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313 4
2016-11-09
博士生的抱负究竟在何处?——对“抱歉 我不收没有学术抱负的博士生”一文的回应

早饭时我看到“学术中国”的一篇“抱歉,我不收没有学术抱负的博士生”的文章,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悸动。分别从中国最好的两所高校(这不是病句,确实不分高下)读完本硕博,刚刚踏入社会的我确实有太多话想说,但又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这次便借机碎碎念几句,首先从中国的高校说开去。




中国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学?

前不久一篇“北大是一流大学还是三流大学”的文章引爆朋友圈,虽然“三流”一词过于夸张,但确也值得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反思。从全球知名的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来看,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一直领跑全国甚至亚洲高校,从全球50名左右上升到现在的25名内。这不禁让国人迷惑,这样的排位还不能称为一流大学吗?


从两校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来看,至少目前高校自身认为还不能。这样的自我定位无疑也深入到大多数清华和北大的学生心中,至少我在本科阶段能够感受到同学们那种在国内高校圈中骄傲自信,而在国际学生群体中士气减弱的矛盾心理。但是中国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个话题不能因此盖棺定论。


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中首先要有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师资。研究生期间,我有一年在哈佛大学交流学习的经历,这一年在与国外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更加有自信了。至少从我所在的学科领域来看,我们与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之间没有什么差距。


与我同行赴美的同学也有类似的感受,并且早在这篇微信红文出现的一年前便已经向学院提议,协助博士生开辟申请国外一流大学教职的通道。其实与国外博士生相比,我们在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甚至近年来不断强调的方法论方面旗鼓相当,完全可以同台竞演。但国内博士生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确实缺少了一点巧思和妙想,也可以等同于被许多人一再强调的创新能力不足,而这便也引出了我想讨论的第二个话题。



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能力?

我是一个纯粹的文科生,选择了一个充满抱负和理想的社科类专业,从事着一个绝对经世致用的研究方向。因此我们这个学科中一直存在着关注于理论和关注于现实的两个分支方向。读博期间在选定研究方向前,学院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曾对我说应当更多地关注于研究组织与制度这种能产生理论传承的领域,而不要过多的追捧时事热点和政策分析。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后者无疑是我们学科中最常见的选题方向。逐渐的,博士生的选题和论文写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范式。相比之下,我在出国时接触的国外博士生的选题确是更加的巧妙,尤其在以中国政治为研究对象时,切入的视角常常是中国人自己都难以想到的。或者是通过借助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或者是通过选择独树一帜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案例。但有时过度追求选题视角的新颖便难免会有哗众取宠之嫌,并且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学者很容易看出其中对现实问题理解的偏颇和破绽,但确也不得不肯定其方法论上的严谨。


不得不说我们这个学科的博士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追求理论贡献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其现实意义,进而还需要给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通过三到四年的博士学习,达到以上这三者的兼顾确实在后天不懈努力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些学术天赋。因此在本专业博士培养的现实中,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个体自然发展和各种必修环节的筛选,学生的专长领域会分道扬镳,其中比较突出且值得肯定的有两种:或者是热衷于研读文献,沉浸在对各种方法论和范式的比较钻研中,并擅长于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或者是热衷于实地调研,专注于对各种时事热点的讨论分析中,并擅长于针砭时弊的短评、时评的写作。前者无疑更适合传承导师的学术衣钵,或者说更具有学术抱负;而后者则更多地会选择进入政府、智库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对这些不再从事规范学术研究的博士而言,也许他们在读书期间积累的文献综述、模型设计等能力已经不再重要;但学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对问题的敏锐度和判断力却成为必需。


因此回到最初的主题,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能力?至少对我们社科领域的学生而言通过脚踏实地的走访调研而深入剖析一个现实问题的意义并不亚于一项在方法或模型方面的创新。而准确且开创性地选择关注某一重要的政策议题或者行业领域的能力无非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



博士生的抱负究竟在何处?

针对这一话题我只能选择站在一个社科类博士生的角度去探讨。大众对理工科博士的态度是国家斥巨资建立了各种实验室来支持你搞科研,期待你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而你拿到一纸文凭却藏身机关大院的行为是“忘恩负义”;对文史哲博士的态度是在你饱览古今中外人文巨著,深挖各路文人墨客心路历程,对历朝历代文物典藏如数家珍之后,却埋头各类公文的行为是“大材小用”。但我想说,对我们社科类博士而言,投身祖国公共事业的选择与坚持学术道路一样适得其所。


工作后,我更加坚信,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你是一名博士生,而你的抱负却在于想为经世济民切实做出一点贡献,那么离开学术圈,脚踏实地地走入基层、走进社会也是一种光明的选择。我有许多学长和同学,他们的抱负就在于造福一方百姓,而他们在博士学习期间积累的在公共治理领域的丰富的学识,和训练出的强大的学习判断能力无疑会成为其工作过程中的左膀右臂;或者又有些博士生的抱负在于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祖国发声,他们在博士学习期间培养的精炼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无疑也成为其进入国际性组织或企业后的强大助推力;而现在国内掀起的智库热潮更是需要一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为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地高端智库注入新鲜血液。智库中研究人员与高校学者的差异则与我之前提到的两类博士生成长道路的差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博士生的抱负究竟应该在何处,这值得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思考,只有全社会对博士们的选择更包容了,他们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得更自如。


转子自:学术中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9 09:54: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9 13:14:05
小个体户正在匿名实践学术抱负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9 16:39: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3 00:26:02
恩 是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