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西医的认识论基础
本次我想重点谈作为西医和生物学基础的认识论和逻辑结构。对于西医和生物学的科学性是大家一致同意的。所以从西医入手来分析西医为什么是科学的,它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这就提供了一个大家都一致同意的基础。这有利于讨论的不断深入。这里我先预报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我们跟着西医的科学性这条道路不断前进,随着讨论的深入你就会逐渐发现,这个科学性的根基是有问题的,是值得怀疑的。
从基础理论上来看,西医也好目前的生物学也好,都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西医研究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方,西医有坚实的解剖学的内容,对身体构造,组织器官的结构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认识。有对生理过程病理过程仔细的观察,比方消化的过程,呼吸的过程,病毒和细菌侵入组织导致损伤的过程等等。西药的成分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成分是怎样的,分子式是怎样的,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药物的吸收过程起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基本上是清晰明了的。
接下来,西医诊断治疗等过程是客观化的,数字化的。你去看病,首先就是做各种生理病理检查,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这些检查的结果都不是基于某个具体医生个人的判断,很明显如果是这样的判断,那结论就肯定有主观性。西医的检查结果则是脱离了这种主观性的,客观反映了机体当前的情况变化等等。而且这些结果都是数字化的,这意味着结果绝不是似是而非的东西,他们非常精确,不模糊。这两点:客观性和数字化,是符合我们对科学的期望的。
再接下来,西医的因果关系说的也很清楚。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说的很明白。而且这一点似乎是中医的死结。中医的很多药,似乎都说不清它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并不能肯定疾病的康复这件事与服用药物这件事之间的因果关联。比如说,某天我感冒了,然后我服用一副中药,然后我病好了。单从这个过程来看,能不能说这副中药是病好的原因呢?很显然不足以说明。因为如下的一些事实也是经常发生的,比如某天我感冒了,然后我喝了大量的热水,上床睡了一觉,然后病好了。或者我感冒了,然后我躺了三天,什么药都没有吃,然后病好了。这样的事实都是常见现象。这些事实都在否认所谓吃了那副中药是我病好的原因。如果非要说的话,也只能说吃那副中药是病好这个结果的部分原因,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多大部分上是原因,这又说不清。关于讲清楚药物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西医有严密的论证,这就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一些偶然性因素,发现药物是否真的有效果。
总结一下,以上三点,其一:西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的实际观察测量,他有非常坚实的污水厂基础;其二,西医是客观的,客观性已经发展到数字化的程度,非常精确,毫无模糊之处;其三,西药与其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经过了严密的实验论证。这三点就是我们对西医西药对最赖以信任的地方。反过来说,这三点也是大多数人对中医最怀疑的地方。
接下来要再深入一步,为什么西医生物学会拥有这些特点?或者说,西医是怎么从最原始的对生物,对身体的认识逐渐发展到上面的这三点的,其中的原因何在?
这听上去似乎是医学史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把西医历史所有重要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都过一遍。关于西医生物学,之所以会发展出以上三个特征,我不准备说一大堆西医发展史。这里我只说一个英文单词就足以说明。这个词就是physical。这个词的一个意思是:物质的,物理的,比如,the physical world,物质世界,physical laws 物理规律 或者自然规律 也有一个意思是:生理的,身体的(这里是排除了精神那部分生理、身体),比如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这个词提示我们,在西医生物学的思想中,物质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身体的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推动西医和生物学发展的思想,其实就是推动物理学发展的思想。所以我们可以把视野扩大一点,来看看物理学。
我敢断言,大部分反对中医的人至少都有高中以上程度的教育水平。只有经过了高中教育,尤其是经过了高中物理学的教育,才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接受了高中物理学的思想模式,逻辑结构的人,在大致了解中医的时候,几乎就会下意识的把中医归入非科学,伪科学的类别。对此我想说的,这是一件好事、大好事。这证明了科学的观念理性的力量深入人心,这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对中国进步大有好处。
西医的三个特点的来源正是来自高中物理,主要是经典物理体系的认识论和逻辑结构。经典物理恰恰包含那三个特点:首先它有来自经验观察的数据,物理学的研究建立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而非形而上的玄想,这是科学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其二物理学可以被数学化从而实现精确的计算;他的结论具有实际的有效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强有力的工具。
前面我说过,我的思路是这样的,从西医的科学性入手分析,逐渐深入,到一个临界点,在这里会发现西医生物学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现在已经深入到这个临界点了。所以大家要注意。
我们从西医找到了三个根本特点,然后发现这三个特点来经典物理体系的认识论逻辑结构。这时你应该会想到,经典物理其后的发展是导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以大胆假设,是不是当今西医也会导向一个相对论医,量子医学的方向呢?
