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AI学者大规模从校园“出走”到工业界? |原作者: 亚萌|来自: 雷锋网
摘要: 最近几年时间里, 多伦多大学 Geoffrey Hinton 加入谷歌,纽约大学的 Yann LeCun 到了 Facebook,斯坦福大学的吴恩达加入百度,卡耐基梅隆大学的 Alex Smola 加入亚马逊。上周,谷歌聘任了斯坦福大学 AI 实验室负责 ...

最近几年时间里, 多伦多大学 Geoffrey Hinton 加入谷歌,纽约大学的 Yann LeCun 到了 Facebook,斯坦福大学的吴恩达加入百度,卡耐基梅隆大学的 Alex Smola 加入亚马逊。上周,谷歌聘任了斯坦福大学 AI 实验室负责人李飞飞。这些学者当中,有些依然在大学保留教职,但在商业领域存在感更强。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统计,如今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博士在工业界任职比例高达 57%,十年前这一比例是 38%。工业界的计算研究协会(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称,尽管美国博士生的总数在增加,但愿意留在学术界的人数比例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产业界待遇优厚,改造世界的成就感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种“流动”在深度学习领域尤其突出,深度学习作为一种 AI 技术可以在“挣大钱”的项目中使用,比如在线图像搜索、翻译、广告等领域。
AI 领域的学生“对于公司来说至少价值 500-1000 万美元”,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主任 Andrew Moore 说道。
科技巨头给予的优厚待遇非大学能比拟,他们提供的不仅是稳定的研究经费、海量数据库和计算能力,还有那种直接创造产品从而改变亿万人民生活的“兴奋感“。
从个人收入来说,公司提供的大大高于学校,或许还会伴随着股票期权,日后财富收入更为客观。据 NSF 统计,在美国的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大学实验室博士后的中等年薪为 5.5 万美元,而公司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中等年薪是 11 万美元。
这种学术到产业界的流动,给产业界带来活力,客观上却给学术界带来影响。
有人担忧,如果这种流动是从校园的单向“输出”,可能会对未来人才培养不利。因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一般要花费 3-5 年才能获得一个博士学位。
应对之策:促进人才在学界、业界循环流动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应对之策,是允许教员在大学和工业界循环流动。据 Moore 教授估算, 他所聘用的 10%-20% 的教员可能会“在任何时候休个大长假”,跑到产业界工作一段时间,或者索性自己开公司,“我们很希望人们在学界和业界循环流动”。
学者们自身也在努力平衡自己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角色。Hinton 教授将自己的时间切割成两大块,一块在谷歌,一块在多伦多大学,他目前仍然在指导 3 个研究生。LeCun 教授这一学年还正在给一个班上课,李飞飞说她还将会继续在一些学期里在斯坦福大学授课。
在中国,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正在推动学界与产业界的结合。本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条新规: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适度兼职兼薪,并保证“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针对新规,雷锋网之前采访了众多国内教授,很多学者表示新规实质上没什么影响,高校研究者们往产业界流动,其实一直都存在的,不过现在有法规明确支持了。
北京创业气氛浓
这对于高校人才投身产业界是很大的鼓励,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在读博士对雷锋网表示,他所在的实验室很多同学自己出来创业了,而且导师很支持,“我们实验室三四个学生创业,分别成立了三四个公司,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有”。
香港情况更放松
香港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一位在读博士告诉雷锋网,香港这边的情况会更放松,“这里的老师都是两面兼顾,因为这里没有谷歌,脸书那样的大公司。另外,香港这里的教授是终身制的,当上了教授,做其他的都随你,学者投身工业界是市场条件下的自然表现。”
市场经济的基石就是流动性
从雷锋网采访的几位产业界人士来看,他们认为企业能帮助学校有效进行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极视角 CTO 黄缨宁毕业于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实验室,她表示市场经济的基石就是流动性,学界和产业界的人才流动很正常,而这其实本质上也是个“自由市场”问题,高校如果想促进“循环流动”,也要做出努力。
“人才流向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学界能提供的吸引力与业界平衡时,这不会成为一个问题。教书育人是非常高尚和热血的,但也是市场行为,能看到教育部门为提高学界吸引力做出的努力。据我所知也有一些业界的人才回了学界,并做出了很多优秀的工作。”
两界流动是大趋势
大型企业为了保证高校人才的供应,也在积极与大学合作展开培训。在美国,科技巨头们在努力使人才“回流”到校园,方法是通过资助大学各系和实验室,以及对学生进行培训。IBM 最近启动了一个叫做“认知地平线网络”(Cognitive Horizons Network)项目,这是六大院校实验室的联盟,目的是为了让学者能够保持与业界联系,同时让其继续待在大学。 本周,谷歌宣布投资 340 万美元到 Bengio 教授的 AI 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也参与了“认知地平线网络”项目。Facebook、微软和百度表示,他们也在资助学术研究。
在国内,腾讯、阿里、华为等已经纷纷在大学建立以自己企业命名的“俱乐部”社团组织,腾讯甚至在大学里“开课”,让自己的一些资深员工,定期周末搭乘飞机到高校给学生讲课。
总的来说,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学界与产业界结合是大趋势,然而高校是人才输出的源头,保持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达到“人才的循环流动”,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多方层面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