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5-10-17 12:24:00

在“可控制”且“可重复”试验未出现以前,经济学还是不叫“科学”为妙。

众多“自然科学”里,天文学可能最接近经济学(当然,其差别还是太大了),因为人类很难对可观测的遥远天体施加影响(实现人为控制),人们做的更多的只是观测与猜想,也因此天文学属于“半科学”(可以想见,为什么许多古老的玄学与观察天象有关)。但天文学对于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还是很有信心的。而经济学对可重复性的信心都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2:41:00
以下是引用逆风飞扬在2005-10-11 19:20:26的发言:…让我最后再说几句被我们奉为圣经的需求下倾定律。我们都明白,这一定律仅仅是理论,它说:当价格是完全独立的变量时(市场完备性),当价格完全由消费者本人担负时(制度假设),当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被完全补偿掉时(价格效应的提纯),当其他一切方面的因素维持不变时(局部均衡分析),消费者愿意购买的由这一价格标示的物品的数量与价格成反比。换句话说,"希克斯需求"曲线下倾。另一方面,我们也明白,日常所见的需求都是"马歇尔需求"即包含了价格的收入效应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论现实问题是怎样的而非要坚持希克斯需求下倾的核心地位,非要将一切需求行为还原到希克斯需求上去,那么,我相信我们将遇到无穷无尽的"不可观测"的麻烦(因为"偏好"决定的无差异曲线族下倾的程度常常是不可观测的),而这些麻烦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先不谈“方法论”的东西,我们先澄清一下这段内容的“思想”。这里的“需求定律”是原生性的(公理),还是派生性的(定理)?是推出其他命题的前提,还是由其他命题推出的结果?

如果作为公理,那么公理表述中的“希克斯需求(函数)”又是何物呢?个人只知道希克斯需求函数是先知道偏好-->效用-->支出最小化后才得到的。这样,我们必须首先获得对偏好及效用的认识才能认识希克斯需求。而如果需求定律作为公理,则不应借助偏好等概念,相反,它要对偏好做出解释。

如果作为定理,那么这种“向下倾斜”的假设就是不自然的。如果我们以偏好(两个理性公理再加上一些技术性假设)为基础研究“希克斯需求”,则不应该对这种派生性的东西做假设,而应该直接对偏好做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3:03:00
以下是引用说长道短在2005-10-15 12:35:39的发言:…我想提到的是曾号称物理学三大定律的宇称守衡定律。最后被证明,而且是被中国人证明在弱作用下是不成立的。由此看来,科学本身似也是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东西。物理学尚如此,何况反映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经济学?…

“宇称守衡与否”与“科学本身似也是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东西”是两个问题。宇称守衡是规范性理论(以对称为基础)的要求,它只是说明规范性的视角同样要接受物理学“可重复试验”的要求。

“科学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这个命题就不是科学命题,这句话是恒成立的(而且“一定条件”的歧义太多)——由此引出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本身是不是科学?

物理学的规范性要求也是人类进行物理学研究、提出物理学定律的前提。每种对称性一般对应一个守恒定律:时间平移不变性得出能量守恒定律,空间平移不变性得出动量守恒定律,镜面对换不变性得出宇称守恒定律。以时间平移不变性为例,试想,如果这种不变性不存在,物理定律因时而异(今天提出的定律明天就改变了),我们还有“定律”而言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3:14:00

脱离具体问题抽象地谈方法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当然,到逻辑意义上这种判断会引出无休止的悖论)。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其必可以当方法论大师。而“方法论大师”们未必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经济学“是否是科学”,与经济学“有什么用”并无太多的“相关性”。非科学的东西一样可以很“有用”。举一个很偏很不恰当的例子,数学不算科学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3:16:00

1、我从未说过经济学是“科学”,在我所看到的汪先生的论述,好像也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说过“经济学使用了科学的方法论”。这里的“科学”,不是“真理”的代名词,而是在波普尔含义上,或者是继承了波普尔含义的拉卡托斯之后的学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是可以不断被证伪而逐步演进的一种逻辑自洽的理论假说框架。而且,在更宽阔的视野中,这种理论假说与不遵从这种框架的其他理论假说具有同等的地位,比如康德的先验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语言学、美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等。显然,如果我们硬要把可控制和可重复试验作为检验科学的乃至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认为,我们应该遗憾地看到,我们的视野太狭小了。因为这种试验,甚至在量子力学的视野中,就已经不存在了。

