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850 95
2005-10-11
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方法论 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方法论 汪丁丁 经济学,如周其仁正确地指出过的,有两种似乎出自同一学派但实质不同的方法:(1)佛里德曼的被西蒙戏称为"轮椅里的经济学"方法论,即他著名的"只要预测准确,经济学假设的真实性无关紧要。"在这一立场上,杰文思的太阳黑子经济周期理论,如果预测准确的话,也应当叫做"经济学";(2)科斯的被我称为"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方法论,即悬置一切既有理论,以真实现象为出发点重新构建能够解释现象的理论,哪怕这重新构建的理论与既有的理论相重合从而显得"多此一举"。在这一立场看来,每一次对需求的分析都只能从直面特定的需求行为出发,决不承认任何先验的需求规律。 理论或理论模型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理论的主要功能是澄清思想,而不是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的目的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怎样的过程可以澄清我们的思想?我认为每一次思想的澄清都只能从所思考的现象逐渐理解其形成机制最后达成概念性的解释。如果经济学家习惯了直接从先验概念出发来建构现象,就难免"六经注我",把成熟市场社会里的经济模式看作我们自己社会里的经济模式,把完全竞争看作当然成立,从而把利润最大化当成分析企业经济行为的当然出发点。其实呢,至少在我们所面对的许多产业,例如电信产业里,竞争始终就不是充分或完全的,于是企业成本的"最小化"始终是个应当询问的问题,从而单位产品的真实成本从来就没有被揭示出来过。 我承认,"直面现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我的观察中,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够*嗅觉(而不是任何理论)找到现象的真实解释,然后转过身来告诉理论家们:"这就是理论应当前进的方向"。理论家们都明白,原则上,他们能够建构无穷多的理论来解释任何一种特定现象,正好像无穷多博弈均衡足以解释任何特定现象一样。离开现象的指导,理论毫无意义。苏格拉底是最勇敢的理论家,因为他说?quot;我所知道的全部,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苏格拉底这样认为,是由于他终于发现哲学以及一切理论毕竟只是某种"自圆其说"的从而令人信服的解释,而自圆其说是可以不包含任何真实性的。那些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以为苏格拉底故意捣乱,以"名学"破坏一切既有理论的尊严,他们把他处以死刑,以此来表明理论不仅仅是自圆其说的虚幻。苏格拉底死后约两千五百年,海德格尔再度宣布"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的、封闭且试图解释一切的命题体系的终结)。 让我最后再说几句被我们奉为圣经的需求下倾定律。我们都明白,这一定律仅仅是理论,它说:当价格是完全独立的变量时(市场完备性),当价格完全由消费者本人担负时(制度假设),当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被完全补偿掉时(价格效应的提纯),当其他一切方面的因素维持不变时(局部均衡分析),消费者愿意购买的由这一价格标示的物品的数量与价格成反比。换句话说,"希克斯需求"曲线下倾。另一方面,我们也明白,日常所见的需求都是"马歇尔需求"即包含了价格的收入效应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论现实问题是怎样的而非要坚持希克斯需求下倾的核心地位,非要将一切需求行为还原到希克斯需求上去,那么,我相信我们将遇到无穷无尽的"不可观测"的麻烦(因为"偏好"决定的无差异曲线族下倾的程度常常是不可观测的),而这些麻烦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1980年代后期,在西蒙教授坚持批判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长达三十年之后,人们开始议论:"经济学理论原来也是一种自圆其说的话语啊!"苏格拉底的幽灵开始在经济学上空徘徊,理论只是为了想清楚问题,理论对现象的预测能力将随现象的多样性发展而越来越弱,理论只有直面现象才不会丢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11 20:42:00

"直面现象"是永远需要的;但是如果理论如物理科学那样,很大程度地反映了事物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函数性的相互关联和因果性的递进关系,那么“直面”的结果应当与理论的阐释吻合。如果认为当前的经济现象的直面的已经必要到了一直面就与理论矛盾的程度,那么理论的正确性就是值得怀疑了。理论不能仅仅定义为自圆其说。那样宗教也是理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1 21:13:00
对,“直面现象”是增强理论解释力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的,直面了现象,不一定就能很好解释现象。凡是经济理论无不一定程度地依赖在所谓的“轮椅”上,比如新古典微观经济分析是建立在完全信息这把“轮椅”上。客观上,经济学从一诞生就没有离开过“直面现象”和“轮椅”这两条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1 21:18:00

