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974 1
2016-11-05
不能用治标的办法解决需治本的问题吧
---谈管理高校的学术发展
2016-11-5

写此文之前,首先让我对那些兢兢业业致力于高校教育与科研发展的领导致敬,即使其努力的方式只是一些治标的法子!
毕竟,那些致力于治标之办法的同志们,也起到了维持、稳定局面的作用乃至带来了少数人一时的足够干劲,也起到了一定的传承知识或传播知识的作用。没有这些人的兢兢业业,也许情况真的会很糟糕。

关于那些治标的办法,我认为有:
案例1,通过科研机构和教学院系的调整来促进学术发展,以为将某些重点学科或受重点学科“压制”的“弱势学科”单列就有了更好发展的机会。如果想借给官位发“帽子”来调动积极性,那就更加谬误了。
案例2,让某位“双肩挑”领导牵头然后集中一些青年的博士们集中火力干一个比较窄的方向---所谓“收缩战线”大搞“特色”,大干快上,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短期突破---如国家级课题或国家级奖项的突破。如果配合“跑部钱进”就更见短平快的效果。
案例3,通过论文影响因子、纵向课题行政级别、成果奖行政级别以及各类行政机构颁发的资质等级及其数量进行职称评定、专业排名与学校评比,试图通过行政化或数量化等级差势能刺激学术发展。
案例4,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训,试图通过引进国内外“牛皮”带头人以及提高现有师资学历或公派老师国外进修或国内名校做访问等等,起到立竿见影的知识创新的效果。
案例5 ,加大物质条件的吸引力,如扩大房地产规模和颜值度,提高聘任待遇,或预研支持、平台发力,等等,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总之,在根本问题没有较好解决的背景下所做的一切,即使看起来很学术范,也是治标的格局。

关于治本的办法,我认为有:
第一,平行激励、不能交叉,即:不能搞“双肩挑”制度,但要搞领导岗位“学术化准入制度”。即:在什么岗位就考核什么并依考核绩效拿报酬---现在这种干着公共管理的事拿着个人业务工资报酬的“双肩挑”是导致公权私用的制度根源,是高校内官本位的滥觞。但是,高校内有些管理岗位确实需要内行,因此,不是随便人可以干的。因此,高校内的领导岗位必须实行严格的学术准入条件---例如教务处的干部必须有多少年高校教龄、科研处的领导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资历。不过,做领导了就不能去做个人的科研,做个人科研就不能去当领导。高校不实行严格的平行激励,学术官僚化就杜绝不了。
第二,预算制定公开化、结算考评民主化。预算即收支计划,应该在制定的过程走程序公开内容公布的路子,结算即收支落实的报告,应该由民选的监事会之类小组进行审核。如果钱从哪儿来做了哪些用,老师不知道、学生不知道,则容易滋生腐败与鼓励争权夺利。
总之,治本的办法就是克服学校官本位化、并回归学术本位化。
官本位的特点是:你好好干、你好好为我干,我将来一定给你升官,升官就过好日子。学术本位的特点是:我们好好干、我们争取为学生、为社会创造价值,简单的说:知识共创、价值共享。

为什么在官本位条件下即使很学术范的措施也是治标不治本呢?因为:
第一,权力运行如果太隐蔽弹性太大,则会增强其吸引力,人们的注意力会转向权力本身,而不是权力为之服务的对象---学术发展。例如,“双肩挑”领导做学问需要下属多出力,而下属为领导做事就抱着升官的期待,于是,对学术的关注就受到干扰,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真理就住在隔壁也不会去敲门啊---因为他去敲领导门子去了。呵呵。
第二,如果资源的配置不是通过民主化的程序和科学化的论证,而是集中在个别首长手上或集中少数权力人手上,则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受限于首长的情商智商道德商,因而人治的弊端会被放大。例如,如果领导的兴趣不在“学术”上而是更高位子或更容易来钱更容易出名的事情上,那么,集中的权力带来的资源配置就错位到“短平快”的“跑部钱进”或“招商引资”或“房地产开发”上去了,甚至直接浪费于“调位子收票子”之类事务上去了。而需要长期默默耕耘的基础研究乃至不确定性大的技术研发则会被丢掉或打入冷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6 20:49: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