2、我不懂经济学,也不懂需求定律,下倾和上倾具体如何如何,我还要学习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说,限于水平所限,只要先粗枝大叶地说一点肤浅的看法:

(1)你引的文中所指需求定律,汪先生是指书本上的理论,不是汪先生自己所意指的定律,汪先生自己也没有定出来说什么需求定律。因此,不存在你所谓的“原生性”和“派生性”的问题。

(2)希克斯需求是教科书上的理论。当我们面对一个实际的经济现象作分析时,要把非希克斯的需求“还原”为希克斯需求,这样才能按照教科书经济学理论走下去(即按图索骥)。但是这种做法会遇到“无穷无尽的‘不可观测’的麻烦”。所以,汪先生是在说,如何用教科书理论来进行实地分析,而不是像你所言在“理解”经济学理论。理解经济学理论,便有了如何逻辑自洽哪个假设在前哪个在后的问题;但是当你去用这个理论的时候,谁在前谁在后,这都是一种无意义的东西了。所以,知与行,这是两个问题。这一点,汪先生已经非常清楚地说出来了:“我认为理论的主要功能是澄清思想,而不是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的目的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3:30:00
以下是引用散步在2005-10-17 13:16:51的发言:…显然,如果我们硬要把可控制和可重复试验作为检验科学的乃至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认为,我们应该遗憾地看到,我们的视野太狭小了。因为这种试验,甚至在量子力学的视野中,就已经不存在了…

就量子力学这个例子而言,个人以为,如果量子力学不在“可控制”与“可重复”试验上取得重大成果,它不会有今天的地位。当然,量子力学对试验结果的解释是基于非决定论的。基于非决定论,量子力学高精度地预言了可设计试验的结果,这些试验不是“可控制”、“可重复”的吗?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你所做的试验必须别人也可以重复做,你所得到的结果必须别人也可以得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3:33:00
不可控制与可重复,我们如何证伪一条理论命题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3:42:00
以下是引用散步在2005-10-17 13:16:51的发言:…所以,汪先生是在说,如何用教科书理论来进行实地分析,而不是像你所言在“理解”经济学理论。理解经济学理论,便有了如何逻辑自洽哪个假设在前哪个在后的问题;但是当你去用这个理论的时候,谁在前谁在后,这都是一种无意义的东西了…

个人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这是“机会主义”。

既然“用教科书来进行实地分析”,不“理解教科书”,何来“用教科书来进行实地分析”?你如何知道你“实地分析所用的理论”是不是教科书上的?如果就是想“实地分析”,完全可以不用教科书上的东西,但没有一个逻辑自洽的基础及分析,恐怕不是“理论分析”,虽然我们可以叫它为“实地分析”。而“实地分析”可以得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即使是矛盾的两个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3:55:00

量子力学设计的实验也是可重复和可控制的,哪怕是思想实验。我承认我说错了。

不可控制和可重复,都是在一定的精度内才能成立的。“如何证伪一条理论命题”,这是基于科学的方法才能提出来的疑问,其他的理论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其他理论的疑问可能是这样提的:我们怎样才能达到“真值”?这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不得不借助哲学来说这件事情。当然,如果你坚守科学的方法论,那么对于你来说,当然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对于其他没有借助这个方法论的人来说,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证伪和证明一样难,而先验的方法也同样可以适用。除了借助实验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逻辑和数学来实现证明和证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14:3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0-17 13:42:41的发言:

个人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这是“机会主义”。

既然“用教科书来进行实地分析”,不“理解教科书”,何来“用教科书来进行实地分析”?你如何知道你“实地分析所用的理论”是不是教科书上的?如果就是想“实地分析”,完全可以不用教科书上的东西,但没有一个逻辑自洽的基础及分析,恐怕不是“理论分析”,虽然我们可以叫它为“实地分析”。而“实地分析”可以得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即使是矛盾的两个结论。