经典物理在十九世纪末发现了一些没法用原有理论解释的现象,比如:原子中发现中子,质子和电子;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等。这些发现打破了原有的对物质,对运动的机械看法。比如质量和运动是有关系的,质量和能量是有关系的。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经典物理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转变的过程,还要在逻辑结构的层面上看。这里我先预警一下,以下内容有些抽象,请提前准备好兴奋剂。
上面说到经典物理学的三大特点。物质基础,精确化,有效性。实际上这三个特点都在一个层面上,就是经验层面,感官层面,感觉层面。就是在看到见摸得着的层面上。不过物理学的全部内容如果只局限在这个层面上,那物理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科学。道理在于,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吗?当然不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并没有写在天上,肉眼是看不见的。这个逻辑并不复杂:如果物理学完全没有超验经验层面,感觉层面的内容,怎么能保证他能发现、能找到一个超验层面,超感觉层面的规律东西呢?这个逻辑讲到底,就是不能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的东西,怎么能突然就生出来呢?反过来说,如果物理学最找确实找到了超经验的规律,这一定说明物理学中一定包括超经验的东西,正是这个超经验的东西导致最后找到超经验的规律。这个道理简单讲,你有什么,你才能生出什么。你有玫瑰的种子,你才能长出玫瑰花。
所以这里要着重的提出物理学的第四个特点:物理学首先拥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的、超越经验层面的定律——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全部的学科内容。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动量定理。从根本上说,动量定理是根据牛顿三定律这三个超验的定律,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出来的结果。也就是说,即便不做小球碰撞试验,我们只要坐在书房里,在纸上进行一番演算,就可以把动量定理推导出来。这一点其实和数学很像,三角和内角和180度这个结论并不需要实际的去测量,通过推理就可以。
我们做物理实验,其实是验证这个来自纯粹推理的定理,即便实验结果不符合计算要求,也不能说这个定理失败了。实际上你做实验的结果绝对不可能精确符合计算结果,如果你问老师,老师会解释说,那里面有误差,有偶然性因素、也不可能有符合动量定理条件的所谓不受或者外力和为零的系统等等。把这些误差排除掉之后的结果就符合计算结果。大部分人恐怕都接受这个解释。
但是,现在我们就是要较一回真呢?如果这些偶然性因素,这些误差就是不能排除掉呢?你会发现什么?当然,具体会发现什么,这是物理学要研究的内容了。不是我的主题。我这里其实想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要把这些偶然性因素排除掉,这么做的思想动机何在? 我们为什么倾向于把偶然性的因素排除掉?
