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923 4
2016-10-31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


姓名及自然情况

李立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教育思想史

学习经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

现聘岗位: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主编。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著作:


1、李立国,《古代希腊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2、李立国《工业化时期英国教育变迁的历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李立国  黄海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与经济增长》(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4、刘向兵 李立国,《大学战略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娟 李立国,《大学协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作者)


7、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著)

8、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参著)


9、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参著)


1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参著)


11、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主要作者)


12、张斌贤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著)


13、胡娟,李立国,胡莉芳  编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4、胡娟,李立国,张伟 主编:《美国大学顶尖文科专业课程设置概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参著)


论文:


1、李立国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4年第6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转载,《高教文摘》2014年第7期转载。


2、李立国,  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对立的吗  《光明日报》2015年5月12日,《新华文摘》2015年第14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5年第7期转载。


3、李立国,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职能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104年第6期.


4、李立国,由学术群体到职业群体:现代大学教师的组织变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5、李立国,省级教育统筹的权力约束机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6、李立国,大学治理的内涵与体系建设,《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5年第7期转载。


7、李立国 陈岚 赫文婧,为什么留学中国—以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调查为例,《复旦教育论坛》,2015年第1期。


8、黄海军 李立国 ,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江苏高教》,2015年第3期。


9、薛新龙 李立国,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研究,《山东高等教育》,2015年第6期。


10、李立国,新常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态势,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23日。

11、李立国,利益相关度:大学学术治理有效实现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年第2期。


12、李立国   黄海军,  政府主导下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特征,《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4年第5期转载。


13、李立国,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组织的非营利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4年第1期。


14、李立国,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征与核心问题,《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第2期。


15、李立国,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分类体系,《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8期。


16、李立国、张瑞雪,  中美大学校长职业特征有何差异 ,《 中国教育报》 2103-12-16 第4版


17、李立国,随迁子女入学应纳入社会管理视野,《中国教育报》 2014-05-26 第2版


18、李立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 ,《光明日报》2014-06-03。


19、李立国,什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光明日报》2014-08-12。


20、李立国,什么是现代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9期转载。


21、李立国,以省级教育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22、李立国,教育思想史的地位与价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23、黄海军、李立国,教育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11期转载。


24、李立国,中国如何跨越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困境,《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3年第10期转载。


25、李立国,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育战略重点,《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3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13年第18期论点摘编。


26、李立国,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27、李立国,黄海军,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布局,《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1期


28、李立国,大学教师职业特性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29、黄海军,李立国,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于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30、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型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31、李立国,乔立英,韦金伶,“省域视野下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4期。


32、李立国,曾旭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应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2期。


33、李立国,陈露茜,“新自由主义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1年第7期转载。


34、李立国,“大学竞争特性探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年第2期。


35、李立国,黄海军,“迈向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我国距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多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5期转载。


36、李立国,“论高等学校的综合发展与特色办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37、李立国,赵义华,黄海军,“论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中国高教研究》,2010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6期转载。


38、李立国,胡莉芳,周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1期。


39、李立国,“从一流大学到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7期转载。


40、李立国,詹宏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变化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3期。


41、李立国,“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3、牛维麟,李立国,詹宏毅,“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探究与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9年第8期转载。


44、李立国,“推进高校特色办学更需合理竞争”,《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3日。


45、李立国,胡娟,《教育研究的黄金时期》,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6、胡娟,李立国,“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环境”,《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5日;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8年第12期转载。


47、李立国,詹宏毅,“中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比较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8期。


48、李立国,詹弘毅,“比较视野下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9年第4期转载。


49、李立国,“大学办学综合化与特色化的内涵及其关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


50、李立国,詹宏毅,“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增长速度与质量保障——中美比较的角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51、李立国,詹宏毅,“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比较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6期。


52、李立国,《现代化视野下的教育史发展阶段研究》,载《探索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3、李立国,詹宏毅,《试论大学和谐文化的本质与特征》,载《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论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54、李立国,《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大学与社会流动》,载《大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5、李立国,“以科学的理念引导大学排行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


56、胡娟,李立国,王亚敏,“关于建立中国研究型大学联合会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第4期。《新华文摘》,2007第12期全文转载;


