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zl/
蔡昉:再不改革,城镇化对经济贡献将式微
2.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目前这种城镇化的模式固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然而用以人为核心的标准衡量,其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则大大降低。如果不能创造更强的激励机制,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将会式微。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需要借助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引起产业的聚集、人口的集中,推动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部门的发展,使得城镇化水平提高。反过来,与城镇化水平提高相伴而来的产业集聚和人口、人才、创意的集中,以及更有效率的公共产品供给,又为促进创业和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共享性。
  从城镇化率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根据2015年的数据,被世界银行划分在低收入组的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城镇化率平均为31%,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城镇化率平均为39%,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城镇化率平均为64%,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616美元)平均城镇化率则高达81%。可见,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由于从较低收入水平向更高收入水平跨越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果,城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然而,从国际经验还可以看到,不仅世界各国城镇化的推进节奏参差不齐,推进方式千差万别,城镇化带来的结果也并非全是正面的,甚至出现普遍性的痼疾——“城市病”。“城市病”不仅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上屡见不鲜,如今更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就是这种负面结果的一个缩影。这种病态无法使城镇化惠及民生
4.昨日你阅读的时间量(小时计算,如0.5小时)
昨日阅读1小时
5.你参与活动至今的总时间量(小时计算,如20小时)
共计23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