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简介
二. 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
三. 评论
《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简要分析(转)
(原帖发自水木,作者同意CESPN进行整理、转载该系列话题)
我最近在斯坦福法学院参加了一个关于该法案的讨论,综合个人想法和讨论会上的一些观点,我刚写了个简要分析,以供分享和讨论.
《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简要分析
TheAmericanCleanEnergyandSecurityActof2009(ACES)
美国国会4月初公布了《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草案,也被叫做Waxman/MarkeyDraftClimate
Bill。这个草案是目前在美国国会处于讨论阶段的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相关法案中最为全面、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从它的主要观点及从中国视角的角度,我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这个法案的最大亮点是,它提出了比奥巴马总统当初倡议的更为激进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排25%(奥巴马的提议是14%),
到2050年减排83%。法案一旦生效,美国85%的行业和领域将会被涵盖,基本上包括所有的电力企业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超过25,000吨的主要工业企业,这将比欧盟现行的气候变化法案的覆盖面还要广泛。
要达到这一目标,该法案从之前是选择市场化的手段还是税收政策的争论中走出了来,明确建议用“排放权指标交易”(cap-and-trade)模式,即市场化手段。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在提出使用排放权交易之后,该法案并没有明确给出排放权初始指标该如何拍卖的指导方针。研究人士预估,在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上,法案的起草者可能是故意留出空白,以便接下来几个月由国会和各利益集团来详细地讨价还价。
对于中国国内涉足碳交易的企业比较关注的国际减排贸易空间,这个法案提出的额度也比较高:初始阶段,最多可以有30%的碳排放通过从本国或国际市场上购买减排量(即offset)来满足,而且这一比例还可以不断提高。但购买的外部减排量需要以1.25:1的比例进行折算,即每购买5吨的外部减排量,所购买企业只能增加4吨排放。
但是,即便这个法案生效,从其中关于国际减排指标的资质规定来看,在中国政府接受强制性的减排额度之前,中国的企业或相关行业并不能像UNFCCC下的CDM机制一样成为碳减排指标的供应商。这个法案规定,如果一个国外的企业要有资格成为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的供应商,前提条件是这个国家自己已经有强制性的减排额度;如果想以行业减排的方式来操作,也需要该行业在这个国家有强制性的减排目标。而这两条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都不满足。而且该法案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还需要美国与该国签订协议之后才能开始相关减排额度交易。
对于高能耗且受到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行业,如钢铁,电解铝等,该法案提议,可通过现金或税收返还等方式对因减少排放量而在国际或美国市场蒙受竞争损失的企业进行补偿,不过这种补贴政策将在2020年前逐步取消。
最近由美国钢铁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很好地印证了这一提议。这个报告指出,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中国的钢铁企业并不受硬性能效指标的约束,而且行业平均能效水平现在也低于美国钢铁企业,因为如果将美国钢铁企业纳入减排体系,将严重影响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最后,报告“威胁”:要么对进口到美国的中国钢材加收碳税,要么补贴美国本土企业,否则美国本土钢铁企业可能会进行新一轮的“迁移”。
另外,对于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比较关注的技术转移问题,该法案有细致的规定,但对技术转让的条件有诸多限制,初步看来,操作空间不大。
几点评论:
1.
这个法案被美国相当一部分资深人士给予很高的评价。斯坦福大学某法学院教授认为,“该法案本身及美国政府高层官员最近就该法案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代表了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美国现在又作为参与方回到了气候问题的舞台中心。而华盛顿也进入了严肃的谈判状态。”在4月1日法案草案公布之后,奥巴马总统,总议院议长佩洛西等分别发表讲话对其进行背书。据相关评论人士透露,该法案的倡议者们希望该法案在未来的三个月完成修订,争取8月到9月进入表决。由此看来,该法案最终成为美国国家气候变化法案蓝本的可能性相当大。
2.对于这样一个相对激进且被美国各界高度关注的法案,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是,它提到的减排目标美国到底有没有能力实现?
