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思索地表达自己的倾向、态度和价值观念,叫情绪,是一种未经思考的本能的反应,没有考虑各种现实约束条件。这样的情绪是鲁莽的,冲动的,动物性的,违背了“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这一人和普通动物的本质区别。
先解释三个概念:
1独立思想来自哪里
我们经常听人说,一个健全的人,应该拥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应该有思想有主见。那么,什么叫做有独立思想?怎样才能有主见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你的所思所想,必须有事实,有逻辑,一切都有连续的痕迹和依据,这样,它才是系统的,连贯的,而不是碎片化的,零零散散的。只有那样,你才能够坚持自己的思想,不会看这个说的也有道理,看那个相反的观点也有道理,不知道到底应该坚持和相信谁的道理。
2独立思想与全局理性
第二个问题,上面这样的独立思想,是怎么来的?我认为独立思想必须建立在全局理性的基础上。我们古人有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生”。什么叫全局理性?用古人的诗来形容,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必须先看清楚山的全貌,才知道自己在山的什么位置,进而决定往山上的哪个方向走。用西方哲学大师斯宾诺莎的定义,“理性是在正确认识全局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行动。”
3独立与包容不同观点
第三,在认识全局,事实上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经历都是有限的,就像在一座山上,我们每个人在山中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点。因此,要认识山的全貌,除了自己要从不同角度爬山,或者借助飞机、卫星、航拍等工具认识山之外,我们还要借助别人的视角来观察这座山。别人的视角就会成为我们认识这座山的辅助工具。
这里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正确的做法是包容。据说国外有很多大公司做决策,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决策是不允许通过的。
《崩溃》(《the crack-up》)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怎样理解“检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头脑能否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无碍于处世”?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写评论,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表达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如果你的思想和观点都是大路货,已经变成社会基本常识了,就没有再重复表达的价值了。
那么,如何对待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呢?孔子的一句话可以和大家共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拥有学问而整个时代追随你,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不能成为时代主流,有少数人不远万里来追随你,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没有人理解你认同你,也不会不开心,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一件事情吗?
接下来分析几篇文章的逻辑:
人民日报评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时政新闻人民日报评论李拯2016-09-26 22:18)
此文的标题就不讲逻辑:1什么是奋斗?为一套房子奋斗是不是奋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农业时代为基本温饱奋斗(很多人一辈子吃不饱穿不暖),工业和服务业时代解决了基本温饱,住行成为人们奋斗的主要目标,不对吗?2有人置换了评论标题,说:失去房产,奋斗再多我们也无家可归。有人讽之曰:我有金贵的奋斗,谁家没用的房产,我们换换。这两种立论,哪种更符合事实和逻辑?
再来看内文:
文章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这句话应该是一个社会最为牢固的共识。只有人们相信奋斗与劳动,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一个社会才能充满生机活力。相反,如果一套房子的升值就能覆盖奋斗的努力,甚至成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奋斗都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么按照理性选择的原理,房产投机自会大行其道,而踏踏实实的奋斗、勤勤恳恳的努力,则会遭到冷落。”
这段文字明显偷换了概念:房子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不需要通过奋斗就能获得的吗?是只要买房就一定能升值的吗——你是真没看见还是故意装着没看见,多少买房人亏得一塌糊涂呢?
文章又说:“而当努力奋斗还不如投机房产,就可能树立一种错误的导向和价值观。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占比近9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企业新增信贷为负增长。有人感叹:美的、海尔、苏宁、国美做地产,娃哈哈、喜之郎、五粮液(000858,股吧)做地产,连长城床垫都在做地产,房地产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如果公众把更多精力放在房地产投机的短期收益上,就会挤占为长期目标努力奋斗的空间;而如果企业偏离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则有可能丢失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最终威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这里也有偷换概念等逻辑错误:房地产难道不是实体经济?为什么房地产还能赚钱,因为它还没有满足人民的需要啊?为什么大量的制造业不赚钱了,因为它严重过剩了啊!