57、李立国,“不成熟排行会误导公众”,《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4月20日。


58、亚历克斯·埃舍尔,马斯莫·萨维诺;翻译:王亚敏,侯书栋,李立国,“差异的世界:大学排名的全球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1期转载。


59、刘向兵,李立国,“大学领导者在大学战略管理中的作用”,《中国高教研究》,2006第7期。


60、李立国,“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根源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


61、李立国,“高校特色化战略研究”,《北京教育》,2006年第2期。


62、李立国,“大学组织特性与大学竞争特点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2期转载。


63、纪宝成,李立国,“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3期转载。


64、李立国,“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0期。


65、李立国,“突破认识教育公平的狭隘视野”,《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7日。


66、李立国,“建立和发展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政策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7、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特点及效果”,《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


68、李立国,“GDP数据重调的教育解读”,《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3日。


69、李立国,“以学术同行评价与监督为基础建立教师声誉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


70、刘向兵,李立国,“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71、李立国,刘向兵,“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研究型大学跨越式发展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72、李立国,徐世勇,“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73、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74、刘向兵,李立国,“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7期。


75、李立国,“西方国家公立学校民营化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76、李立国,“学术权力的特征与运行机制”,《学术界》,2004年第3期。


77、李立国,“宗教改革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起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78、李立国,“探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兼论工业化不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79、李立国,“美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80、李立国,“教育发展观的批判与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81、李立国,教育公平辨析,《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2期。


82、李立国,论义务教育的特点及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83、 李立国,论我国当前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普教研究》,1997年第2期。


84、李立国,“教育发展”应涵括的主要内容,《教育评论》,1991年第1期。


课题:


主持了12项课题,国家课题2项,省部课题8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学校课题1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研究(2009-2012)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课题1项:古希腊教育发展史研究(2004-2007)(已结项)

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农村家庭教育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2008-2010)(已结项)

4、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构建高校战略联盟、促进北京地区高校校际资源共享(2005-2008)(已结项)

5、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央在京高校服务首都发展的模式研究(2009-2012)

6、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1项:北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2008-2011)

7、教育部委托课题:“质量工程”在不同区域和类型高校的分布及影响研究(2010-2012)

8、教育部委托课题:省级教育统筹与基层教育治理研究(2012-2013)

9、国际合作课题:东亚大学国际化与留学生流动研究(2011-2014)

10、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品牌计划:现代大学组织变革与转型研究(2013-2015)

11、教育部委托课题:完善高等学校院校管理模式研究

12、教育部委托课题: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

13、教育部委托课题: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获奖:


1、《古代希腊教育》2012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大学协会组织研究》2012年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战略优秀成果二等奖;

3、《外国教育思想通史》2002年获国家图书奖;

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2010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


邮箱:liliguo@ruc.edu.cn

办公地点:国学馆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发端于建校之初的陕北公学;20世纪40年代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都设有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50年代设专修科教育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做出了贡献。1952年根据教育部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专修科教育班全体学员、研究生、教员、干部及苏联专家共150人,合并到北京师范大学。经历了文革中的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和文革后的复校,1984年3月,学校在行政机构序列设立高等教育研究室,主要从事整理校史、校史人物及其教育思想的工作。1999年11月,学校正式设立“属于教学科研单位”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任命秦惠民为所长,同时撤销行政序列的高等教育研究室。2001年根据学校《关于进行院系调整的决定》,教育科学研究所合并进新组建的公共管理学院,并于2003年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2005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恢复行政机构序列的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4月6日学校印发文件,决定在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和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全校教育相关学科的规划与建设,开展相关学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以“高起点、高水平、重交叉”为原则,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在教育学术领域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


「就学高端版」APP:随身顾问,立即就学!

期刊投稿----核心期刊编辑帮您了解投稿、审稿规则,提高投稿命中率!

考研咨询----国内经管名校研究生,为您解答疑惑、分享经验!

高考择校----高校老师为您介绍学校、专业情况,助您成功选择理想大学!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0014.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0-31 20:52:56
看了不知道说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1 20:54:17
看了不知道说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1 20:55:01
看了不知道说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 10:05:27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资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