我以为这绝对不是“机会主义”。

sungmoo兄实际上是在要求我给出一个案例来。可惜,我现在给不出来。我想,汪先生可能可以给出更详细的说明,这可以参考他当时的那个关于需求上倾的“四人帮”对谈。关于理论和实际分析,我从不认为理论没有用,可以自创理论体系。我以为这是一种简单的误解。“我认为悬搁理论还是用在直面现象的时候,倒并不是解剖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这时还是要用到理论,书本便又回来了。但是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用书本解释;2、用书本行动。这是两个问题。套用胡适的话,我们倒可以大胆解释,但却要小心行动。因为行动本身实际上就是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8 14:40:2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7 21:40:00
我认为理论的演进都应该是建设性的。
没有一种理论是与真理无二的,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因此理论都必须是可证伪的。
在“建设性”的原则下,一个理论的发展或是对旧理论的证伪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一个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波普尔精致的方法论证伪主义认为:仅当一个理论T'比起先行理论T(或与其竞争的理论)具有超余的、业经证认的经验内容,也就是说,仅当该理论能够导致发现新颖的事实时,它才是“可接受的"或“科学的”。具体地说,这个新理论T'的特点是:(1)与T相比,T'具有超余的经验内容,也就是说,T'预测了新颖的事实;(2)T'能够说明T先前的成功,也就是说,T的一切未被反驳的内容(在观察误差的界限之内)都包括在T'的内容之中;(3)T'的超余内容有一些已经得到了证认。
经济学在解释一些问题的时候确实会发现乏力或是“不够完美”,但是在没有更好的理论的前提下,这就是科学。
相对论在解释很多问题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但是目前没有更好的,具有更大解释力的理论,因此它就是科学。
如果否定这一点,仅从理论不能充分预见事实出发,那么就很可能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潭。
观点稚嫩,请多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14:4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0-17 12:24:58的发言:

在“可控制”且“可重复”试验未出现以前,经济学还是不叫“科学”为妙。

众多“自然科学”里,天文学可能最接近经济学(当然,其差别还是太大了),因为人类很难对可观测的遥远天体施加影响(实现人为控制),人们做的更多的只是观测与猜想,也因此天文学属于“半科学”(可以想见,为什么许多古老的玄学与观察天象有关)。但天文学对于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还是很有信心的。而经济学对可重复性的信心都没有。

我是开诊所和药店的,在没有拿到“监管人员”惯例中该拿的一份好处之前,你的诊所和药店一定问题多多,你再怎么严格按规范搞都是如此。我试过无数次,绝对可以“重复”。

如果多生孩子没有处罚,倒有奖励,那么总和生育率一定会升高,这也绝对可以“重复”。

经济学足以阐释“规律”,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一些自然学科的地方,不在于“可重复”,而在于其他变量的“可控制”,这一点倒是很像医学和生理学。

并不只有物理学才是科学,并不只有实验室才能“验证”,我以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17:56:00

经济学的任何一条命题都满足“可重复”的要求吗?经济学有过这种追求吗?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可重复验证吗?

个人以为,科学(不单单是物理学)有这种追求。

“实验室”的外延不单单是几间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18:04:00

经济学中的概念如果是超验的,“可重复”就不可能是经验意义上的,经济学也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18:13:00

任何学科的“基础假定”都不会满足“可重复验证”,基础假定只是假定,不独经济学如此。

只要一门学科是阐述规律的,它就应该追求“可重复”;主流经济学中有一些命题不可重复,这倒是说明它还有可改造的可能,而不应该成为经济学自外于“科学”的理由。科学应该追求“可重复”,但科学未必一定要追求“可控制”。如果“实验室”可以不只是那几间房子,那么未必只有“可控制变量”的试验才是验证。

经济学不应该是数学游戏,而应该是阐述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只要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这就足以支撑经济学成为“科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18:25:00

物理学的“基本单位”都是有可操作的经验性的定义的。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光速的极限性与各向同性,都是可以重验证的;等等。

物理学的任一命题都要经过经验检验(当然首先要有经验的可能)。如果霍金的理论可以被确凿地以经验检验,他早该得Nobel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18:30: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10-23 18:13:45的发言:…只要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这就足以支撑经济学成为“科学”了。

承认“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与承认“人的行为规律可经验”是有差别的。我们在提出这些“行为规律”时,同时也就应该给出可检验这些规律的方式——这是个人对科学的理解。

