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超的毛利不到20%,这根本是烧钱。”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事实上,京东、阿里在“烧钱”问题上各有掣肘。京东以自营为主,统一采销,加上为供应商提供仓配服务,使得其对上游和库存有强大的控制力。这意味着京东有定价权,价格战可以直接打到成本价。“价格战不是几天的大促,而是天天低价的长久定位。”冯轶说。
但持续的低价策略,意味着持续的盈利压力。一般而言,线下商超除赚取进出货差价,还会收取商家的品牌管理费等,但像京东这样的自营电商,尽管发起大促有品牌支持,品牌方会有一部分补贴,但是并没有来自商家的品牌管理费收入。据京东2016年二季度财报披露,其Non-GAAP 净利率仅为0.6%。
京东成立12年,上市两年余,运营利润至今尚未转正。在今年“618大促”利好之下,资本市场却一反常态地看跌京东。彭博和Markit Ltd.汇编的数据显示,京东的空头头寸在大促前一周达到4600万股,至历史高位。
6月份,京东股价下挫近20%,跌至19.51美元的上市以来最低价。直到8月京东发布2016财年Q2财报,披露亏损大幅缩小、盈利状况改观,股价才重回25美元。业内普遍认为,京东这一轮下跌主要受一份做空报告影响。新加坡毕盛资管(APS Asset Management)高级分析师Sid Choraria发布一份长达50页的做空报告,称京东股价被“极度高估”(wildly overpriced),认为像京东这样持续亏损12年的企业,GMV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浏览量和点击量一样,没有实际意义。
阿里的天猫超市是平台模式,以客流变现,看起来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李成东认为,京东一般从商家以七折价进货,天猫则平均从商家收取20%的平台服务费,表面上阿里给予商家的利润更多,但商家还要在天猫投入运营和平台广告费用:“阿里自营店铺运营成本比直接卖给京东花费多,人力成本和广告成本算下来,商家反而可能亏损。”
价格战考验着阿里和商家的协同能力。目前,天猫网超业务数据积累还不够多,商家选哪些货来做大促、放多少,都是问题。“商家要提前一两个月备货,备少了,难以支持大力度的促销;备多了,商家不愿承担风险。快消品一般对保质期要求高,风险更大。”李成东认为。
天猫超市目前采取商家消费者双向补贴政策。“一旦做活动,天猫超市牺牲商家扣点,另一端还直补用户。集团有盈利支持天猫超市烧钱补贴。”接近江畔的人士称。
程少雄则向财新记者一再强调平台对于商家打自有品牌的好处,“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主要看我们自己的投入和目标何时达成。”
线上共同的对手是线下。据接近北京华冠超市总裁肖英的人士透露,华冠最近做了8折促销,这样的力度对线下超市而言已经非常大,但促销效果仍不及电商。
对攻优势战场
在网超新战场,两家寡头各有所图。阿里希望打造菜鸟,冲击京东自营物流体系的高壁垒,同时深入其优势品类3C和家电;京东则想自营和平台业务两条腿走路,打进阿里擅长的服饰和美妆品类。
据冯轶透露,为了培养女性用户,京东超市试图挑战阿里强项服饰美妆,“目前美妆是核心品类,服饰还有待调整”。
在李东成看来,京东的3C和大家电业务客单价高,服务好,但用户黏性差,用户规模远不及淘宝天猫,“京东需要用网超来提高用户购买频次。天猫手握购物频次相对较高的服饰家居,如再拿下网超,这些用户京东就很难抢走。”
双方一再进攻对方优势领域。比如阿里和苏宁结盟,阿里看重苏宁的线下资源,包括供应链、售后和物流,而苏宁则希望得到阿里的大数据能力。但截至目前,这一联合体亦未能对京东的家电业务构成正面打击。据财新记者了解,双方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合作效果都不满意,所以才会有最近的“猫宁电商”再度出发。
另一边,京东从腾讯接手电商业务,拿到微信引流入口,但到目前也未显著体现流量优势。上述两组并购案例,从后续整合的效果看,补位作用都强过竞争能力。
在新一轮网超之战中,阿里将天猫超市、大家电和手机三大品类定名为“一路向北”计划,天猫超市向后两者开放流量入口。
财新记者近期获得的一份内部PPT显示,“一路向北”计划背后,最大的支持力来自菜鸟:五个城市接入28个仓,11个城市接入45个仓,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
实际上,网超是菜鸟仓库和物流调配的首个试验场。“超市是整个天猫体系里最先做到完整服务的。”程少雄说。
天猫在网超配送上采用“仓+落地配”模式。商家把货放在菜鸟仓库,仓储管理外包给心怡科技,之后对接当地的落地配。此外,天猫超市在天津武清和北京顺义各有一个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仓库,对接万象物流和晟邦物流。
