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社会把脉】“灯下黑”的自欺效应-徐贲
视而不见其实是一种在下意识中故意不想看见的结果。
古代人的灯具多用碗、碟、盏等器皿,注入动、植物油,点燃灯芯,用于照明。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这样的“灯下黑”是物理现象:因为光线太暗而看不清。今天,我们所说的“灯下黑”是一种心理认知现象:由于排除注意力而无视本应看清的东西。“灯下黑”成为一种喻说,指的是人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和事件反而不能察觉。
灯下黑是“注视”的问题,不是一般“看”的问题。注视,是带有目的地察看;而一般的看,则经常缺少“注视”的那种注意力和专注。在某一区域内的注视,会让人在其他地方看不见或不去看。人们常用“灯下黑”来指越是危险的地方反而越安全,换句话说,越是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越有问题,也越容易被忽视。例如,负责打击非法行为的机关反而不能察觉内部存在非法行为(如缉毒机构的人员参与贩毒、警员涉黑涉恶)。
灯下黑是注视的选择性认知偏误。注视既是带有目的的注意力,必然会选择对象: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然而,注意力一旦集中于某一对象,就会忽视其他的可能对象。注意力有过滤作用,把重要的与不重要的、相干的与不相干的区别开来。它的忽视正是其关注所致。预先设定的目的对信息形成过滤和筛除,造成对不合目的对象的视而不见。灯下黑的视而不见看上去是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但其实经常是一种在下意识中故意不想看见的结果。
心理学家莱斯特·鲁伯斯基(Lester Luborsky)曾对人的注意力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他用特殊的照相机跟踪研究对象看图画时的眼部活动。照相机监视眼角膜反射的小光点,可以确定眼睛在注视什么。这种跟踪方式基本上不被研究者察觉,也不造成对他们视线的干扰。研究者让被测试者看十幅画,其中三幅画有性内容。例如一幅画有女性乳房外形,远处是一位正在看报纸的男子。结果发现,有的被测试者一次也没有把目光投向性内容的部分。几天之后,问他们画里有什么的时候,有的说记不得有涉性的东西,有的说根本没有看到。
在《必要的谎言,简明的真相》(Vital Lies, Simple Truths)一书里,心理学家丹尼尔·古尔曼(Daniel Goleman)对这个实验评说道,被测试者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看见,而是因为避免看见而没有看见,不看见性内容,这是把注视转向其他内容的结果。注视者欺骗了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欺骗。他写道,“为了避免看见,头脑里一定有某个部分事先知道画里有什么,这才知道该避免什么。头脑一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才赶紧设置一道防卫性的过滤,把注意力从有危险的地方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看见和不看见的关系与记忆和遗忘的关系是一样的,要忘记什么就必须先记住不该记住什么。
而心理学家唐纳德·斯本思(Donald Spence)认为,鲁伯斯基实验中被测试者的目光之所以能有效地避免图画中女性乳房的敏感区,是因为那目光一刻也没有真的离开过那个危险区。他说,“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避免不是偶然的,而是非常有效的——那个人准确地知道,哪里是不该看的”。换句话说,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恰恰是目已斜视、心有旁骛的结果。同样,那些思想最正确的人并不是从未有过不正确的思想,而恰恰是因为心里清楚才能刻意有效避免的人。
《纽约客》刊登过这样一张漫画:在博物馆里,一位拘谨的老太太站在巨幅油画《奸污萨宾妇女》(Rape of Sabine Women)前面,她正专心致志地看着油画下角的画家签名(Pietro Da Cortona,17世纪意大利画家彼得罗·达·科尔托纳)。这种自欺式的选择性注视,也发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例如,历史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琐碎的细节上,避免对历史事件的邪恶和灾难性做出是非、善恶评价。研究者做这样的学术注视,大半是在头脑里先已明白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本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和善恶的专业学问反而使得他们回避这样的问题,虽然转移的不是目光,而是学术注意力,但仍可以说是一种“灯下黑”效应。
古代的灯下黑是因为灯光被灯具所遮掩,今天的灯下黑是因为有人把本来光亮的地方设置为盲区或视觉黑洞。这是一种认知偏误,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欺骗。转自: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050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谢谢分享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