我们知道,现实世界就只有两个方面,必然性的和偶然性的。所以初步的想法是,如果排除了偶然性的东西,那剩下的岂不都是必然性的东西了吗?必然性是现实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重复了几亿年。像这样的现象似乎说明宇宙是在按照一个精密设定的轨道以确定性的模式在运行。如果能够发现这个确定性的模式,就可以预测宇宙在所有状态的运行状态。从这个例子看,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排除掉偶然性。因为偶然性不可预测,不可捉摸,不可掌握,偶然性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从偶然性里你找不到确定性的东西,这是个多么可怕的地方。这里突然想到三体世界,三体人为什么要远征地球,因为他们那里没有可以掌控的未来。偶然性在时间上的体现是什么?就是历史,历史之所以是历史,正在于历史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历史是不可测的。历史性就是偶然性。
只有排除掉偶然性,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这就是大部分人这么做的原因。不喜欢偶然性,把偶然性排除掉,这样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就是机械必然性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机械必然性,讲到底就是一条,它排除了偶然性。
在科学研究中,机械必然性的世界观对于处理非生命物体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很有帮助,效果最明显。因为非生命物体的相互作用确实在很大程度是机械必然性的。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机械必然性世界观展现出的是一幅机械的、静态的,必然性的,抽掉了历史属性的宇宙。即便说,这在非生命物质世界那里似乎还说的过去。但是一旦我们的视野扩展到生物界,尤其是扩展到人类世界。这种线性的,静态的,必然性的世界观就基本不适用了。
当我们认识生物界和人类世界,偶然性、历史性才是本质性的属性,必然性才是短暂的,偶尔的,临时的,必然性有时只是一块块小小的浮萍,漂浮在偶然性的大海中。
对于偶然性的世界,该如何去把握呢?为了思考的方便,这里简化一下。把这个偶然性的世界浓缩成一个做随机运动的物体。
随机运动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意志。
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随机的,任意的。这意味这个物体受到的力在随机任意的变化。而如果一个力在随机的变化,那么决定这个力的因素也在随机的变化。这个逻辑无限推导下去就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有一个逻辑上最初的,起始的因素自主性的、主动的在做随机变化。这个自主性的,主动性的变化的东西就是一切物体随机运动的根源。所谓自主性的,主动性的东西,一个词简称,就是意志。
我想现在一定有朋友在反对我了。这不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吗? 你这根本是谬论。
不要急,请耐心听我下面的解释。我相信一定会对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唯物绝不仅仅来自教育体系的灌输。实际上唯物是一种天生的倾向,是一种常识性的判断。 无需谁来教育你,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经验告诉你,屁股底下的那个坚实的,平滑的支撑着自己的板凳的真实性,要胜过头脑中一个关于狮身人面像的想象。唯物主义其实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真实性总是胜过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当你听到我的这个结论,生命和人类世界的基础是意志本身,你会下意识的想,难道有脱离了物质基础的生存意志吗?这不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吗。实际上,你的反对是建立一个最初级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这个物质观认为物质只是感官感受到的对象。这只是最初级,最原始的物质观,大部分成年人的物质观都是超越这个层面的。大部分成人年都知道,物质并非就只是感官能感受到的对象,像电场磁场这一类的物质就不是感官对象。但这个水平的物质观同样有问题,它对物质的理解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非黑即白的,必然性的理解。它认为甲就是甲,不能同时是乙。物质就是物质,不能同时是精神。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人之所以接受这种物质观,重点在于这种物质观是必然性的。他虽然蒙蔽了我们对世界真相的理解,但他至少提供了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在这里是我的领地,我的领地我做主。一旦走出这个领地,就是自己不能掌控的偶然性的领域了。所以大部分人不愿意放弃这个物质观。 再往上,就是波粒二象性的物质观,辩证的物质观,物质也是精神,精神也可以是物质。就像光可以同时是粒子和波。这种辩证的物质观的核心就是偶然性,物质既然同时是精神和物质,那么它究竟什么时候是精神,什么时候是物质,这就是偶然的了,至少没有机械性物质观那样的必然,可掌握。把握这个偶然性的物质观是需要勇气的,它把你带出来你的领域。带到偶然性的,历史性的领域里。 顺着辩证论的物质观就可以理解,意志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就是物质,当然它既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也不是非黑即白的,纯粹物质性排除了精神性的物质,意志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如果做个大胆的猜测,意志就是宇宙规律的具体体现,宇宙规律的展开就是意志。
