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弊端
2016/11/18
我大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当然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后来工作需要,主要就是教西方经济学原理---初级或稍近中级。教了20多年,水平也没多少长进。本无资格妄谈西方主流经济学,但是,职业病---话痨所致,还是想谈些体会,请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 宏微观原理里,似乎从不讲历史阶段性;如均衡价格的形成、边际效用递减、规模报酬递增与递减、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三元悖论等都是普遍规律似的,好像完全无需考虑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二, 西方经济学原理里,没有阶层、阶级与民族等各类身份之不同的人之间的得失斗争:
例如,帕累托最优就是在既定的所有制与分配状况下的效率最优,但从不反思既定的财产和收入分配现状是否阻碍生产力发展、是否导致生产者动力衰竭、是否会导致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
例如,绝对优势分工论、比较优势分工论以及要素禀赋分工论等,只讲国际分工有利于财富增加,但不讲财富增加后如何分配,以及对各民族之间的利益与发展命运有什么影响;
例如,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几乎只涉及利息率、资产价格波动率、各资产价格之相关性等表象上的信息,不会考虑相关公共决策中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如,政治架构如何影响货币供应,货币供应中的各阶层利益博弈如何导致相关资产价格波动;
例如,汇率理论也几乎不涉及国际金融大佬以及金融世家如何操控、如何兴风作乱,资本的阶级结构如何影响国际汇率制度的形成,等等。
第三, 经济学里不考虑政治法律制度;虽然西方现在有了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但是,法律制度如何内生于经济增长、如何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内生于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经济学仍然没有出现;历史上除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将上述相关变量(所有制、分工、生产动力、市场交换、宏微观管理、收入分配、人性等)进行了体系化梳理与关系内生化建构外---如:马克思经济学告诉我们,私有制与分工结合促进交换发展(资本的逐利动力)、交换发展导致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导致人性异化(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从工作本身与工作目的上异化了劳动者)以及竞争盲目性的日益加剧从而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加剧民族矛盾(垄断化的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与阶级矛盾(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导致),从而走向暴力革命,从而走向对私有制的否定乃至走向对片面的分工的否定(共产主义就是财产公有下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义)。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似乎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马克思这个高度。当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还是没有将政治文化制度完全内生化,这是缺陷。
第四, 主流经济学的方法以数学化描述为主流,而对不能或不容易数学化的关系则采用外生化的方式规避。这导致经济学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
例如,较远历史的数据就很缺乏,这样,主流经济学就缺乏雄厚历史底蕴;
例如,落后国家缺数据,这样,主流的发展经济学几乎就仍只是发达国家的历史反映;
例如,人和人的斗争这种心理因素很难获得大量的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数据与数据收集方法,这样,斗争经济学就很难内生于主流模型(而社会学没这个数学化模型的顾忌,反而对冲突论有很好发展);
例如,管理艺术、英雄主义等这样的人文变量就很难数据化,从而就不能将赶超战略下的经济成功纳入主流经济模型;等等。
第五, 西方主流经济学那些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家的立场说话的,并不完全适合指导发展中国家以及全民福祉的提高。
第六, 西方主流经济学仍然以线性实证为主,不采用系统论方法很难实现理论抽象逻辑与历史生活逻辑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