黄佟佟的《我在广州打拼14年都没买房,是理性还是傻》(原创 2016-09-23 黄佟佟 大家)其实是在自身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贪恋及时行乐(不愿意牺牲眼前生活品质)、欲望和实力不匹配、跟不上按揭(中国1993年左右开始按揭制度,首先在大城市推行)等现代金融制度而一步步落后。她写道:
“刚来广州是1999年。1999年是什么概念,珠江新城,现在广州楼价最高之地还 是一片菜地,印象最深刻的是坐车经过番禺(当时楼盘热区),楼盘上拉的横幅是一千九一平。一千九啊,如果世上真的有穿越这一回事,我多么想穿越到1999年。
“而且我当时工资是五千(大焕注:那时可是不折不扣的高薪),本来是买得起,可是我那时刚毕业,一穷二白,二十万的首期在当时的我来看,完全就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巨款。幸运的女孩靠父母给,漂亮的女孩靠男人给,可是我两样都不沾,老老实实好好工作攒钱吧。三年后,当我攒够二十万的时候,首期已经是四十万;当我攒够四十万的时候,首期已经一百万了。
“现在午夜梦回,我有时会数数自己在楼市里错失过多少发财的机会。1999年是一个,2008年是一次,当时我大概攒够了八十万,准备下手买楼。从现在看,那时的房子真值得买啊,海珠区的中心楼盘是一万多一平米(2016已涨到三万),珠江新城的复式小公寓是二万多一平(现在是七万几),但在坐着某银行的看楼车在全市转了一圈之后,我更焦虑了。
“就算倾尽这手中的八十万我也无法在‘不影响现行生活质量’的原则下买楼,因为房贷我还不起。
“我真的是眼睁睁在几年里看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女孩变成了千万富婆,开的是奥迪,行头一水儿是名牌,每次跟她吃饭回来我要焦虑两三天。因为我手里一套房也没有买,而因为这十来年我一套房也没有买,我们变成了两个阶层,她是富裕中产,我是几近赤贫。”
她提出的一个说法很耸人听闻:
“与我银行里那些增长缓慢的的数字相比,她的生活只告诉我,在中国踏实工作是一个笑话。在楼市面前,我得到的第二反思是,如果你不去玩这个游戏,你可能就放弃了阶层的上升渠道,那结结实实地意味着要承受阶层分化的结果,不仅是你这一代的,还意味着下一代的。人们不买房并非是眼光不好,而是你根本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去角逐这场属于有产者的残酷游戏。”
这个作者就是眼光不好,又依恋及时享乐,还编出一套妖言以惑众。这就是文人的可恶。当时她的购买力是我的3倍。无数人在妖魔化买房升值的人,说什么“在中国踏实工作是一个笑话”,说什么“一个上市公司不如买两套房升值”。这就犯了一叶障目、只看局部不看全局的错误。你没看见多少买房人的财富灰飞烟灭,几千万上亿的毫不鲜见;你没看见那些买房付月供的人,除了买房要努力学习,在买房之外也付出了几倍于你的努力;你没看见在无数的公司倒闭之外,也有无数的公司在成长在成功。不要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他人的成功。“成功的花,人们只看见他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充满了奋斗的泪泉。”(冰心)
买房人有你想像的容易吗?有人说:我把一辈子的积蓄做首付,再每月还高额的按揭。自己住不起,只能出租。房租根本不够还按揭的。给政府交了高额的税费,又给租房子的人,提供了廉价的租房。难道对社会的贡献少吗?有的人觉得买房赚钱,好像很容易。其实亏钱的多了。几年后再看,可能亏钱的人还要多。
因此,我要对一切年轻人说:不要悲观,不要气馁。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匹配自己能力的事,就一定有美好未来!最怕的事有两种:一是不敢行动;二是欲望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作者2002年有20万居然没买房,因为他当时想着的房子是需要40万首付的。我告诉大家,我2002年买房时,工作已经12年,首付只有6万,借了6万。不要说“在中国踏实工作是一个笑话”之类的蠢话,人家努力支付月供的人,比你更踏实地工作。同时他还付出额外的时间来思考城市化问题,思考理财问题。千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超级大城市化,全世界都正在经历。伦敦、纽约、莫斯科、东京、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哪里的房价是年轻人轻易买得起的。
比房价泡沫更要警惕的,是语言的泡沫,他们在制造买房升值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对立,他们让虚无缥缈的“奋斗”、“诗和远方”麻醉你的神经,让你逃避现实的人生和社会责任,最后让你和世界掉队得越来越远!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承担现实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为房子奋斗不对吗?一天到晚做白日梦,写鬼都不看的歪诗、去鬼都不去的远方才是奋斗?