以上从西医的三个科学特点出发,找到了这三个特点的来历经典物理,然后分析了经典物理学背后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指出经典物理学背后的世界观是机械的、必然性的、静态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只能近似的适用于非生命世界,但在生命世界和人类世界,符合实际的世界观是动态的、历史性的、偶然性的。最后我们分析这个历史性,偶然性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意志。并且指出,从更高水平的辩证物质观来理解的话,意志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意志就是规律本身。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意志就是规律本身这个结论,下期我们先来看这个观点在生物学,进化论上的具体应用所带来的更加合理的结论,然后再看这个结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讲:
上一期我们谈到,目前的西医有三个特点: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客观化,药效有明确的因果保证。然后我们发现这些特点其实来自物理学,或者说,推动西方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思考就是推动物理学,主要是经典物理体系发展的思想。随后我们指出,经典物理学背后的世界观是机械必然性的,其物质观是形式逻辑的,非黑即白的,是割裂了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物质观。然后指出,这种物质观只能近似的去处理非生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命,对于人类来说,这种世界观和物质是无效的。生物世界,人类世界的世界观是历史性的,偶然性的,是辩证性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意识,意识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意志同时包含有两个特点:首先他是主动起变化的,所以它有能动性,其次意志不是不可捉摸的,不可测的,所以它有规律性。意识就是自然规律的具体展开。这一次我们来看看,把这种历史性的,偶然性的世界观和辩证性的物质观运用在生物学和进化论上可以得到的更加合理的答案。
有些朋友觉的,当今的西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一日千里,也许不久的未来就能生命的奥秘、治愈所有疾病。有快速的发展不假,但是不是会在不久的未来实现这一切呢?如果方向错了,一日千里就是朝正确答案却来却远。我在这里讨论的,就是方向问题。
当今的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一日千里,但它的发展主要是在机械必然性的层面上,在机械必然性的物质观的层面上开展。比如,现在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寻找到基因这种物质。根据以上逻辑,基因就是生命的本质,基因是疾病的原因,基因使生物生存的基础。按照这个逻辑,对生命的认识就是不断深入对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研究,从宏观的层面进入微观,进入分子层面。
但是这个解释是说不通的。首先,逻辑有问题。如果生命的本质就是组成生命的物质,研究生命就要不断深入的去了解组成生命的物质,在分子层面研究生命就比在细胞层面研究生命更加解决生命的本质,那么为什么不在原子的层面上研究,发展出原子生物学,在电子的层面上,在质子的层面上? 这岂不是更加解决生命的本质?
其次,实际观察也能发现,即便给你组成生命的所有物质,包括矿物质,水、蛋白质等等,你也很难通过把这些物质组合成生命的结构的方式创造出生命。这说明生命的本质是超越了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当然你也可以说,目前创造不出是因为对生命的结构还没有研究彻底,有一天我们把生命的物质结构彻彻底底的研究出来,而且那时的技术手段也很先进,可以把这些物质基础做成非常精致的生命的结构,那么生命就诞生了。这实际上又回到第一个矛盾,所谓逻辑层面上的矛盾。请问什么是把生命的物质结构彻彻底底的研究出来?是在分子层面上,然后进入原子层面,质子层面? 在细节上的研究永远没有尽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可能从根本性的方向上就偏离了正确答案。
此外,在这种认识论基础上得出的进化论矛盾重重。
进化论的逻辑缺陷是,首先,既然基因突变的方向是随机的,偶然的,它的结果就是无限多的,从这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出现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的概率是多少,简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打个比方,好比是让一只猴子随意在钢琴上敲击,最终可以演奏出一首世界名曲一般的超超小概率事件。
