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VS高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博士求职究竟难在哪里?
9月24日,作为2016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之一的高学历人才引进开放式洽谈会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招聘会上,多家重点企业依次推出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等相关岗位。刚走出校门的博士上岗,年薪几乎都在20万元以上,部分年薪甚至达到30万元。科研经费方面有的企业更是慷慨,科研经费上不封顶。但博士研究人员难求,依旧是许多技术型企业的感慨:一个岗位公开招聘,可能半年一年都没有着落。
“我们开出的条件不差,博士后年薪至少20万元,相关的科研资金也在300万元,但应聘的人很少。”一公司负责人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有固定的研发团队,想进行再扩张。可惜的是,今年两次对外招聘,公司都没有合适人选。来咨询的,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学历要求没达到。“专业人才的稀缺,让队伍建设速度达不到预期。”该工作人员坦言。
在大学生屡遭“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当下,面对民营企业开出的二三十万元年薪,广大博士生无动于衷,上门应聘者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博士生太不务实了,甚至包括招人的民企都觉得这是博士歧视民营企业。但是,民企高薪招不来博士,归根结底要回归招聘双方的条件和博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
在研究生扩招之后,博士生确实谈不上是天之骄子,有些专业的博士生去中学教书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民企开出二三十万的年薪,还提供几百万元的科研经费,这条件的确挺优厚的,挺诱人的。但招聘博士生大户的高校,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给出的待遇并不比当地民企给出的待遇差,甚至比民企提供的待遇还要好。“人往高处走”,求职的博士生不愿意去待遇更低的民企,这是人之常情。
一般来说,高校除了给招来的博士生提供保障工作稳定的事业编制,按月发放相应工资之外,还会额外提供安家费、住房补助、合同到期奖励等,加起来平均年薪也能达到二三十万元,甚至紧缺专业的博士年收入能达到百万元。最关键的是,相比较而言,在高校工作比在民企上班要轻松得多。高校的约束性没那么强,比较自由,还有寒暑假。相反,博士在民企各种坑的故事实在是太多,早已经吓退了那些有很多选择机会的博士毕业生。
另一方面,博士生选择去高校工作,或许一开始获得的科研启动经费没有民企提供的那么多。但在高校获得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的机会则明显高于民企,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科研硬件设施也比大多数民企要强太多,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而且,民营企业的研发环境究竟怎样,求职的博士生看不到、不了解。这些决定了博士生去民企工作,特别是中小型民企工作,科研上升空间不大,职业发展前途太小,博士生看不到未来前景。而去高校的发展前景是明朗的,让人心中有底。
再者,民企开出高达二三十万元的年薪吸引博士,说明这类博士属于社会稀缺人才,属于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博士。这意味着数量较少的博士在求职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当然会更倾向于工作环境、待遇更高的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或跨国企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理性的选择。
可见,民企高薪招不到博士,问题更多的不在求职的博士,而在企业自身。如果民企能够拿出自己的真心和足够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就不怕招不到急需的博士。在这一点上,华为是很好的榜样,在华为的7万名研发人员中,有1万名博士。

新闻链接>>> 博士成就业最尴尬群体:企业进不去 研究不甘心
在中科大本科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小项被保送“硕博连读”。他研究的方向是偏理论的物理学。明年即将毕业,已经在大学校园呆了9年的他,准备找份工作。 起初,小项认为作为名校博士生,找份工作应该很容易。他倾向于到大城市的大公司去工作。然而,参加了几场全球500强企业的校园招聘会后,他渐渐发现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
“这些大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小项发现,有些企业在招聘启事上直接标注只招本科生,而有的企业虽然表示应聘者需要“硕士以上学历”,其实博士生并不在招聘范围之内。
参加了5次笔试、2次面试,却没有找到一份工作,小项有些灰心。他告诉记者,想进企业恐怕很难,现在可供选择的是“要么到高校当教师,要么到科研所工作”。然而,不论当教师还是到科研所,都无疑要继续和科研打交道。“相比到企业工作,继续搞科研人比较苦,生活也比较枯燥。”
不仅如此,小项还告诉记者,博士生到高校去做教师,这几年待遇也在“下滑”。“前些年,不少高校为了吸引人才,去工作的博士生能分到一套住房。今年,一般高校都没有分配住房或者提供安家费的待遇了。”
和小项同寝室的博士生小严,也同样遭遇“就业难”。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已经决定去四川省的一家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后。他向记者表示,博士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一种尴尬:想去的企业进不去,继续从事科研又觉得有点不“甘心”。他说:“博士是一个就业最尴尬的群体!”
1“可塑性”变弱 博士生曾被喻为“皇帝的女儿”,他们也开始愁“嫁”了吗? 小严告诉记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家对博士生的定位存在偏差。前不久,他参加了全球500强企业GE的校园招聘会。当他投递简历的时候,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公司不收博士生。这位工作人员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小严,国家培养博士生投入很多,博士生应该好好投入科研。“但是,其实我们很多人读博士,并不是真的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其实只是想给自己求职添块‘砝码’”,小严如是告诉记者。而小项则认为,不少企业不收博士生,主要还是因为相比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可塑性变弱。“越往上读,研究的方向越狭窄。而同时,年龄却在增长”,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博士生求职确实处于劣势。
2用人不再“高消费” 对于博士毕业生,企业也有自己不录用的理由和想法 “相比研究生来说,招聘博士的成本很高,而且公司会时时担心其跳槽离开,所以硕士生会是公司招聘的首选。”在省城一家著名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江小姐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公司面向全国招聘,其中一个只需要硕士学历的岗位竟然吸引了两位博士应聘。虽然两人条件很好,也愿意只拿硕士岗位的待遇,但公司最终没有录用。究其原因就是学历太高,而公司对不同学历的待遇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这个只需要硕士学历的岗位来说,招聘博士是一种资源浪费。
3供求出现不对称 博士生所学领域大多专业性很强,带有研究的性质,如果所学专业企业也有同类型的需求,那企业也许会录用。但类似文科类的领域企业对此几乎没有需求,相反一些有需要的领域往往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造成了供求的不对称。省教育厅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鲍勇主任告诉记者,以我省江淮汽车为例,企业需要汽车方面的研发人才,事实上真正从汽车工业角度进行研究的博士专业在我省高校中却一个也没有。此外,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注重第一学历,而不少博士生所读的本科学校并非重点或名牌高校,这也是一些大企业不愿意录用的原因之一。
4博士生并无“就业难” 博士生就业真的如其所想的那么难吗?对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安徽省教育厅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鲍勇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博士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就业不能简单地以“难”或“不难”来概括。博士就业难的一面表现在其对工作要求较高,希望有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大型企业和公司是他们的首选,但这些企业要求招聘来的员工能立刻创造价值,并非每个博士生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从而让部分人产生就业难的感觉。
而另一方面博士就业也不难。他们拥有高学历,有着较深的理论研究基础。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寻找能够发挥自身专业作用和特长的岗位。例如现在的高校师资比较缺乏,博士生做高校教师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原文载于2007年12月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