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看25%的减排目标后面隐含着什么:
美国199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亿吨,按照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排25%的目标,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7%,到2020年的排放量应该为51.25亿吨。
而如果不采取任何政策措施,根据EIA的预计,在“正常商业(Businessas usual)”情景下,到2020年美国的排放量将达到80亿吨。这意味着美国现在的气候变化政策总共需要带来28.75亿吨的减排量。
这个减排量可以来自哪里呢?
按照该法案的设计和分析人士的估计,将有10亿吨左右可以来自国际市场的碳减排量交易,按照5:4的折算,可以充作美国国内的8亿吨,还剩下20.75亿吨。
根据美国麦肯锡公司今年发布的第二版《低碳经济之路》中的麦肯锡曲线,在2020年,如果以60美元每吨为减排的基准线(也是分析人士认为可以被美国社会所承受的价格),美国国内可以实现大约15亿吨的减排量。
可是,还有最后的5.75亿吨怎么办?也许美国的议员们下一步该动员美国人民去中西部的荒地上造林了。
计算过程:
美国1990排放量:55亿吨
减排目标:7%
减排量:55*7%=3.75亿吨
2020年允许排放量:55-3.75=51.25亿吨
正常商业情景排放量:80亿吨
总共所需排放量:80-51.25=28.75亿吨
国际贸易减排:10亿吨
5:4折算后抵为美国减排:8亿吨
美国国内需实现减排:28.75-8=20.75亿吨
$60/吨价格下可实现在减排:15亿吨
剩余:20.75-15=5.75亿吨?
四 .影响
中国警告:碳关税将遭贸易报复
2009年7月17日
2009年7月15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会见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时明确指出,中方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征收“碳关税”的做法,此举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事实上将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借口。而“碳关税”这一构想正是由朱棣文倡导的。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昨天则针对美方关切表示,无论对于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我们都会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
稍早时,骆家辉和朱棣文在北京分别发表了演讲,不过语气温和,并未提及“碳关税”问题,也未对中国的气候和能源政策进行直接的尖锐批评。但正如媒体此前预料的那样,在与中方官员的会谈中,该话题被重点提及。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就职后不久公开表示,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么美国将征收碳关税,这有助于避免使美国制造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今年5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2009》。自2012年起,美国将建立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贸易制度,并计划于2025年实施针对进口产品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计划。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昨天也表示,“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有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承担环境保护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碳关税”政策出台,将可能引起连锁的贸易报复,不利于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共同振兴当前经济。
骆家辉在对美国商会以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演讲中,在肯定中国近年来在能源、环境上所作出的贡献后话锋一转:“要避免在未来的50年,国际社会将环境灾难归咎于中国,中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骆家辉表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行动。“我们不能关闭市场,导致中美公司难以竞争。保持公平开放的市场是中美领导人在G20伦敦会议上的共识。”他的这番谈话显然是在暗示美国公司最近对中国政府一系列举动的指责——比如风力发电涡轮机组投标全部采用中国公司竞标。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昨天就此表示,无论是直接中标的企业,还是产业链延伸的企业,都会在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得商机。由于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在节能环保领域有先进的技术,对于中国下一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尽管此行的主要议题是能源与气候合作,但作为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演讲中依然强调,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是不能继续的。他表示,去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达到近2700亿美元,“在未来的数月以至数年,奥巴马总统将寻找修复平衡的方式。”
他还表示,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的弹性,并进一步向进口商及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国内市场,则将加速全球经济的复苏。“一个更加自由的贸易环境还包括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协议。推进国内重要性与保护主义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我们要避免越界。”他说。
当日,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和来访的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共同宣布,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据悉,该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进一步提高能效、研究清洁煤技术,包括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以及清洁车辆的研发。中美将为中心的启动共同筹资1500万美元,并平均承担这一支出。该中心还将在两国各设一个总部,目前地点还未确定。两国官员将在接下来的数月就该中心组建及未来具体合作事宜进行磋商,目标是在年内进行中心的初始运行。
(信息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