在我看来,从来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但在同一理论框架下,决不能容许前后更改基础假定的现象发生。科斯的经济学固然是"直面现象的经济学",但我从来没见过他在自己的基础假定上退让过半步。

如果“每一次对需求的分析都只能从直面特定的需求行为出发,决不承认任何先验的需求规律”,一个事实一种解释,而且可以相互矛盾,混不搭界,那还要理论何用?经济学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就是因为她至少在某一些层面阐释了问题的规律性,而不是胡乱讲一些“黑格尔式的黑话”。

而需求法则就是经济学能阐释的为数不多的规律之一。既然我们没有遇到断然不能解决的麻烦,又没有更好的替代品,为什么要去轻易否定它?理论之于实证,永远有许多不可观测的麻烦,无论是马歇尔需求或者希克斯需求都一样。计量方法就是用来在这种场合派用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1 22:11:00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的任务在于解释世界,可是现实需要的是改造世界。现在,也请大家不要把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世界和用经济学原则来改造世界这两件事情搞混淆了。理论解释是让大家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但是理解了问题本身并没有让问题自动消失掉。我们可以知道一只苹果之所以长出果实来,是因为基因使然;但是我们要把苹果基因变成苹果果实,却还得使用最原始的土地耕种,这耕种的实践操作却可以和基因理论八杆子打不着。因此,思想上的清晰,未必就能直接体现为行动上的正确;行动上也未必就能直接按照清晰思想所指示的方向直接前行,有时曲线救国甚或短时间内背道而驰都是现实的必然结果。而这短时间也只是对于历史而言的,对于个人来说,很可能是一辈子的时间。前人就曾多次讨论过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的两种境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在是我们读书人不能不明查的。否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牢骚满腹和愤世嫉俗的无奈情结之中。

现象本身是混沌的,尤其在直面现象、悬隔理论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意志的判断比理论来得更直接、快捷和方便。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伟大人物的原因。他们不循旧、不守故,直指要害。所以,我认为,思想比理论更重要。直面现象,我以为,实际上是要我们跳出理论的框架,直接使用我们的原初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才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黑格尔的话如果是“黑话”的话,那么胡塞尔说的就是“胡说”了,海德格尔口中也只剩下“海口”了。黑格尔是俗人,因为他向权贵低头;除此之外,我看不出黑格尔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辩证法至今为止,是一件非常好的思想艺术品,它不能被列为科学,但是这主要是因为它的体系和目前所谓的科学的方法论背道而驰。但这根本不能减弱它在思想上具有的重要地位,而且也不能减弱它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会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影子,也会在康德那里发现黑格尔的种子,甚至在海德格尔那里,我们都会时不时地发现黑格尔遗传下去的神秘性。

ps:我这篇回复远离了主贴,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说了也就说,当我胡说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1 22:26: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2 10:29:00

我不否定黑格尔在“在思想上具有的重要地位”,我也不否定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突出位置。但是科学不是哲学,更不是玄学。黑格尔的名堂,当然谈不上“对不对”,但它确实“和目前所谓的科学的方法论背道而驰”。要另起炉灶,可以,请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来。然后我们一起扔掉经济学课本,物理学课本,也包括汪先生曾经指责过的“西医”课本,靠“意志的判断力”去解决问题。

汪先生的问题,以我的浅薄之见,就是知识面实在太广了,以至于思路经常在不同学科间游移。坦率说,这样子想不犯逻辑错误都难。以散步兄曾经谈到过的“理性”为例:新古典的“理性”,就是一个先验的假定,仅此而已,要他有“含义”干什么?既不需要也无可能。他不等于心理学的理性,不等同于精神病学的理性,更不等同于康德和叔本华的理性。完全不同内涵的概念,在这之间滑来滑去,最后只能捣成一团浆糊。

最后我也说点题外话:我们之所以需要经济学,经济学之所以还可以存在,是因为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某些人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因为经济学家有改天换地之能,可以“改造”这个世界。

我是一个小商人,在残酷的社会中艰难地打拼,为稻梁而谋。我当然深知理论之有所不能。如果汪先生或者散步兄说“理论有个鸟用”,我可以不反对,但没有必要跑到这里来谈。现实生活中随便找个做生意的朋友吹牛好了,见解未必比这里不高明。但现在汪先生是在现行的理论内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这叫做“直面现象的理论”。这未免有些开玩笑了。

我的看法很简单,要么有本事建立全新的框架,要么就服从现有的框架。混社会应该如此,做学问也应该如此。否则的话,倒是“很容易陷入牢骚满腹和愤世嫉俗的无奈情结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