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023 2
2005-10-08

十六届五中全会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一大议题将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规划六大特点

相对于“十五”计划中强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中央要求,直接提出了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一主线,进一步体现市场化的要求、全球化的视野,使这一中长期规划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和导向性。

  权威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制定“十一五”规划,如果不发生变化,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有六大明显的特点,直接体现着新时期的规划新风。

  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时代背景下,名称从“计划”改成了“规划”,其实施期限是从2006年到2010年,甚至不仅仅是事关未来五年。有专家认为,它将全面展现执政党对本世纪前20年重要机遇期内中国发展的整体思路,关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命运。

  二是“十一五”规划将更加亲近民生,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更加务实,更加脚踏实地,有人将之评论为“一场民生的盛宴”。这一点,从最近一段时间中央高层深入地方的密集调研便可见一斑。

  三是以往五年计划单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此次新的五年规划建议,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同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

  四是权威人士透露的“改革规划”将成为“十一五”规划建议稿中的重要内容,这将是建国后首次将改革列为专题部分的五年规划(计划)。

  五是在规划时间上也更加灵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10月3日公开表示,从“十一五”开始,不再要求所有规划都以五年为期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以五年为主,同时展望到2020年。科技、教育、能源、交通、水资源、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化等可以规划到2020年,今后可以滚动修订。有些领域的专项规划,可以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确定规划期,如三年、四年等。

  六是“跟过去相比,‘十一五’期间要的不光是一种胆略,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有资深人士评价说。结合杨伟民的讲话,这种理性表现在“十一五”规划将从行政层级上、对象和功能上探索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对“十一五”规划开展中期评估、制定《规划编制条例》为规划立法上。

  避免宏观调控“一刀切”现象

  直接参与建议草案研讨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张勤德透露说,“十一五”规划的主旨,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规划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规划主要是把现在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重点、执政方略固定下来,其核心意义可以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如此评述。

  早在“八五”期间,我国就提出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九五”计划更是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这个问题,时间跨越了十几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渐行渐近。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杨伟民公开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建立包括政绩考核机制、财税体制在内的有效的体制机制,以往“唯GDP是从”的发展路径将被彻底转变。

  据了解,为扭转中国由东向西分梯度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提出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的长效机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有专家建议说,国家安排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应充分考虑各区域的比较优势,逐步将西部地区建成国家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建立重要装备工业基地,将中部地区建成重要物流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东部沿海地区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准入门槛,促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为此,“中央可能引入功能区概念,重新划分经济区域版图,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避免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有参与《建议》草案研讨的专家在会前向记者表示。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说,根据会前讨论的情况来看,服务业会成为各种资本投入的一个新领域,分配的调节力度、民生和保障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词汇,“三农”问题和西部问题是“十一五”的两大难题,为鼓励制度创新将专门设立创新基金,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人们的期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8 14:34:1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8 15:23:00
关键是避免贫富悬殊继续扩大,同时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9 17:18:00

“计划”变“规划”:十一五将令人耳目一新

社论 10月8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建议将于明年3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与前面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由"计划"变成了"规划"。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国更坚定地告别计划经济。不过,名称上的变化能有多大作用,还取决于政府的制度变革与官员的观念转变。 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乃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象征,这种模式源于前苏联。中国自1953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初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规定了无数硬性指标,这些计划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效力。因为当时政府控制着所有资源,计划的范围就可以做到无所不包,而政府正是根据这些计划来安排资源。 不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仍然有"五年计划",但其计划的色彩越来越淡薄。到了第十一五,"计划"终于要正式变成"规划"了。客观的原因在于,尽管政府有形之手仍然伸得很长,但市场毕竟在发育,非公有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政府尽管可以用政策影响、引导它们,但毕竟它们主要按照利润原则追求自己的利益。在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之后,计划实际上已经不能对大多数经济活动主体产生足够的约束力了。市场与社会自治已经有所发育,则政府所能规划的范围自然应予缩小。 因而,政府将计划改为规划,乃是顺应时势之举。所改变的,不只是政府控制的程度,也包括政府控制和规划的范围。 原则上,政府所能规划的,就是它能够通过某种有效的途径(比如立法和政策),予以影响的那些事务主要包括社会、文化事业。在政府并不能直接控制大多数企业的格局下,经济究竟能够增长多少,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其进行精确的计划或者规划,其实没有太大价值。例外,当初制定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目标为年均7%左右,而实际上近三年却达到9%左右。假如五年规划仍然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要内容,就会大大削弱其长远的有效性。 仅从这个角度看,五年规划的内容就会大大地不同于五年计划。如果说,以前的五年计划是以全面的、可量化的经济指标为主要计划对象,那么五年规划就应当有所取舍,舍去关于经济增长的具体预测,而把侧重点放在那些很可能无法量化的非经济指标,也即政府应当对民众承担责任的那些公共目标。从目前的民情来看,这种必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市场本身已经逐渐发育,自然会导致或扩大不同群体之间在收入、福利等方面的差距。此时需要政府发挥某种平衡作用,通过各种合理而有效的财政转移手段,使社会各个群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从而维持一种较为和谐的社会状态。这是一个基本上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所应承担的正当职能。 需要指出的是,计划经济尽管在衰微,但计划经济的烙印一下子很难彻底抹去。近些年来,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观,将经济增长简化为GDP数字;为了获得高GDP,有的地方政府忽视了自主创新,仅仅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更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征地、拆迁、拖欠、改制等工作中忽视了部分弱势民众的权利,背离了"和谐社会"的目标。 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尽管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某些群体、某些领域却发展缓慢。比如,公共卫生体系及义务教育的现状就令民众不满。通过什么样的财政安排和制度变革,才能让政府更好地承担其自己的公共职能,这些可能正是五年规划的新重点。 因此,计划能否真的变为规划,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能否更为清醒、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能,承担起其分内的公共职能。这包括,建立和完善文明社会所需要的行政管理系统和司法系统,让民众的权利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社会福利体系,让民众享有基本的尊严与体面。政府要履行这些职能,就必须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制度创新,这些正是政府的分内之事。人们期望五年规划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成为未来五年体制改革与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份基本纲领。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10:29 南方都市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9 17:31: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