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日本的另一个“全世界第一”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得要来一段简短而不太中听的开场白,以免有些读者误会了本文的要旨。
在整个亚太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日本是第一个不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下或白人大规模移民操作下(如北美),自主地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在这些领域里所选择的对策和走过的道路,不论是正面、负面还是对错交叉(这其实是更常有的),都具有极其巨大和深刻的启迪意义。身在中国内地朝外看世界事务的同胞们,决不能以一句“小日本”的贬称,来打发对日本的理性客观研究和由此而提取的经验教训。
日本的另一个“全世界第一”
早在1955年至1960年期间,日本就步入了所谓人口替代的生育(replacement fertility)门槛,即人口出生率下降到百分之二稍多一点,刚好够维持一个社会总人口的稳定。日本二战后辛辛苦苦十多年里,挣得了这个领域的全世界第一(“Population stability”, The Economist Book of Vital World Statistics, Random House, 1990)。
其实,学术用语“总人口稳定”是个很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说法,因为一旦达到人口替代生育水平的关键点,这个社会就在人口总量上处于潜在的不稳固的支点上,若不注意就会滑下去,滑到总人口递减的下坡路道上。这是一条后果极其深远的下坡路,将会把一个国家或民族带到令人不寒而栗的状况中去——除非这个国家或社会接受并实施了有效的反制(counter-movement)措施。这乃是本篇评论的要旨。
老早就有警告,勿谓言之不预
日本挣得了上述“世界第一”,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是孤立的案例,而是人类历史崭新阶段的第一枚信号弹闪红光。稍过了些时候,富国俱乐部“经合发组织(OECD)”其它成员国也陆续跟了进来,因为它们的人均国民所得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富裕水平1700-2500美元之间(据《联合国统计年鉴》1971年、IMF《国际金融统计》1972年等)。这说明了一个普遍客观规律——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相对发达的高度,其社会成员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适龄生育者不愿意多生育,甚至拒不生育,而这种趋势跟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或者政治制度,没什么大关系。后来的案例相继证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达到工业化和都市化基本成功的阶段,生育率也持续下降;华人社会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都是这样。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没有实行过硬性划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那里的人们自己选择如此的。
著名经济事务评论家Robert Samuelson在日本的上述“世界第一”案例的含义上大发议论,警告说:从此以后,发达经济体的人口总量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小:1950年占到三分之一;到了1985年降至四分之一;到了20世纪末会降低到五分之一。怎么办?唯有规模增大的国际移民才能够对抗这一递减趋势,因为那些欠发展国家出生的新人太多,人口过多移民不出去,对穷国和富国双方都是一件坏事(前引The Economist Book, 第5和13页)。
日本曾经的应对办法—— 一厢情愿
可是,日本没有参照其它发达经济体的应对办法、越来越敞开国际移民的门户,而是设法鼓励本国妇女愿意多生孩子。初看起来,这种对策也是不乏依据的:日本的社会结构历来是每家只有丈夫出去全职工作,女性结婚生子后就呆在家里当全职妈妈,很有利于多生养孩子。日本的社会福利也不差,公费学校、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在亚洲都是属于上乘,再加上社会秩序安全无虑。
问题就在于,任凭日本官方怎么鼓励,都没办法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多生孩子。他们更没办法强制别人早结婚、多生崽、争取龙凤胎(香港人鼓励年轻一代的话)。于是从1980年代初开始,公共政策研究中关于日本人口的质量结构危机趋势的讨论与日俱增。到1990年代,这几乎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像深秋后的花草,任凭谁都催生不起来。笔者从那时起每次去日本开研讨会,不论原先的主题是内政、是外交、是政治、是经济、是教育、是文化、是军事,末尾总是要归结到人口问题上——日本人口太老化,什么领域都提升乏力(不过,这倒是带来一个令某些邻国放心的后果:军国主义很难搞起来,因为老人不能出征打仗)。
在关于发达经济体人口危机的警告发出后的几十年里,其它的富裕国家和地区都在慢慢拓宽国际移民的大门。比如说西德,1965-1970年、1985-1990年,它的生育率分别是2.33%和1.38%; 英国是2.52%和1.80%; 日本是2.00%和1.70%;后一个五年期间,三国的生育率皆落到人口总量稳定的必须水平之下,以西德最明显。于是从1990年代初开始,德国英国加大了吸收国际移民的幅度。到了2015年,德国总人口(从1971年两德相加约6.6千万)增到8.1千万,其中五分之一有外国血统。英国(从1971年约5.5千万)增到6.5千万,伦敦地区成为全球移民人口比例最高的大都市之一,甚至超过了纽约。
而日本呢?总人口到了2015年约1.27亿,比五年前人口普查少了将近一百万人。照此递减率,刚过了2050年,日本人口将降至一亿之下。首相安倍多次声称,不少于一亿人可是头等大事(Adam Taylor, “It‘sOfficial: Japan’s Population Is Drastically Shrinking”,The Washington Post, 26 February 2016)!
