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旧上海老大,靠炒房起家半个上海都是他家
一位漂泊异乡的犹太人在上海滩白手起家,最终成为地产大亨。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大半个上海滩都是属于哈同的。到20世纪30年代,哈同集团成了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皮大王”,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
民国初年,上海滩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富翁:哈同。
哈同全名为欧司•爱•哈同(1849-1931年),英籍犹太人,出生于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上有四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父亲是设在巴格达的沙逊洋行的一个小职员,全家生活并不宽裕,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印度孟买,六岁时其父去世,生活更为艰辛。哈同要帮助母亲做些杂务谋生,拾破烂,捡煤核,拣瓜皮烂菜。
他在上海滩风生水起的时候,杜月笙还在当小混混呢,那时无论黑道白道哈同都能摆平。
流落上海滩
19世纪70年代,自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从此在上海的黄浦江边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区域,那就是租界。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强行获取的租借地,这里享有“治外法权”和“自治权”,成为世界的“自由港”。于是很多抱着发财美梦的西方人,纷纷前来淘金,哈同就是其中的一个。初到上海市哈同投靠了这里的一个亲戚,凭着亲戚的几分薄面,他被安排到了外国人开办的沙逊洋行工作。
刚到上海的哈同时年21岁,一是年纪较小,二是没什么技术,而且身体干干瘦瘦,他能干什么呢?洋行老板想了想就说“你守大门去吧”。上海沙逊洋行干的是最恬不知耻的勾当――贩卖鸦片,每天早上很多的买办都会集结到洋行进货,然后卖到大烟馆里,洋行门口每天人来人往,这成了哈同出头的机会。
为了抢生意每个人都希望第一个拿货,所以每天都有人打架,哈同也因此挨了不少骂。不过正因为这个,给哈同带来了一个机会,他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给每个来取货的人,发一个号码牌,让他们在门外排队等候,如此一来秩序自然就好多了。如果有人愿意多给他两块银元的话,他就会让这个人先进去,不但解决了秩序问题还有了额外的收入。就这样哈同在洋行里干了十多年,积攒了一笔小小的财富。
 一天,黄浦江的货船和往常一样络绎不绝,35岁的哈同独自走在黄浦江边,心情有些烦闷,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突然哈同听到有人用英语喊“先生,需要买束花吗”这声音实在是太美妙了,一下子就把哈同吸引住了,他在想,这一定是个洋姑娘,当他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个标致的中国姑娘。
罗迦陵
她就是卖花女罗迦陵。这位女子笃信佛教,睿智而心地善良。
说起罗迦陵,她是近代上海滩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性人物,坐拥财产无数,还曾被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后认为干侄女,不过这都是后话,因为她在遇到哈同之前,生活苦不堪言。罗迦陵祖籍福建,父亲是个法籍水手,母亲是中国人,她是个混血儿,罗迦陵出生后不久,她的父亲抛弃妻女,回到了法国,六七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因此罗迦陵被送到了亲戚家寄养。长大之后罗迦陵出落得十分漂亮,但是因为生活所迫,她做过外侨女佣,还在上海虹口做过“咸水妹”,也就是说她曾沦落风尘,可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在做底层的女子,竟成为了哈同命中注定的贵人。
妻子催生地产大亨
自从罗迦陵嫁给哈同后,哈同在上海滩十里洋场竟飞黄腾达、财源广进,华丽转身成为了上海滩首富,被人称为远东第一富翁。
罗迦陵和哈同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
十九世纪末在上海租界的西方人都自认为高人一等,如果一个西方人,娶一个中国人为妻肯定会遭来非议,那么哈同为什么会不顾一切迎娶一个卖花女呢?因为哈同第一眼就看出这个女人能让他发财,而且是发大财。 
罗迦陵不仅把家里料理的井井有条,对哈同的事业更是尽心竭力,出谋划策。罗迦陵告诉哈同,在上海滩要想赚钱,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卖鸦片,可是我作为中国人,这种事情干不了;那就只有第二个办法了――搞房地产。
哈同听从了罗迦陵的建议,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买了几处房子,然后租出去,收取房租。刚开始的时候收租金可是个难事,很多租户都拖着不给钱,这可让哈同伤透了脑筋。后来罗迦陵给哈同出了个主意,让他每次出去收租的时候都带着一个小孩,从早到晚,这租户见了会心疼小孩,心一软就把租金交了。听了罗迦陵的建议后,哈同果然顺利了很多,从此他对妻子是心服口服。在罗迦陵的帮助下,哈同开始利用自己的房地产事业疯狂捞金,短短几年间哈同成功跻身于上海富商行列。
大半个上海属于他
哈同有一个特点――抠。举个例子吧,有一天佣人给他冲了一杯咖啡,正要喝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多了一只蜘蛛,哈同当时就怒了,佣人立马来赔礼道歉。佣人正要把之倒了想重冲一杯时,哈同的举动却让人大吃一惊,他竟然说:“倒什么倒,这不是浪费吗?”,哈同随即把咖啡和蜘蛛一同喝了下去。为什么连蜘蛛也吃呢?“因为蜘蛛的肚里也有咖啡啊”。
别看哈同对别人那么抠,对夫人罗迦陵可不一样,想买什么随便买。有一天罗迦陵向哈同要十万两银子,哈同只是问了一句,“干什么用?”罗迦陵说,“修马路,在南京路上修一条红木马路”。
当时上海南京路远没有现在这样的繁华,可罗迦陵敏锐地觉察到,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可能成为上海的交通枢纽,所以他强烈建议丈夫哈同修整这条马路。可是一个连蜘蛛都要吃下去的小气鬼,会舍得花这么多钱吗?真没想到这抠门到家的老爷,竟然相信了夫人的看法,不久后他真的花了十万两银子,从印度进口了一批上好的红木,把它切成了百万段,然后从外滩一直铺到了江西路,南京路也因此成为了远东地区最漂亮、最平整的马路。
红木铺路
不久后南京路果真就成为了上海的商务中心。地价疯长数百倍,至此哈同彻底发了大财。根据当时的统计,哈同拥有1.7亿块银圆的财富,其中包括460亩地1300多幢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大半个上海滩都是属于哈同的。到20世纪30年代,哈同集团成了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皮大王”,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