李方叔的刀法《昨天,帝都,一个朋友卖掉了他惟一一套自住房》(原创 2016-09-25),则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白,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买房这件事件,远没有那些妖魔化房屋增值的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即使一不小心就通过买房发了财,甚至发了普通人眼里的大财,他也未必能守得住。先看文章:
“昨天,我的一个朋友,北京的,把惟一一套自住房给卖了。以后他家打算租房住,卖房的现金做其他投资。
“其实早几天他已经在群里说,房价应该还会涨的,但是不知道还能涨多少,更主要的是不知道拐点什么时候到来。没想到昨天他就把惟一的自住房给卖了。他拿到了上千万的现金。未来,他将在帝都重新开始租房的日子。
“最近这段时间,我想,我的所有朋友,包括我自己,恐怕都在想这个问题,房价还会涨到多高,房价会涨到什么时候,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以前我都不怎么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我不懂经济,更不懂政治,我没有任何专业性。但是现在我觉得,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够从经济的角度、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房价的问题了。即便有人试图做出分析,哪怕他名头再响亮,也不会有人相信。是的,我们不再相信任何人怎么说。我们只是被焦虑和恐惧所包围,不出手则眼看房价飞涨,意味着自己财富快速缩水;出手则担心不知道哪天房价崩盘,自己成为被晾在退潮的沙滩上的鱼。真应了范仲淹那句名言: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你看,有人在追高入市,有人在恐高离场!每一个决定,都意味着命运的分野,从来就不是只有收益,没有风险。包括眼前这个一千万“落贷为安”的人,面临的也是未来的巨大风险。不卖,会不会暴跌?卖了拿去投资,会不会投资失败?不投资只存银行拿利息,做令人艳羡的“食利阶层”,可是货币平均每5年贬值一半,今天1千万,5年后就只相当于今天500万——别看你账面数字在增长。
这也是好事,有人离场,才能有人进得了场。这就是有远见有智慧有勇气的平民逆袭的机会。按我的判断,李方这个朋友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他是因房价太高而离场。曾有规划设计师之类的人,则是相信领导能够把北京人口赶出二百万,而相信房价一定会下跌,从而卖掉唯一自住房,进入租房理财生活,专等房价暴跌后抄底——我则可以判断他再也买不回来。他们的财富将因此减少,换一批新贵上。这就是财富轮流转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平民逆袭的时代。逆袭,不靠权力,不靠钱,不靠歪门邪道,靠智慧和勇气。
讲课的最后,我们全面领略了连岳《六平米的房子有无尊严?》(原创 2016-09-25 )中的逻辑的力量!这篇文章正文只有1028个字,但是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以下文字,除了刮号中“大焕注”的内容,都是连岳原文):
“连岳,要不是认识你这么久,知道你是好人,你今天说这些话,我是不会和你当朋友的!”这是昨晚一位老友放的狠话。
不用替我担心,此后又喝了很多酒,分手时我们还是好友。
争论由轰动性的新闻开始:深圳有楼盘推出6平米的房子,厨卫具全,位于华侨城豪宅区,一口价88万,套数不多,很快卖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