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九点,每天两册,主题灵活,夜夜精彩。今晚的夜读关键词是“有效地沟通”。在一段关系中的两个人,就像两管化学试剂,产生反应的好坏决定这段关系的好坏。而如何处理好这段关系的关键就是要进行有效地沟通。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也是我们最应掌握的一项实用技巧。有效地沟通不仅能让你在职场中事半功倍,在生活中也能使你和亲人朋友更加愉快地相处,提升亲密度。而对于缺乏沟通技巧的人,则需要读一下今晚夜读君推荐的两本书籍,提升一下沟通段位。
第一本《沟通的艺术》
本书按照交流场合、对象、目的等进行归类总结,并给出了如何摆脱沟通困境和解决的详细方法,同时又引导读者进行有效地思考。在每章中,作者非常规范的点明了本章学习的目的,在严肃的说教同时,穿插着图片、漫画影视剧和专栏文章作为例子讲解,使得理论观点更加立体丰富,也非常易于大众消化理解,很适合初入职场的小白新人进行阅读。
罗纳德•B•阿德勒,任教于某大学,业余时间则致力于研究和写作有关沟通方面的书籍,在写作和教学之外,他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拉塞尔•F•普罗科特,阿德勒的合作者,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从1996年相识起,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和写作,并四处演讲教授人们谈话的艺术。
或许你在小时候曾经玩过这种游戏:孩子们会先选出一个受害者——也许是因为他犯了一个实际的或想象中的错误,也许纯粹是为了好玩。不久之后,惩罚就以沉默的形式开始了。没有人要跟他或她说话,也没有人会回应这个倒霉鬼所说的话或做的事。
插图 Ap Photo/Javier Galeano
如果你曾经被如此教训过,你可能会体验到一连串的情绪。刚开始你会觉得(至少会表现出)无所谓,但过了一阵子,这种被当成透明人的压力开始萌生。如果这个游戏持续得够久,你会发现自己要么已经退缩到某种令人沮丧的状态中,要么已经出现敌意。敌意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一方面是想要得到别人的回应。
在历史上,事实上在每一个社会中,成年人也和孩子们一样,把沉默相待当做一个权力的工具,用来表达他的不愉快,并且为了控制社会。我们都能直觉地感受到沟通——他人的陪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缺少与他人的接触是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最残酷的惩罚。
除了带来情感上的痛苦,若一个人被剥夺陪伴甚至会影响到生命本身。腓特烈二世(Fredrick Ⅱ,亦称弗里德里希二世),公元1196到1250年的德国皇帝,可能是第一个以系统化方法证实这个论点的人。一位中世纪的历史学家描述了他独特的、也许带点残忍的实验:
他命令保姆和护士喂养婴孩,帮他们洗澡,但是不准对他们说话,因为他想要知道,在没有人跟婴儿接触之前,婴儿开口会先说出哪一种语言。是最古老的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或者拉丁语?又或者是他们亲生父母说的语言?最后,他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缺乏养育者的拥抱、慈爱的脸孔、深情的言语,他们根本无法存活。(Ross & McLaughlin 1949)
幸运的是,现代的研究者已经发现了相对不具伤害性的研究方法,来证明沟通的重要性。在一份研究“孤独”的报告中,参与者接受付费,独处于一间上锁的房间中,五名参与者里只有一名待了八天,三名待了两天,其中一名抱怨道:“别再有第二次了。”而第五个人仅仅待了两个小时。
现实生活中与人接近和相处的需求就和实验室中一样强烈,那些自己选择或者不得不成为独居者的事例不断地证实着这一点。W•卡尔•杰克逊(W. Carl Jackson),一位独自航行55天、横越大西洋的探险家,概述了大多数独居者的普遍心情:
我发现在第二个月出现的寂寞感使我感到很痛苦。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自给自足的人,但是此刻我终于明白,没有旁人做伴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我开始有了强烈的、想要跟别人——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有气息的人说话的需求。(Jackson 1978)
这是一本在美国畅销了三十余年的书籍,拥有超过百万的读者,其所著的内容也确实不同于市面上繁杂众多的沟通书籍,满满的都是纯干货。作者非常理性地分析了在人际关系沟通间可用的方法,并在基于心理学知识上认真教授大众有效地进行沟通,同时也教育读者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第二本《沟通圣经》
这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增进“沟通技巧”或“商务沟通能力”的沟通手册,内容浅显而详细地解说了所有可能沟通情境下需要的技巧,以及如何利用各种辅助工具增加有效地沟通,帮助读者克服沟通中遇到的挑战,从而成为一个会交谈的人。
