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的基本观点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所预期的将来情况和将来的实际情况不会具有系统性的和持续性的差距或错误。这就是说,人们对将来的预期是相当准确的或逐渐接近于准确的。对于这一点,许多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疑问:为什么在预期上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情甚至计量经济学的复杂的预测模型还难以做到?难道经济学家还赶不上街上男女?理性预期学派的典型答案是:“鸟没有学过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却能飞得很好。”人们会利用一切信息来逐渐改变他们的预测,因为,人们会从吃亏上当中汲取教训。关于这一点,理性预期学派经常引用的西方俗语是:“你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欺骗所有的人,或在长期中欺骗一部分人,但决不能在长时期中欺骗一切的人”。
今天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理性预期假设用于他们的模型,或者其政策分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人们总是会做出理性预期。很显然,有些时候个人、公司或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会忽略现实,变得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
理性预期有三方面的主要含义,它们都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遭到严重破坏。
(1)卢卡斯批判。第一个含义是,现有的宏观经济模型不能用于帮助制定政策。这些模型尽管认识到预期会对行为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将预期明确地包括进去。它们假设所有的变量,包括政策变量,都取决于其他变量的当前值和历史值。因此,这些模型得到的是经济变量在过去的政策和历史下都成立的关系集合。卢卡斯认为,这些政策如果发生变化,人们形成预期的方式也会改变,使得被估计的变量关系——并且引申到利用现有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做出的模拟——对在新政策下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糟糕的指导。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这一批判称为所谓的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再以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为例,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的数据表明,失业和通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当政策制定者试图发掘出这一替代关系时,它却消失了。
(2)理性预期和菲利普斯曲线。第二个含义如下:将理性预期引入凯恩斯模型后,这些模型确实得出了刚好与凯恩斯相反的结论——产出偏离自然率水平是短暂的,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却不这么认为。在凯恩斯模型里,产出缓慢回到其自然率水平,源于价格和工资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原理的缓慢调整。例如,货币增加,首先导致更高的产出和更低的失业。然后,更低的失业导致更高的名义工资和更高的价格。这一调整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工资和价格增加了与名义工资相同的比例,直到失业和产出都回到各自的自然率水平。卢卡斯指出,这一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资制定者对通胀的保守预期。一旦我们假定工资制定者有理性预期,调整可能要快得多。如果货币变化的程度是人们所预期到的,则它对产出将没有影响:例如,人们预期到下一年货币将增加 5%,工资制定者在下一年的合同里,会把名义工资提高 5%。同样,企业也会把价格提高5%。结果,实际货币存量没有变化,需求和产出也没有变化。因此,卢卡斯指出,按照凯恩斯模型的逻辑,只有未预测到的货币变化才会影响产出。可以预测到的货币变化对经济活动不会产生影响。
(3)最优控制与博弈论。理性预期的第三个含义如下:如果人和企业是理性预期的,那么,将政策视为是对复杂但却是被动的系统的控制是不对的。相反,正确的方式是将政策视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之间的一种博弈。正确的工具不是最优控制,而是博弈论。博弈论导致对政策的不同看法。政策制定者方面的动机很好,但有时却可能会导致一场灾难。
总之,引入理性预期后,一是凯恩斯模型不能用于制定政策;二是凯恩斯模型不能解释产出对自然率水平的长期偏离;三是政策模型需要使用博弈论的工具重新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