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一定会使生产扩大吗?关于理性预期理论
看了一下“理性预期”理论,感觉很有意思。它的主要意思如下所言:“政府企图通过扩大货币供应来增加就业, 即以一定的通货膨胀来换取较低失业率的做法,只有在人们没有通货膨胀预期或者预期通 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实际工资率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才能奏效。因为这时生产者误认为价格上涨是由于对产品需求的增加引起的,会扩大生产,使失业率减少。但生产者很快会看到其它商品物价和货币工资的增长,意识到价格上涨并非对本企业产品需求增大引起的,而是普遍调价所致,他就会使生产规模恢复原有水平,转而采取调价措施。这时既使通货膨胀存在,失业率又会回升到自然率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有再提高通货膨胀率,才会再一次使就业增加。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都是不存在的。”(摘自网络)
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因为它以为,物价上涨肯定会剌激供给,扩大生产,从而吸收就业。但是,理性预期理论反驳了这个观点。为什么?因为这个观点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深入事情的实质。只有在物价上涨会导致利润空间的扩大时,才会起到剌激生产的作用。但是,物价上涨并不一定会起到这个作用,甚至有可能会起相反作用。因为,十分显然,如果生产的原料方面价格上涨,则就会抑制利润,因而抑制生产。对于一个具体的生产活动来说,只有原料方面的价格稳定不变或者下降,而产品价格上涨,才会剌激生产,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值得生产者扩大生产。而当产品价格上涨的时候原料价格也在上涨,甚至原料价格上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则这种价格上涨必定损害生产,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失效。
现在,政府正采取大量货币供应的通货膨胀手法来剌激经济,这样是否也会落入理性预期理论所预示的结果呢?其实我们多少已经看到,这个事情具有两面性,即通货膨胀既使产品价格上涨,也会使原料价格上涨。如果通货膨胀使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原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则可以剌激生产,从而使经济复苏,相反,如果通货膨胀使原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则会使生产受到抑制。而不吐不快的复杂性在于:一个行业的产品是另外一个行业的原料,因此,当一个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时,既可以剌激这个行业的生产,又可以抑制其它行业的生产。比如石油价格上涨时,可以剌激石油行业的生产(如果这个石油行业不是可以控制产量的垄断行业的话),但石油价格上涨则会抑制诸如汽车业的生产,因为它的生产成本会因此而提高。当然,如果石油产量会因油价上涨而提高从而反过来平抑油价的话,也会对其它行业有利。无论如何,在经济需要走出危机的时候,中国反而将石油价格大幅提高,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是与剌激经济的政策相抵触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此我们可以引伸出关于通货膨胀的以下结论:通货膨胀有可能使某些行业的生产受到抑制而收缩,并在收缩行业产生需求下降而减少对其它行业的需求,从而使这些其它行业产生生产过剩现象。因此,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是可能同时存在的。这要具体分析行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因此,关于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及经济危机理论,应该是单纯是宏观经济问题,更多是微观经济方面的问题,至少是关于行业间经济关系的“中观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学之间)问题。如果没有这种中观经济分析,根本搞不清楚这种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根据宏观经济景气程度低而进行货币扩张政策,而这种政策所导致的又是基础资源的价格上涨,那么这种结果肯定是与扩张政策的原先意图背道而驰的。比如,中国剌激经济的大量货币被大量用于炒房,致使房价迅猛上涨。这一方面继续增添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住房成本,另一方面,房价上涨过猛势必导致新一轮的抑制政策,从而打击依靠房地产市场复苏而复苏起来的钢铁业、建筑业等等行业。因此,当许多人把房价上涨看作市场复苏的表现时,我反倒将房价上涨看作是市场重新陷于衰落的前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房价稳定于比较低廉的程度,因为这样才能发挥房地产市场的最大作用,因为这样才能健康地扩大房地产市场,使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各行各业得到可靠稳定的增长发展,使象钢铁业那样的重要产业不至于因为房价的涨跌而陷于一时过涨一时过衰的境地。所以,我认为房价上涨过猛是对房地产本身及整个经济的破坏,而不象某些人那样,愚蠢地将房价上涨看作房地产及整个市场复苏的表现指标。当然,不仅房价,所有商品都是这样,它们的价格上涨都不是市场复苏的指标,只有在价格低廉的情况下需求稳步上升,才是健康的市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