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银行业绩和监管数据的披露,银行业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6%,较上季度上升0.01个百分点,整体上升势头有所减缓。但银行业实际风险比账面风险要大,业内人士预计,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达到2%-3%,不良形成主要来自于制造业。

由于经济长期处于下行周期,国内众多小微企业受大量的应收账款拖累,生存状况堪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教导的信用违约压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市场分析报告》预计,由于化解产能而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或达数万亿元,高于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
业内人士预期,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仍未见顶,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银行已经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压缩过剩产能行业贷款,并实行严格的名单制,严控高风险行业的新增贷款。针对存量的不良贷款,银行目前也在传统的方式之外探索新的化解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热度正在升温。
实际上,在近几年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之后,银行对过剩产能行业就一直较为警惕。尽管在新增贷款方面,银行已经在主动收缩一些风险较高行业的贷款,但存量不良贷款仍在持续暴露。银行在做好“过冬”准备的同时,也在尝试采用多种方式化解不良。
然而,在资产荒背景下,“按揭贷”成为2016年前三季度银行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在房价下跌时,银行贷款损失将首次超出其承受能力。业内分析指出,鉴于大多数消费者购房时已经支付房价的30%-50%,在不出现重大经济系统性风险情况下,终止供款的可能性较低,房贷出现大规模违约和坏账风险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