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xianguan 发表于 2016-11-2 15:59 
一个好的生态就在于开放性。学术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会大浪淘沙。
而现实是,很多人仅仅把学问当成一种 ...
一个好的生态就在于开放性。学术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会大浪淘沙。
而现实是,很多人仅仅把学问当成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一种既得利益,努力排斥圈子外的人。
经济学的人对效益并不陌生,但是明白知识本身也讲效益的不多。无论用的公式多么繁杂,表面看上去多么深奥,多么高高在上,最终人们接受的还是那些简单明白的表述方式。
因为对宏观经济与资产价格内在关联性的实证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 ( Lars Peter Hansen)、尤金·法马 (Eugene Fama) 与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 (Robert Shiller) 共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月11日,拉尔斯·汉森教授应邀出席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五届“诺奖交大行”,与大家探讨在经济研究中如何系统地引入不确定性,并且分析了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
拉尔斯·汉森:
有些人在建立经济模型的时候,可能会一口气往里面塞15个、20个不同的变量,做出一个大而全的模型,再请电脑帮助我们做各种复杂的计算,这样做出来的模型可能很大很复杂,但是或许就成了你所说的“黑匣子”,这样的研究方式并不有助于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我也没有一个神奇的魔法可以打开这个“黑匣子”,我的建议是从了解不同变量互相作用的机制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面对一个动态模型,统计学家会端详其中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衡量模型当中的不确定性;并通过实证推导,估算模型所带来的影响,去看模型与数据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模型本身也是给投资者作参考之用的,于是,也要考虑未来投资者会怎样去使用它,对着这一点或许我们并不清楚,但是可以进行猜测,投资者的需求甚至投机行为也当被考虑在内。
建模的时候绝不可不了解作用机制就把各个变量放在一起。复杂的模型也好,简单公式也罢,应该首先构建变量之间发挥连接作用的机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们混在一个模型之中,这显然不是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我非常理解学者在建模的时候往往都是希望能够综合各种因素的,对此我的建议是,如果一定要构建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型,那么不妨在构建这个复杂模型的同时,首先弄清楚模型里各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拉尔斯·汉森:
事实上阿尔法围棋涉及一门当前非常重要、活跃的交叉学科——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ML)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大量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现在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无疑是大有助益的。但是我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结合机器学习,用海量数据以及统计学的研究成果来探讨经济学的本质问题。经济学有很多难题并不能简单地依靠数据分析来解决,我们只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并不能告诉我们如果经济环境变化了会发生什么,而这才正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只有当我们把研究经济结构与机器学习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决经济学的问题。对于数据分析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宏观经济模型与国民生产收入的统计数据相对应才有意义,因此根据新出现的海量数据,建立相应的经济模型是合理利用这些数据来解决重要经济问题的可行之道。当然,经济学家面临的挑战也在于此。简单地认为有了海量数据和强大的计算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经济模型的研究进展与计算科学以及统计学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将会带来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拉尔斯·汉森:
2008、2009年的时候,美国的GDP数据有一个很明显的下滑,然后进入了缓慢的恢复期,即便到了今天,情况依旧大致是这样。欧洲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样经济非常箫条——因为他们用的是单一货币欧元,所以经济反弹更加疲软。最近这几年,中国GDP增长率有所下降,当然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说,中国所谓的低增长如果放在美国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说到GDP,本质上只是一些统计数据而已,并不是权威的指标。如果你真的要了解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不如去了解身边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了解ZF颁布了怎样的政策去鼓励它们的成长,它们有哪些途径去融资,这些企业的发展是否得到了足够多的资源,还是说存在过多的中间环节,一个很长的价值链。
拉尔斯·汉森:
首先,就像我在演讲中提到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不同领域的广泛知识才有机会推开一扇扇门,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学问。就拿我自己来说,现在很难说清楚到底我之前学的哪一门课程是有用的,哪一门课程是没用的,但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有助于我的科学研究。我很庆幸自己当年学习时没有太过功利,其中很多当时看似没用的东西,10年、15年后,我发现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如果有机会的话,尽量地去接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技能,这其实也是你自己应对未来职业和工作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的一个办法。
我觉得比“经济直觉”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掌握坚实的数学功底和其他技能固然是好事,但是培养创新批判思维的能力则更难。一个老师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鼓励、激发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创新批判思维的能力不是老师可以灌输的,我们当老师的所能做的是发现学生有意愿去探索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各种良好的环境帮助和鼓励他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至于你说的“经济直觉”,一方面来自这种创新批判思维,一方面则来自经验。当你有意识地利用经济学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你养成了不断实践的习惯,“经济直觉”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一定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怀有激情。或者说,首先要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愿意为之燃烧激情的方向。以我个人为例,我本人对交叉学科非常有兴趣,并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交叉“地带”获得了许多乐趣。年轻人不妨接触一下不同的学科,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这些不同的学科会在你的大脑中碰撞出许多火花。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是分先后顺序去学习的,或许就没有办法感悟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至少收获大打折扣。
拉尔斯·汉森:
在早期教育中鼓励孩子们问问题是非常重要并且有价值的。我接触过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通过重复学习很多材料,可以很轻松地应对考试,并且获得高分。但是当他们开始做科研的时候,往往会很迷茫,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训练,不知道如何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我认为,传统教育模式至少需要调整———鼓励年轻人思辨,支持他们用带有创造力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给他们提供机会去探索,培养科学研究的素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我先前所说的,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绝不能为了培养技能而破环孩子们勇于探索这个世界的环境与氛围。因为,鼓励小孩子去问为什么,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才是创造力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