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改委印发《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其中指出,到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
智能硬件三年规划目标的出炉,引起了不少争论。有不少观点认为,目前我国智能硬件创新匮乏,相关产品或是华而不实,或是不接地气,或是难以落地,要达到目标恐怕不易。
不过,这里的智能硬件包括了智能手机、智能出行、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都在全球有一定分量,所以要达到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总的来说,智能硬件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互联网普及迅速,用户群体庞大,智能硬件的市场需求还是相当充沛的,只是当前的产品多与实际脱节,且体系不不完善,盈利模式单一,使得智能硬件遭遇尴尬局面。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显示,消费者置换智能硬件,主要动力来自三个层面。首先,是为了提高效率,如购买扫地机器人,可以提高清理卫生效率;其次,是能够带来效益,如智能手机;最后,是改善现有体验,如智能电视,提升了娱乐观影体验。
如何满足用户的价值需求,是智能硬件企业着重考虑的。但目前市面上的产品,能提供的用户价值有限,未能解决用户需求,导致用户黏性不足,甚至毫无黏性。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后便闲置一旁,“欲罢不能”的局面始终未现。
产品与用户需求脱节,并不是智能硬件企业创新不足。恰好相反,国内智能硬件产品从不缺令人叫绝的创意,只是相关体系的问题成为落地阻碍。
第一,是制造体系问题,主要表现在实现难、周期长、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一个创意到产品量产,与制造行业有着密切联系。初创企业往往因为体量小难以在制造过程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缺失。国内智能硬件团队发展初期往往没有一定技术壁垒,这在山寨盛行的市场,往往还在研发,市场上已抄袭推出产品。
盈利模式单一也让智能硬件企业不具备可持续性,很多在售卖出硬件获得一次性收入,付费即终止,没有一定的后续服务体系。
综上,智能硬件产业市场空间广阔,但要找到突破点、解决制造难题、改进盈利模式,才能迎来腾飞。
文章转载来源自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