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嘉图提出、马克思完善的劳动价值论,一直以来并没有被人们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依据上述对前资本主义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状态的分析,我们再来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
1、第一个结论,交换必定是等价的,每一个生产者都不希望在交换中吃亏。只要人们正常的、以劳动者的身份来设想,那么等价交换就应该是商品交易得以持续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⑧]正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同种类的商品一分为二,变成商品和货币(黄金)。黄金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如何取得交换价值的独占形式,这个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进行了详细分析。出现货币后,市场上其他东西就叫做商品,黄金单独叫做货币,货币也是商品。黄金货币也是具有价值的,他首先是劳动产品,这里,商品与黄金货币的等价交换就是商品的价格了。自此,(市场)价格这个范畴也就诞生。
2、第二个结论,商品的价值由其凝结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量)决定。一个熟练的、独自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劳动者,为了在交换中不吃亏,他判断的依据只能是自己付出的劳动,尽管这个劳动的强度、时间长度、复杂程度都无法准确核算。但是千百次的反复交换,社会生产技术的稳定,劳动生产率的长期不变,必然的就导致等价交换。[⑨]
3、第三个结论,劳动和价值这两个范畴是无法分开的,必须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商品,作为实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其价值却是看不见的,因为一旦生产它的劳动过程完成后,消耗的劳动就形成价值。但是价值怎么表现出来呢?表现得你能够看得见?那就要通过交换来表现,因此,与之等价交换的商品就叫做交换价值,而货币就是交换价值的最终表现形式,大家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A. 所谓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密化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都处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小农经济状态,中国也就不存在排斥大多数人生存的规模化种植。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历史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在工业化之前,人口数量是随着可耕地面积的增长而增加。[⑩]因为,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劳动生产率不能够大幅提高,个人劳动力可耕种的面积是一定的,只有当劳动力增加,才能进一步开垦土地,然后才能进一步扩展人口,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良性循环,但也是一个“低水平的人口陷阱”。[11]那么,为什么在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根本的提高时候,尽管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异常发达,却不能形成一个类似西方社会的经营式农场为主的社会呢?恰亚诺夫、黄宗智教授的理论都能够说明这一现象,但表象的描述下面应该还有某种更深入的本质联系才是。
由于我没有大量的、准确的详实数据,只能就大致符合小农经济社会的假设来说明问题:
1、因为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所以一个劳动力只能是勉强养活自己的家庭(甚至不够),就是说仅仅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在这种技术限制下,一个劳动最多能耕种的土地面积假设是20亩。[12]
2、在土地不是特别紧张的时期,假设一个劳动力家庭只有15亩地,全家老小齐上阵,也刚好养活自己。尽管他们家庭投入了更多的亩均劳动力,但是土地的增产不完全由劳动要素决定,主要是靠土地肥力和自然条件。
3、假设一个经营式的农场,雇佣劳动力来耕种,那么在技术限制下,一个生产周期下,雇主从雇工身上最多只能剥削2亩地的剩余劳动或者剩余价值。生产技术水平决定了劳均提供的绝对剩余有多大。[13]如果雇主家庭要生活得比雇工家庭好5倍的生活[14],那么他就需要占有至少15×6=90亩地的剩余价值[15],而每个雇工最多只能给他提供5亩地的剩余价值,因此他必须雇佣90÷5=18个雇工,至少要拥有18×20=360亩的土地。
4、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每次农民起义过后几乎都是分田地均贫富,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大规模的经营式农场很难形成。在正常的小农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下,通过自由市场交换是不可能形成规模生产土地集中的,既然是等价交换当然就不能形成资本积累。[16]至于地租,那只是用于消费而已,而不是资本积累。
5、关于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社会户均占有土地数量,温铁军教授做的研究表明,这一数量的分布大致呈正太分布,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常态的分布,户均占有耕地超过200亩的是极少数。[17]因此,一般家庭占有的土地数量,根本就不能支持他们去雇工搞经营式农场,所以我们常见到一个大户家庭,不仅是雇工很少,甚至自己家里的劳动力也要下地干活。要想成为资本家,那可是要有一定量资本的,那是从量到质的变化。
6、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经营式农场很少,而佃农——地租的经营模式却更加普遍。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本质上不是追求利润而是维持中庸稳定的社会,租佃的生产方式可以得到更多的总产量。庸俗的说法,至少是租佃比雇工经营的监督成本更低,不需要强制管理,家庭就会更多的投入劳动,为了生存,亩均产量也就更高。[18]
B. 所谓欧洲资本原始积累[19]
18世纪中期,肇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蒸汽机无非是一种更高效的自然力的利用设备,人类对自然力的利用很早就开始了,自然力在很多生产上取代了人力。事实上,蒸汽机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科学革命的世纪。牛顿力学原理的广泛应用,机器设备中工具机的发明,这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所在。所谓工具机,就是工具手,以前必须用双手才能完成的工序,现在通过科学设计的机器装置来完成。蒸汽机这一自然力利用装置更多的是从经验中积累而设计的,工具机则是利用牛顿动力学原理精心设计。有了工具机,加上自然动力,这才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飞速提高。想想,一只手变成千万只手,这是什么变化啊!
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先后发展起来了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化大工厂。[20]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纺织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就必然导致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特别是羊毛和棉花。于是,我们常说的英国“圈地运动”就开始了。历时几百年的圈地运动,贵族和资本家们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伴随这一过程的是,英国以自耕农为的农业变成了资本主义经营式农业,规模化就是这样形成的。
技术的革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这种规模化形成的前提,于是多余的人口那里去呢?300年的殖民化,欧洲本土总共移出1/4人口,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占的殖民地面积最大,移出人口也最多,大约有1/3,其中最贫穷也最善战的苏格兰人口转移出去1/2。其结果是欧洲人占领了其他的4个大洲,人口和资源的紧张关系由此彻底改善,资源环境空前宽松。[21]在北美,原先一亿的印第安人原住民,现在只剩下不到五十万,殖民者直接在广阔的美洲大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经营为主的农业。因此,这一过程绝不是通过自由交换[22]形成的,而是战争、暴力、掠夺促成的。
没有了人口压力,技术的进步,农场规模的扩大,农业工人给资本家提供的相对剩余价值[23]就要高得多,一个人就可以耕种上千亩的土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为老板生产的剩余价值。如果折算成一个工作日来看,很可能10小时的劳动中,9小时的劳动都是为老板干的,只有一个小时是为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总之,过剩人口的转移,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二者缺一不可,资本主义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才有形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