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5637 16
2009-07-09
内容简介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社会学家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比如美国,西欧甚至日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面对资本市场,就像隔着一层透明玻璃,怎么都进不去,这是为什么?德·索托一语道破真相,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成为资本的机制,所以他们缺乏资本。
资本是一整套的经济动作模式,德·索托创造性地从五个角度来阐释酱的运作规律,人们就称之为“资本的五大秘密”。

作者简介赫尔南多·德·索托,秘鲁自由与民主学会主席。该学会总部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经济学家》将其列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智囊团”之一。德·索托被《时代》和《福布斯》杂志称为世界上最具号召力的改革家之一,如今,他正在为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制定所有权改革计划。德·索托的主要活动,是和自由与民主学会一起为亚洲、拉美和中东的贫困国家制定和推行资本形成计划。

目录第1章 资本的五个秘密
第2章 遗漏的信息
第3章 资本的秘密
第4章 政治的盲点
第5章 美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第6章 法律的缺陷
第7章 结论
注释
译后记




283
80



PETERQ


仅仅所有权就能解决贫困问题吗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  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



发表于 2009-01-26 11:20
这本书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在于所有权法律不完善,穷人们的财产没有法律认可和保护,只要能从法律上认可穷人们的所有权和交易进行保护,穷人就能积极工作走上富裕道路。因为所有权有六种效应: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将分散的信息纳入一种制度,建立责任和信用体系,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建立人际关系网络,保护交易。
但是,利益集团和政府会牺牲自己利益来制定这样的法律和保护看起来单纯愚昧的穷人吗?汪汪叫的狗会管用吗?下面的故事就说明了所有权的现状:
因为怕猫,有一窝老鼠饿得快要咽气了也不敢出去找食吃。后来,其中一只老鼠说,如果在猫的脖子上挂上一个铃铛,家族成员就可以凭铃铛的声音来猜测猫的位置,避猫找食自然不成问题。众老鼠于是欢呼雀跃、精神大振,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鼠出来发话了:“可是,谁来给猫脖上挂铃铛呢?”
比如政府10万元圈一亩地,150万土地出让,净赚10多倍,会把好处分给农民和居民吗(春运就是个硬指标)?看看漂亮的政府大楼和机关大楼,二三线城市还有漂亮的公务员小区,潇洒的出国旅行团就知道钱的用途了。

把所有权深入分析一下,就知道所有权不是人人那么容易得到的;另外所有权的基础应该是大众的选举权,居民可以选出立法人和政府长官,这样才能保证法律是有利于有选举权的居民,即打破利益集团对法律的垄断。







从江湖到庙堂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  过瘾 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  床上 书桌旁 图书馆


发表于 2009-03-24 19:35
创建和谐社会,“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罗大佑《爱人同志》)。有史以来,国人惯用口号作为主流话语的表达方式,处处把和谐挂在嘴边,“和谐城市管理 ”“和谐教育”“和谐交通”“和谐消费”处处可见。能不能和谐的都先和谐了再说,至于和谐的进程究竟怎样,并非大家关注的焦点。回顾2007年,有很多事件引发公众质疑:印花税凌晨上调,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劈叉,济南大雨,滇池蓝藻污染,山西黑煤窑及矿难,陕西华南虎……至今仍有些事情,“不可说,一说即是错”。由于提及敏感问题,论坛或博客的文章被移除或者屏蔽的行为,被网友们无奈的笑称“被和谐”。可见美丽的口号不但没有拉拢到民心,反而成为大众内心深处的笑柄。
   
  将和谐分出真假,并非单纯为发泄愤懑。与其努力逃避责任,不如早点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德·索托说,“法律制度强加的规则,只要挫伤了被法律排除在外的人们的期待和愿望,不合法活动就会出现并迅速增长。”“如果成文法律与公民赖以生存的法律彼此抵触,不满、贪污、贫穷和暴力必然会接踵而来。”这些看法并不新鲜,理论上是法律的应然与实然的差距问题,但他所表达的观点对于目前的中国却具有实际意义。
   
  要变假和谐为真和谐,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第一,在中国有多少人存活于法律制度之外?第二,现存的法律制度能否实现立法者的本义?
   