其次,在宏观上,一个动物个体必须依靠自己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去战胜竞争对手,但是在微观上,它反而是依赖着不可捉摸的,彻底随机的偶然性去适应环境。这明显割裂了宏观与微观。实际上,进化论的逻辑也可以推导一个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天命论。试想,既然一个生物优秀才能胜利,那这优秀是哪里来的? 他来自这个个体的一些适应环境的身体能力和结构,那这些条件是哪里来的,是基因的随机突变来的。那么说,一个生物的优秀不就是来自随机的基因突变吗。所以优秀来自随机,来自不可捉摸的天命。所以根本不必去奋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进化论背后站的着,不是科学的逻辑,而是一个天定论。这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推导而是已经进入并且安排现实生活了,我们知道,现在有人已经开始研究什么犯罪基因,成功基因之类。
最后,进化论的缺陷是无法解释人是如何进化来的,人这种生物很明显是进化上的失败者。相比人,类人猿才是更进化了的物种。进化论的原理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所谓适者生存,即大自然要求各个物种的器官适应他们各自所处的独特的自然环境,这就是生物器官的专门化。高度专门化的器官和适应一定环境的生存本能是动物完善性的标志。比如老鹰的眼睛非常敏锐,豹子的奔跑速度非常快,乌龟有坚硬的外壳。与动物相比,人的器官没有高度的专门化,人的本能也并不专门适应某个特定环境。要说本能,人可能只有一种本能,就是学习和思考的本能,但这个本能并非来自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过程。
在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思考时,应该跳出仅仅在机械必然性的层面上,在机械性物质观层面。而应该在意志的层面,在偶然性和历史性的层面上,在辩证物质观的层面上。完全可以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本身,生存意志先存在,在微观上,它去组织利用可以获得的物质去建造基因的高分子结构,在宏观上,生存意志使得动物器官高度专门化,动物行为高度特殊化。
如此还可以解决进化论的逻辑缺陷。
如果我们沿着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本身这个思路思考下去。首先,宏观与微观层面就没有矛盾, 宏观上一个个体战胜对手要考生存意志,微观上的进化同样需要生存意志。这样可以提出一个进化论的想法。进化在具体个体的层面上展开,具体生命好比在市场上竞争的个体,每个体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降低自己的成本,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为此每个具体个体都在把自己能获得的物质基础,资源进行最优化组合。最优化活动发生在每个生物的一切层面,从细胞到器官到个体。最优化活动在物质层面上的结果,在微观层面上是基因的形成、变异和遗传,在宏观层面是动物的独特的习性和行为模式。这些出于个体的最优化选择导致了生物的进化,从细胞层面相当于个体户单干,相互联系比较松散,发展到器官层面相互之间加强了联系,到了个体层面用高级的神经系统去调节相互关系。
这个思路也可以理解人类的出现。可以观察到,生物越低等,其生存越需要依赖先天的物质性基础,而动物越高等,越是依靠后天的学习、思考等意志性因素来维持生存。这反应出一个意志能力不断进步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进化的核心并不是物质的进化,不是基因的突变,而是生存意志的进步,是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从最初原始的进食和繁殖的意志到人类意志。如此才能解释人相对于其他动物的优势并不是身体的物质基础,而是人类的心力和脑力。
下面我将具体来谈中西医的生理,病理,诊断,药物和治疗等等方面。
中医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结构
前面说过,西医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的实际观察测量;其二,西医是客观的,客观性已经发展到数字化的程度,非常精确,毫无模糊之处;其三,西药与其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经过了严密的实验论证。
这三点是西医科学性的体现。现在知道,其一,说西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建立在宏观层面的解剖,微观层面的分子。这恰好说明西医的物质观是机械必然性物质观。从这一点可以看到,西医的物质观还没有上升到意志性偶然性的辩证性物质观。
从这一点来看中医。中医的第一个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它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基础上,所谓气。然后是更加令人难以捉摸的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物质基础“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理论结晶,关于这个”气”概念在中国哲学中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讲一大段内容,但是这里我不准备讲这么多,只需要把中国的“气”与西方相类似的概念,比如“四元素”“原子”等做一个对比,就可以得到一个最本质的理解,这个对比是英国的著名科学哲学家李约瑟博士的论述,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当然这里更准确的说,是意志性宇宙的哲学。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