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元是国际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锚”货币,是全球流动性的“总阀门”。美国加息是引发多次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均是典型案例。当前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已经启动,美元强势周期和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已经在路上,全球流动性边际趋紧,将会在国际经济脆弱环节再度施压,这次谁会爆掉?全球拭目以待。
摘要:
1)美元是国际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锚”货币,是全球流动性的“总阀门”。当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宽松时,容易引发各地区的资产泡沫或过度负债;当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时,将带动利率走高、美元指数走强,引发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导致全球资金面紧张和利率水平上升,多次在世界经济链条上相对脆弱的环节引爆金融危机。从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次贷危机,美国加息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货币政策周期不同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并率先加息,而欧日及新兴经济体仍在低谷不具备加息条件。美国经济经过3轮QE和零利率,并凭借开放的移民政策、相对健康的人口年龄结构、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和创新机制,率先走出衰退、走向复苏。但与此同时,欧日经济低迷银行业蕴藏巨大风险,拉美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房地产泡沫和债务风险凸显,非美经济体大多数不具备加息条件。
3)美联储重启加息周期,全球货币宽松可能走到尽头,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当前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已经启动,2014年美联储退出QE,2015年12月首次加息,2016年8月以来美联储官员表态将第二次加息,美元走强和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已经走在路上,这导致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将对国际经济脆弱环节施加压力,比如欧洲银行业、新兴经济体房地产市场、拉美采掘业、全球远洋贸易、全球股市债市等。
4)由于担忧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美联储加息将封杀其他经济体货币宽松空间。G20会议公告减少货币依赖,美联储重要人士鸽转鹰,9月欧洲央行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中国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稳健,中国央行锁短放长先后重启14、28天逆回购。
5)这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是历次最弱的,施加的压力也不如以前大。美国这一轮经济复苏不如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强劲,通胀也不如上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时严重。
6)经济金融结构脆弱是危机爆发的基础,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出路。拉美债务危机的内因是过度举债发展和产业缺乏竞争力,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内因是结构调整迟缓和资产泡沫,次贷危机的内因是过度金融创新和房地产泡沫。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作为外因,起到了刺破泡沫的作用。金融危机多次打断了后发国家经济的高速追赶进程,只有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实现增长动力转换,才有望避免危机或走出危机,比如1998年前后的韩国。
7)债务危机最常见,要高度关注我国房地产泡沫和债务风险。无论是1982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是2009年的南欧债务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地区在经济繁荣或低利率时期大举借债,用于发展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放任资产泡沫或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一旦情况反转,进入经济衰退或高利率环境,要么依靠借债发展的产业陷入严重亏损,要么资产泡沫难以维持,要么福利支出由于刚性难以压缩,偿债负担大幅增加,从而爆发金融危机。当前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泡沫,一二线城市主要表现为价格泡沫,三四线城市主要表现为库存泡沫。2014-2016年这一轮房价上涨主要是货币现象。当前中国房地产尚具备经济有望中速增长、城镇化还有一定空间等基本面有利因素,如果调控得当,尚有转机。
8)在增长动力转换期,保持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利于结构调整。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美国均进行了有效的结构调整,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为企业压缩成本、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压力,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将引发资产泡沫,企业倾向于投机,缺乏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和压力,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拉美、90年代末的东南亚。
风险提示:美联储超市场预期加息
目录:
1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引发美元周期性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
2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是引发多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2.1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与拉美债务危机
2.2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2.3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与次贷危机
3 美联储加息可能挑战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
正文:
美元是国际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锚”货币,是全球流动性的“总阀门”。当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宽松时,容易引发各地区的资产泡沫或过度负债;当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时,将带动利率走高、美元指数走强,引发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导致全球资金面紧张和利率水平上升,多次在世界经济链条上相对脆弱的环节引爆金融危机。从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次贷危机,美国加息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已经启动,2014年美联储退出QE,2015年12月首次加息,2016年8月以来美联储官员表态将第二次加息,美元走强和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已经在路上。但与此同时,欧日经济低迷银行业蕴藏巨大风险,拉美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房地产泡沫和债务风险凸显。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将会在国际经济脆弱环节再度施压,这次谁会爆掉?全球拭目以待。
1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引发美元周期性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地位。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随着日元、欧元的崛起,美元的地位有所削弱,但未从根本上动摇。60多年来,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流动性、利率水平、大宗商品价格、通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国际资本资产配置等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增长、就业和物价是影响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着利率和汇率水平。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经历了四轮经济周期:1981-1992年间的里根和老布什执政时期、1993-2000年间克林顿执政时期、2001-2008年间小布什执政时期、2009-2016年间奥巴马执政时期。在这四轮经济周期中,除了石油危机等少数时段外,大部分时间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基本一致,且物价走势略有滞后。
美联储政策风格也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面对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1979-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坚决抑制通胀,即使在经济低迷期仍采取紧缩手段。格林斯潘、伯南克和耶伦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则相对综合,力图实现增长、就业和物价的平衡。
从历史看,美元指数在中长期取决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和货币政策,在短期受全球避险情绪影响较大。当面临衰退或通缩风险时,美国货币政策取向宽松,联邦基金利率和国债收益率趋于下降,美元指数走弱,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在廉价美元时代,资本流出美国本土市场,增加全球流动性,容易引发各地区的资产泡沫或过度负债。
当面临过热或通胀风险时,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紧缩,联邦基金利率和国债收益率趋于上升,美元指数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从大类资产和区域资产配置的角度,在强势美元时代,美元资产收益预期上升,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市场,造成全球资金面紧张和利率上升。这一时期,如果世界某些地区出现了较大的资产泡沫或债务风险,对流动性和利率比较敏感,则容易出现问题,比如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
美国财政和债务状况对美元指数影响不大,虽然在经济衰退或债务过快膨胀时期经常成为短期炒作主题。原因在于,至今尚没有出现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国家,也没有出现能够替代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货币。里根ZF时期面对冷战和美苏争霸的环境,倾向于扩大国防支出,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上升。克林顿ZF时期冷战结束,美国一极独霸,开始着手缩减国防支出,并试图改革福利体系,出现了美国历史上少有的财政盈余状况,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下降。但里根和克林顿时期,由于良好的经济增长表现和偏紧的货币政策,先后出现了两轮美元强势周期。
2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是引发多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