白话产业政策
                         于德浩
                       2016.9.23
最近,关于产业政策的话题讨论的比较激烈,正是林毅夫张维迎之争。其实,这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干预市场和自由市场学派。我先简单说一下产业政策是干什么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然是科技创新及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现在,大家都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怎么激励人们搞科技创新呢?
林毅夫认为,应该奖励创业者。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创新是有很大风险的,创业者如果失败并且自己承担所有损失,那么就把其他的创业者给吓退了,这样科技进步就会很缓慢。
张维迎认为,创新本来就是有风险的,成功是随机的。人们很难预见究竟哪个产业会有技术突破。如果政策偏向某一个产业,实际是下赌注。如果成功了,那自然好;如果不成功,就相当于浪费了其他产业的创新机会。从世界各国的产业技术突破实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押错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很多拿产业政策补贴的人,是专门钻政策空子的。比如,10个人拿到补贴,其中可能有5个就是只赚补贴的,不是真搞创新的。
林毅夫承认,目前各国的产业政策确实失败占大多数,但是人们正在找寻更完善的制度。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但总会找到一种比较好的干预方法来达到激励的目的。
张维迎的意思是,“不要产业政策,一视同仁”就是最好的激励方法。正是老子的学说,“顺其自然,无为胜有为”。
在我看来,俩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还是偏向林毅夫一点,因为“啥也不管”在实践上比“要管啥”更难操作。
我来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国家公园里有很多金矿,但具体在哪儿能挖出金子,没人知道。人们希望大家都来挖金子,增加国家及个人的财富。但是,挖金子是需要成本的,有可能自己先花1万元,绕着偌大的公园找了一天,一无所获。怎么样激励大家呢?
目前的产业政策大致是这样的,专家把公园分为A、B、C三个区,A区是专家认为的富矿区,只能找信得过的国企来挖金子。B区是专家认为的无矿区,禁止任何人挖掘,不要白费力气。C区不太清楚,专家也无暇顾及,所以发动大家去C区探险。只要够资格来,每人就发路费100万元,挖到的金子一半留给自己,一半上缴国家。
乍一看,政策制定的初衷还是好的,但是实际就会走样。首先是A区作为富矿区,普通人没法参与,这就是机会不平等。再者,B区说不定有很多金子,专家有可能判断错了。普通人进入C区也要“够资格”,而一般真正的创业者都是不太够资格的。这时候,就有一帮“吃透政策”的人,先花20万元够上资格,拿到补贴100万元,然后“很努力”挖矿,但没有挖到一个金子,被迫“公司破产”。 当然,也有真正的创业者成功了,但是把自己辛苦得到的一半上缴,总是心有不甘。马云对奥巴马说,“如果你们想多出几个像我这样的人,只要给年轻的创业者减免税收就可以了。”
我是赞成有产业政策的,但是要改为简便易行。比如,A区普通人也可以参与,体现人人平等。B区贴个无矿提示牌就可以了,有人不信专家,就让他来挖嘛,给他自由。C区就不要设置资格门槛了,只要有一张身份证就可以了。如果设置的条条框框越多,会把真创业的逼退,留下的全是挑战政策法律漏洞的贼鬼溜滑。补贴不要太多,给每个创业者10万元起步资金即可,这样那些坏人花钱办证就亏本了。最后,税率一定要低,不要50%,只要10%就可以了。税率低,可不意味着总税收低。100万的50%多,还是1亿的1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