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67 12
2016-11-18

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的人,从小到大会被灌输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仿佛唯心主义是在说: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脑残,但是,我找不到任何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发表过这种脑残观点。

    此外,既然唯物主义自封为科学,唯心与唯物对立,科学又与宗教对立,根据敌人和敌人天然就是朋友这一简单粗暴的逻辑,我们经常会把宗教和唯心主义混为一谈。

    实际上,有关第一性第二性的说法,起源于伽利略。与我们在学校里灌输的唯物主义略有差别,伽利略把物体的广延性与惯性等可用数学处理的物理量称为第一性的性质,把色、味、声等性质称为第二性的性质,是第一性性质在大脑里所造成的感觉。后来,牛顿把质量也补充加入了第一性的性质。

    而以贝克莱主教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并没有反过来说大脑对事物的感觉是第一性的性质,时间空间质量那些是第二性的性质,而是认为时间、空间、质量这些性质与色、味、声一样,统统是人类大脑的主观感觉,不是客观事物(如果有客观事物这回事的话)自身具有的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那么,现代科学家们是如何看待唯心和唯物的哲学争论的呢?我摘录两段文字,一段是来自霍金的《时间简史》: 为了谈论宇宙的性质和讨论诸如它是否存在启始或终结的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科学理论。我将采用素朴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部分的模型,以及一套把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做的观测相联系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再具有任何其他(不管在任何意义上)的实在性......

   另一段文字来自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要我们对什么是科学得出一致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困难,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说得大胆点,它是这样一种企图:要通过构思过程,后验(posterior)地来重建存在......

   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与今天的科学家们有所不同,这是可以原谅的,毕竟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相对论,也没有量子物理学,统领人们思想的是拉普拉斯信条。但是在21世纪还把一个19世纪的过气哲学观点灌输给今天的青少年,则大有问题。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那么,宗教又是什么?爱因斯坦继续写道:......但我要是问自已,宗教是什么,我可就不能那么容易回答了。即使我找到了一个可能在这个特殊时刻使我满意的答案,可是我仍然相信,我决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使所有对这个问题作过认真考虑的人哪怕在很小程度上表示同意。

    因此,我想先不去问宗教是什么,而宁愿问,一个我认为是信仰宗教的人,他的志向有哪些特征:在我看来,一个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经尽他的最大可能从自私欲望的镣铐中解放了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我认为重要的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因为要不然,佛陀和斯宾诺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所以,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但是它们的存在同他自已的存在是同样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面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那末它们之间就显得不可能朦胧什么冲突了。因为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可是在它的范围之外,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仍是必要的。而与此相反,宗教只涉及对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评价:它不能够有根据地谈到各种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依照这种解释,过去宗教同科学之间人所共知的冲突则应当完全归咎于对上述情况的误解。

    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很长,可以用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说过的话来概括:《圣经》教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上天堂,并没有告诉我们天堂怎样运转的(科学才能告诉我们天堂怎样运转的)。而且通常都假定,在《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的地方,《圣经》是以讽喻方式叙述的。

    《圣经》正式的名字叫做《约》,是约定、契约的意思,分《新约》和《旧约》。里面有摩西十诫等等内容,实际上是一部人类道德行为规范守则。

    如何理解“是”与“应该”的区别呢?举例来说,生命是否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复制出来,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应不应该用于人类,这就关乎我们对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等方面的看法。理性思考并不能告诉我们是否应该都去做和尚尼姑,通过克隆复制人类就能让人类社会变得更纯洁一些。

    所以,如果说科学是通过理性后验地重建存在,道德伦理就是先验地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本能。康德的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的道德法则有着极高的标准,高到什么程度呢,你连多想一想都是罪过。就拿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来说,如果你是为了快乐去帮助别人,那就是不道德的。王小波先生曾经发现了个礼让悖论:如果帮助别人是更大的快乐的话,那岂不是剥夺了被帮助的人获得更大快乐的权利?这个悖论早被康德解决了,那就是,道德决不能出于理性思考、为了快乐、为了道德而道德,只能出于本能的去做才是最高的道德。

    那么,按照这么高的标准,这世界上还有道德这回事情吗?我找来找去,找到了两个人。一位在小说里,就是《悲惨世界》里的卞福汝主教,还有一位是获得诺奖的德兰修女,她有一首小诗,说人们经常怎样怎样,但是你还是应该怎样怎样。我最喜欢结尾的两句:你看,说到底,这就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情,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情。

    这才是宗教思想的精髓。

包不同2016.11.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18 07:45:45
包不同 发表于 2016-11-18 03:39
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的人,从小到大会被灌输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 ...
辩证法包含了唯心注意的逻辑,所以讲大陆的唯物主义是一个\"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8 10:38:12
祝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8 10:47: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8 10:52: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8 12:33:54
分析论述的很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