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y960421 发表于 2016-9-26 12:40 
非常感谢,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是计划支出等于总需求,实际支出等于总支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点是总产出, ...
我的回答,和教科书不一样,仅是个人的看法。
可假设,社会上的每一个主体,在一定期内,根据自己的积蓄、收入、借贷等情况,根据自己的投资、消费等要求,有一些持币待购的念头想法。这些念头想法,表现为:预计手持若干元左右的货币,预计对着某某货物的大体的若干数量,预计去花费,
--------这些是可以进行数学处理的,能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汇总,汇总起来之后,叫做总需求。
----------换句话说,计划支出的总和,叫做总需求。
这些念头,是比较模糊波动的,充满变动。可能真的花钱了,比预计更少,或者等于预计。也可能并没有花钱。但是,结果上来看,全社会肯定花钱了一些,终归会花钱。
--------这些是实际的支出,汇总之后叫做总支出。
-----------换句话说,实际支出的总和,叫做总支出。
有实际支出,必有实际收入。任意买主的支出,形成对方卖主的收入。这是同一笔钱,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了易手。
也就是说,总支出=总收入。
反过来说,当任意卖主收到了一笔钱,也一定把一些货品交给了买主。
也就是说,卖方的实际产出之和=总产出,总产出*成交比=总收入=总支出。
总产出,是卖方实际提供的物品。
卖方的总货物,不可能全部卖光,所以有成交比。成交比最大为100%。
总产出≥总支出,总产出≥总收入。
如果说有均衡点,那就是支出=收入,总支出=总收入。但是,总支出不一定买光了总产出,成交比可能小于100%。
或者说,总支出和总收入,在总产出的内部,有许多可能的均衡点。
卖主们有计划供给,就是想着向市场提供物品,用来出售,换得货币。
卖主执行的结果,实际的结果,可能没有提供。也可能真的提供了,并且比计划提供的更少,或者等于计划。
计划供给会有变动,变动的结果是实际的供给。实际的供给之和,就是总产出。
-----总产出,就是对着市场来产出,来输送,来出售,是真的用于出售的那些货品,是这些货品的市价化、货币化的市值。就是用市价、货币,亦即市值,来核算的货品。例如1万辆汽车,市值30亿元,这是30亿元的货物要出售了,相当于30亿元的东西摆放在柜台上了(实物可能还保管在汽车厂的仓库里)。
完全可以假设:
总供给≥总产出
总需求≥总支出
总产出≥总支出
还可以假设:
最大的总供给=所有往期存货之和+二手货之和+当期新增货物之和
最大的总需求=总货币量
当然,所谓总货币量,是需要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