  说到第一个问题,就会想到不少事情。比如北京的不少地铁口总有几个人目光呆滞喃喃自语,看不到他眼神里有任何活气,嘴里像念经一样说着“发票发票发票发票发票……”。无疑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后面隐藏着一大批逃避现存法律制度的人。几天前,央视的几个主持人因为“走穴”主持商演而受罚,据说原因是工资低。因为他们是央视主持人,所以干私活被罚成了件吸引眼球的新闻,要是把这事情放到老百姓身上,似乎就常见极了。这样的例子如果还不具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将眼光转移到广大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看看有多少人居住着没有产权证的房屋,有多少人经营着没有证照的生意。换句话说,从上到下,主动或者被动规避法律制度的人不在少数。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规避法律制度,其原因无非是基本需要无法满足,某些期待和愿望被抑制了,或者说法律制度与人们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于是大家只好自寻出路。处罚,是现有法律制度处置这种规避法律制度行为的唯一办法。继续罚下去,问题没有解决,因为没满足的仍然没满足,被抑制的仍然被抑制。既然大多数人没有被罚,违反法律和制度的成本仍然很低,那么存活于法律制度之外的群体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第二个问题,回到我们现存的法律制度。应该肯定其中的进步,像近期颁布的《公司法》《物权法》,立法上进一步明晰了一些权利义务关系。然而立法者的思想要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司法体制不健全,审判受到多方干预,力量博弈的结果决定案件究竟怎样裁判,这就与立法者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执法者因其归属于行政体系,亦难与立法者的声音相应和。这就像物理力学,一个力因受不同方向的几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合力一般都会改变初始力的方向。
   
  把两个问题的答案综合一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但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存活于法律制度之外,而且即便是现存的漏洞百出的法律在司法、执法过程中也不能保证完全尊重立法者的本义。这就是“假和谐”的根源所在。找到根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我国,立法、司法、执法的一致要先行一步,打好制度基础。还要将制度外“合理不合法”的情形根据其具体基础,有选取的逐步纳入法律制度内。
   
  和谐不能靠施舍
   
  个人认为,真正的“和谐”应来自公民对现存法律制度的认同。尽管立法、司法、执法机关有责任推进法律制度的演进,但和谐不是伸手就能轻松要来的。
   
  举个例子。几天前在电视上看到北京一对年轻夫妻,对于孩子入学教育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们都是知识分子,觉得孩子就近择校并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将孩子送入其他学校还要交高额的择校费,交通上也要花更多时间和费用。于是他们在网上发了贴子,联合北京其他家长,一起为孩子们办基础教育班。贴子一发,引来众多支持者,还有教师愿意免费授课。后来事情闹开,电视台来采访,节目请的法律学者说,家长办的基础教育班不符合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办学机构的标准,会受到取缔和处罚。这事情到此就不了了之了。然而,义务教育真的意味着必须要经过国家批准设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孩子才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么?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于是还是有人不相信目前的教育体制,转而自己教育孩子,比较著名要数郑渊洁。
   
  再举例子。去年在北京动静很大的“小产权房”事件,因占用集体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或作为农民的宅基地,不能建设商业用房,国务院对小产权房的建设一度叫停,一旦拆迁广大掏了钱的老百姓很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后果。昨天有新闻报道,“国土资源部发言人日前表示,要针对不同问题,予以不同处理,对于一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小产权房,可以考虑让其补齐手续后转为合法。”
   
  有斗争,有演进,才是取得和谐的真正路径。看惯了一片形势大好,也要学习为权利而斗争。尽管不是每一次斗争都会有结果,但斗争仍是必要的。
   
  从江湖到庙堂
   
  德国有句古老的法谚,“法律必须来自人民之口”。社会契约受到尊重,制度才成为有效的制度。寻找最鲜活的机制,还应回到民间。
   
  “史上最牛公章”,将民主直观的变成了一个财务章的五瓣。有法律学者站出来讲它不合法,却未曾看到在它背后潜藏着民主的巨大生命力。将这样具体的制度进行抽象,进一步普遍化和规范化,就是社会契约转化成法律制度的过程。我们还有那么多不符合现今状况的纸面法律,何不去民间寻找那些更生动更合理的“法律”呢?
   
  从庙堂到江湖,从江湖再回到庙堂。这条路虽然远,但却是到达“和谐”的必经之路。和谐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7-9 12:14:26
作者真是有心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13:15:27
还挺不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6 21:02:18
有点贵呀,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9:09:24
太贵,等你免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20:33:35
同楼上,贵了些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