尼基·斯坦顿 ,咨询顾问。他一直从事沟通能力培训工作,涉及的领域包括管理、沟通、商业英语、领导和团队发展,并于校园里讲授沟通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1.1 沟通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遇到问题或障碍。我们常听到自己或对方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啦”、“你还是没听懂我的意思吗”或“你好像没搞懂吧”。每当我们试着与他人沟通时,似乎总有什么阻碍沟通过程,使对方无法理解我们的意思。即使对方听懂我们的意思了,我们还是常常无法让对方依照我们的期望去思考或行动。总的来说,我们在沟通时有四个主要目标。
1.2 沟通的四大目标
不管我们是在进行书面还是口语的沟通,试图说服、告知、娱乐、解释、信服、教育对方或达到任何其他目的,背后总是有四个主要目标:
• 被接收(被听到或被读到)
• 被理解
• 被接受
• 使对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或态度)
只要没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沟通就失败了。沟通失败带来的挫折与不满,经常表现在“我说的话,你听不懂吗?”这样的反应中。但什么是“我说的话”?语言只是我们借以表达想法的一种代码,唯有双方都赋予这组代码相同的意义时,这个代码才能被理解。文字只是用
以代表事物和想法的符号,而我们每个人都会给予每个词稍微不同的意义。
我们给予文字的意义,取决于我们如何诠释这个世界,而我们每个人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都不同。
1.3 文字的意义,个人诠释不同
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其实是我们个人对文字意义诠释的差别。虽然我们学母语的过程都差不多,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每个文字大致相同的意义,但是,什么字代表什么事物,其实是一个特定群体决定的结果。
比如说,dap这个英文单词对你来说是什么意思?这会视你从哪个地方来而有不同的解读,这个词对你来说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也可能在你听来是“运动鞋”的意思,也就是别人口中的plimsoll、tennis shoe、pump或trainer。
你如何称呼一样物品或一件事物,取决于你生活的群体决定如何称呼它,而这个决定是无规可循的。
如果这个词指的是具体的东西,是可以触摸、感觉、听到、看到或闻到的东西,那么解释起来还不算困难,因为如果实在解释不了,还可以找到实物或照片给对方看。如果对方以前见过这个东西,他立刻就能理解你的意思。
然而,如果这个词指的是抽象的东西呢?如果是用来描述知觉、感受、情绪和想法的字眼呢?你如何确定对方对“危险”、“爱”、“恨”、“邪恶”等字眼的定义和是你一样的?
这些文字的意义,取决于个人的经验。
比如说,如果你喜爱攀岩或赛车,那么“危险”这个字眼对你的意义,和对三岁小孩的父母或是大企业家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1.4 非语言的沟通
我们当然并不只是通过文字进行沟通。每一次我们与他人沟通时,同时也会通过其他各种方式传达信息。甚至我们没有说话、也没有写什么时,还是会无意识地传达某种信息。我们可能还会利用图片进行沟通,像是用图片替换文字的说明,或是加强我们要传达的语言信息。除此之外,在说话的时候,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还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像这种非语言或文字的沟通,就叫作“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沟通包括:
• 面部表情:如一个微笑、一个皱眉。
• 肢体动作:利用双手或身体的动作,解释或强调语言信息。
• 身体姿势:站姿或坐姿。
• 方向:面对对方,或背对对方。
• 目光接触:是否看着对方,或是看着对方的时间长短。
• 肢体接触:拍背、搭肩。
• 距离:自己与对方的距离。
• 点头: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或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
• 外表:外貌和衣着。
非语言沟通还包括口头文字或书面文字的非语言部分,例如:
• 口头文字的非语言部分:音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音色和音质。(又称作“周边语言”“辅助语言”“副语言”)
• 书面文字的非语言部分:字迹、排版、组织、整洁和整体视觉印象。
所有这些非语言文字的沟通方式,也被称作“后设沟通”(meta- communication)。其希腊前缀meta是“超越”“附加”的意思,因此“后设沟通”就是指“沟通之外附加的东西”。我们要记着,人类在沟通时,都会伴随着这种非语言的沟通!
此外我们还要记得,伴随所有信息出现的后设沟通,是非常具有传达力的。对方会使用这些线索去阐释你的意思,特别是当你的语言与行为互相矛盾时,对方甚至只去注意后设沟通所传达出的信息,而不理会文字本身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很生气,又不想表现出来,只要特别留意你的姿势、眼神、动作、表情或语气就会察觉,这些都会泄露你的心境。相同的道理,在书面上,文字的语气也会泄露你的心境。
不同于前一本更侧重于理论和案例分析讲解沟通技巧,本书更加简单粗暴,像是一本场景沟通使用手册,涉列广泛地谈到了生活工作中会遇到的沟通场景,诸如打电话,面谈,团队沟通,写商务书信,求职,撰写报告等,在这些情况下读者应该如何进行沟通,很适合不需动脑又想要寻找有效沟通方法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