思量已久,着手退场
为什么日本拒不参照其它的发达经济体,却浪费了几十年功夫,不接受外来移民,让本国人口老化萎缩?是他们不懂学习外国经验的重要性?当然不是,千百年来日本最成功的方面,就在于向强国学习,无论是邻近的还是遥远的强国。日本拒不开放国际移民的考虑主要是基于种族因素:大和民族独一无二,其他种族的人移民进来,会造成无法融合的矛盾。非大和民族人口的增加,会破坏日本社会的天然和谐,犯罪率会大大上升,日本文化的精粹也难以保持下去。时至2014年的统计,日本人口里出生在外国者的比例,只有1.63%,而美国是14. 3%,澳大利亚超过20%(ChrisMatthews,“Can Immigration Save A Struggling,Disappearing Japan?” Fortune Magazine, 24November 2014)。
日本既做不到让本国妇女多生孩子,又不愿敞开国际移民的大门,白白地看着全国总人口的萎缩,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说出来,颇有些令人胆寒。
最近几年,笔者几次聆听外国研究日本的资深学者解说:日本权衡再三,早就选择走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做好准备,慢慢落实各项安排,让全国人口的自然萎缩持续下去,尽量防止这一过程带来太大的冲击破坏,维持其平缓的步伐。在每一代人的晚年,都得到适当的照应;他们辞别人世后,腾出地方让人数更少的下一代安稳地过自己的日子。确实,这些资深学者(有的在日本工作多年)说,你仔细看看二十多年来的日本,生活品质并没有普遍下降,尽管劳动人口在缩减,经济长期缺乏增长的势头。日本人已经不再做梦,要重复他们1980年代末之前长达三十多年的增长奇迹。他们的人口政策根本没有朝这个目标调整;简言之,日本思量已久,着手退场了。一步步地退,有条不紊。
退到哪里?据联合国人口学家测算,按照现有的递减率,到本世纪末,日本的总人口要比2015年少34%(前引Adam Taylor文章)。日本人精于数字管理,对此不可能不思考再三。但他们还是宁可缓缓退场,不要移民进来——至少到目前是这么选定的。
看他人退场,思自家前程
我听了,背上凉气飕飕,不禁要从哲理乃至宗教的形上学抽象层面上,试图透视这种退场的心思:这可是一代一代人的相继规模不小的退场,是整个民族的缓缓退场。他们深受佛教的熏陶,也许并不那么惧怕死亡。君不见,日本文学艺术中有那么多关于生命何其短凄美如樱花的咏叹!
把日本在国际移民 VS. 缓慢退场两难之间的选择故事简单描述后,笔者要提的问题已大半截浮出水面:我们中国呢?我们的人口曲线、经济发展轨迹和相应的政策选项,与日本的对照,两者有哪些交叉点或接近点?这个问题可不是技术性的拷问,是本体性的探讨——凝重异常,留待下篇。
原载腾讯思享会:日本在缓缓退场,我们中国呢?, 经丁学良教授授权转载
更多精彩:《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 ,丁学良著, 2016,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丁学良,美国社会思潮领袖丹尼尔·贝尔关门弟子,美国比较政治史大师马若德得意门生。
出身于皖南农村。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哈佛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教学或研究。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指导。他的新近著作包括《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我读天下无字书(增订版)》,《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经济再崛起》等。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99505-1009843.html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fumingxu 发表于 2016-10-20 11:12
日本的另一个“全世界第一”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得要来一段简短而不太 ...
谢谢楼主分享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