天猫认为自己的物流体验已超过京东,因为所有商品可以在仓内打包成同一包裹送达用户。而京东的仓库区分品类,同个订单的商品来自不同的仓,经常需要独立包装、分仓配送。
京东坚持分仓。京东物流规划发展部总监章根云告诉财新记者,分包裹发货正是服务精细化表现之一,“我们试验过很多次,好的服务体验绝不允许食物和化学用品放在一个包裹”。
当然,消费者接受分包裹发货的重要前提是包裹能准时、同时到达。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京东对同一用户(收货地址)、同一账单的货品,要求达到同一时效,即所谓的“三同订单”。“系统会告诉配送员,这个顾客的包裹有几件,要把货找齐再一起配送,所以顾客体验实际没有差别。”冯轶说。
过去多年,马云和刘强东对于电商做物流的看法一直有差异,马云曾被爆料说“京东模式养太多快递员、很难赚钱”。但随着竞争从线上流量拼至线下服务,物流体验对于电商的作用变得重要。对于高净值用户来说,价格并不重要,最在意的用户体验除了商品质量,就是物流。
阿里试图通过菜鸟的“线下仓+线上服务”系统,调动包括“三通一达”等庞大的外部物流体系提高配送效率,甚至投资了圆通、百世汇通以及专门的仓储管理公司心怡物流。“‘三通一达’提速很快,但还不够快。不然为什么天猫超市和生鲜的仓配,阿里还是选择自己做呢?阿里现在对合作物流采用直接投资形式,类似自营的效果立竿见影。”一位业内人士对财新记者分析。
在今年3月完成近百亿元首轮融资后,菜鸟下力仓储建设、配送成本和时效。“菜鸟的目标是通过大数据串联,将社会化物流达到直营水准。但短期内,京东依旧在服务上占优势。”坚木投资合作人刘晓霞认为。徐新也判断,阿里在物流方面追上京东还需时日,“毕竟京东做了十年”。
争夺第三方商家
“双十一”临近,商家一年一度的站队时刻又来了。过去多年,在“双十一”期间,天猫都和商家签署排他协议,要求商家只支持自己的大促。但随着京东持续布局平台,大量有话语权的商家开始执行双平台电商的策略。
从在线直营零售出发,扩大第三方商家占比,引入非标产品做平台,是过去两年京东的布局重点。
2014年四季度,京东第三方商家对GMV的贡献已达44%,当时刘强东透露,非标品的GMV占比实际超过50%。
“从今年开始,我们逐步进入服装自营。战略非常简单,就是希望把最畅销的品牌转为自营,剩下的品牌交给第三方合作伙伴经营。”刘强东在2016年8月接受央视采访时说。
京东平台化,意味着资源和权力都要重新分配。这是其2016年下半年以来人事布局的起因。7月,京东成立了新的营销平台体系。下设六个一级部门,前台是市场、公关、广告;中台是平台运营部、UED(用户体验)、平台产品研发部。而此前京东的平台体系只有仓配售后等运营部门。
高层人事随之更替,“老臣”重握实权。去年跳槽京东负责整体营销的前宝洁高管熊青云,入职不到一年就被调离,由负责无线业务的徐雷接替;京东“老人”、商城运营体系负责人王振辉晋升为高级副总裁;从京东内部培养起来的管培生,大批进入中高层。
徐雷统筹直营和平台业务的所有营销工作,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拓展更多的第三方平台卖家;而自营和平台两个体系的平衡,是他的另一个挑战。目前,京东打算放开包括手机在内的部分核心品类给平台商家。比如iPhone7上市后,京东海外购第三方商家的售价比京东自营便宜,但送货周期长,国内没法保修。“消费者愿意买哪个就哪个。”徐雷说。
一些跟随天猫多年的商家,开始尝试京东平台。在天猫男装排名前五的一家商户运营总监发现,近几年天猫的流量越来越分散,“近几年‘双十一’大促的流量几乎没有变化,我们需要每天盯着天猫的公告,任何一点流量都得抢下来。”
天猫平台销售占到这家男装品牌电商销售总额的七成,2015年其通过阿里广告系统“阿里妈妈”购买了1000多万元的各类服务,但前述运营总监明显感觉到从天猫获取新客越来越难。2016年以来,这家品牌商逐渐加大了在京东和唯品会上的投入,为避免违背天猫的独家协议,在“双十一”等大促期间,这家商户只得调整货品,分平台配货。
京东平台拥有的数据流量工具远少于天猫,但商家相应产生的推广营销费用较少。棉制品品牌“全棉时代”电商总监丁黎明则看重阿里提供的数据工具,“天猫提供的数据细化到店铺图片的点击量,这些对我们的提升非常重要”。
在新疆干货水果品牌“维吉达尼”创始人刘敬文看来,平台竞争关键看能否帮助商家。他认为,阿里的运营相比京东更细致,“工作人员会到新疆实地考察产品,帮忙做营销策划案,帮助店铺成长。”
不同品类的扣点政策虽不相同,但京东的扣点普遍比天猫高。财新记者采访多个服饰家纺类商家,他们普遍反映两家平台的销售额仍有差距,但净利润率基本持平。
一位家电品类商家认为,京东平台商家数量少,有效减少了盗图、假冒伪劣等无序竞争,市场秩序相对较好。
无论商家还是用户,都认为京东只提供标准化的服务,缺乏用户互动体系,不利于用户在京东的App内养成“逛”的习惯。而在整个阿里生态体系中,商家和用户的互动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淘宝和天猫业已形成完整的客户留言和反馈机制,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
一旦扩张平台生意,虽然商家和交易规模都有望上一个大台阶,但阿里在平台治理上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京东必须迈过的坎:假货和侵权,串货和倒卖。
2015年4月,京东关闭对标淘宝的拍拍网,后者是腾讯在一年前打包卖给京东的。京东在拍拍上多次发力,无功而返。刘强东对外称,关闭拍拍的原因是无法打击假货。而原拍拍高层向财新记者透露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拍一直在商家拓展上进展困难,交易量和风险不匹配导致关门结局。
由于知识产权和串货的顾虑,高端品牌对电商一直保持距离。目前,除巴宝莉仍在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外,大多数国际奢侈品牌并未选择电商。9月16日,一年前入驻天猫的轻奢品牌Coach被曝退出,而其上一次退出天猫是在2012年。此外,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团之一的开云集团,对阿里的知识产权诉讼仍不依不饶地继续。
抢夺外部流量
京东“618大促”结束当日,徐雷在深夜11点接到刘强东微信群的消息,询问是否可以用某种方式跟今日头条合作,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也在这个群中。双方迅速成立工作组。
9月27日,京东和今日头条对外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出“京条计划”,今日头条用户可在阅读场景直接导向京东的电商交易平台。
具体而言,京东将在今日头条上开设一级购物入口“京东特卖”。此外,今日头条将依托个性化的数据推荐能力,帮助京东及其平台商家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基于兴趣阅读的电商合作,通过导购、分佣等模式,帮助更多的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媒体/自媒体平台)变现。
徐雷认为:“双方用户有一定重合度,但也不是特别高,更多的是在数据和技术对接上进行了沟通。”
接近阿里高层的人士则告诉财新记者,阿里在京东之前已和今日头条达成合作,但方向不同,“今日头条和阿里合作仅为广告模式,交易要跳转回阿里平台才能完成,因为阿里要掌握网购场景。”在他看来,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合作放弃了完成交易环节最重要的因素——消费场景,京东只是做今日头条购物场景的后端支撑者。
2016年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来自移动端的交易占比75%,京东来自移动端的订单达到总单量的79.3%,电商市场早已转战移动端。两家电商巨头开始从各类移动端场景中抢夺流量,场景争夺从新兴App开发者打到传统企业。
2015年7月,阿里集团在上市后推出首个战略计划——百川计划,即无线端平台开放。张勇称,将向App开发商提供包括技术底层、商业和大数据在内的各项能力。
本质而言,百川计划就是将各类封闭App中的流量导向阿里系统的商品库,一旦交易达成,阿里从中抽取费用。
一家电商导购平台负责人向财新记者分析了阿里开放的原因。在他看来,PC时代和移动时代的外部流量发生了变化:“在 Web(网页) 时代,淘宝通过大量的淘客以及购买各个网站的广告获取流量,用户一点击就跳转到淘宝商品详情页。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淘宝却无法通过购买各个 App 里的广告,然后让用户跳转手机淘宝App的商品详情页。”
面对各电商App的蚕食,阿里意识到垂直电商、社区电商、媒体电商等更细分的电商App,一定会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
通过百川计划,阿里给电商App们提供交易的整套技术基础设施,“电商App只要做好拉客和接客就行,交易可以在自己的App内完成,只是底层走的是阿里的交易系统。”
据财新记者了解,电商App和阿里合作有两种方式,比较深入的一种是把整个服务器托管到阿里云,这样可以拥有读取淘宝商品各种接口,来打造自己商品详情页的权限;另一种比较浅层,即跳转到百川版的HTML 5的商品详情页,利用阿里系统完成支付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