经济学有多少条“规律”能给出可经验(检验)自身的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19:28:00

我看这样泛泛而谈,本身不会有什么可验证的结果的。

可不可重复,还是用例子说事比较好。比如,下成本下降(不说价格下降了,免得那个收入效应来打扰),我们的行为动向会增加。比如,张五常所说的学校给你一万元钱只能用作研究,或者给你一万元现金,可以用来作研究,也可以用作看电影,那么,同样一张1角一复印纸,只能用来作研究的钱,肯定会多复印。你如此,他如此,现在如此,不久的将来也如此。此谓可重复,叫作有规律。这里的重复是指关键约束条件相同(比如成本)的事件,并不是指一模一样的事件(哲学不是说了嘛,世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20: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0-23 18:25:22的发言:

物理学的“基本单位”都是有可操作的经验性的定义的。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光速的极限性与各向同性,都是可以重验证的;等等。

物理学的任一命题都要经过经验检验(当然首先要有经验的可能)。如果霍金的理论可以被确凿地以经验检验,他早该得Nobel奖了。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也好,“光速的极限性与各向同性”也好,哪个“验证”不是增加了许多辅助条件?想想那些“验证”的经典实验吧,那些“验证”其实验证的并不是基础假定,而是“验证”基础假定的一些(增添了辅助条件的)逻辑结论而已。

观测和抽象假定永远有出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3 20:1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0-23 18:30:46的发言:

承认“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与承认“人的行为规律可经验”是有差别的。我们在提出这些“行为规律”时,同时也就应该给出可检验这些规律的方式——这是个人对科学的理解。

经济学有多少条“规律”能给出可经验(检验)自身的方式?

任何“规律”都是经验的,任何理论都是对这些经验的抽象总结。理论需要检验,检验的方式不止一种,而其中任何一种都无法保证“绝对正确”。

我们又凭什么以物理学的标准来要求经济学,然后断定她“不可供检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09:08:00

规律的“检验”是观测者与被观测者间的博弈。自然科学规律的检验,被观测者不是“人”。自然科学家的理念是“上帝精明,但无恶意”(上帝虽然神奇,但总以相同的面目对待世人)。如果上帝总想和自然科学研究者“变戏法”,捉弄他们——每当提出一个规律,上帝就以另一种面目出现,自然科学家就不会如此提出并相信“规律”了。在经济学里,观测者要想观测被观测者如何博弈,就要将自身也卷入这场博弈中来(从而形成了一场新的博弈)。亲入经济学的“调查研究”,就会无限感慨究竟研究者能不能获得其想获得的信息。

政府政策如何有效?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规律”可否为政府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即使不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公众难道不可以同政府博弈吗?类似的说法索罗斯与卢卡斯都提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09:20: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10-23 20:07:20的发言:…哪个“验证”不是增加了许多辅助条件?想想那些“验证”的经典实验吧,那些“验证”其实验证的并不是基础假定,而是“验证”基础假定的一些(增添了辅助条件的)逻辑结论而已。

观测和抽象假定永远有出入的。

即使谈“辅助条件”,这些辅助条件也是可观测、可经验的。所有关于“时间”的判断都与“同时性”有关,但什么叫“两事件同时发生”呢?一般人也许认为这具有“不证自明”的含义。但在物理学(从而其他自然科学),没有什么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两事件同时发生”的定义,它必须由某种可操作的观测装置来定义。

观测与抽象假定“有出入”,这是不能或不必讨论的。关键是“抽象假定”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可检验或经验自身的方式。先验的、超验的、不可检验的抽象假定未必“不深刻”,也未必“没有用”,但既然称“科学”,还是应该遵守科学的规范。(科学的“规范”本身就是超验的,这并不妨碍它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在“科学”的理解上有差异,其实也不必过多争论,这是一个“规范”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只是阐述自己的理解(当然,出于语言的局限,个人未必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理解)。

另外,以上所有讨论都不是关于“观测误差”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09:34: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10-23 19:28:38的发言:…可不可重复,还是用例子说事比较好。比如,下成本下降(不说价格下降了,免得那个收入效应来打扰),我们的行为动向会增加。比如,张五常所说的学校给你一万元钱只能用作研究,或者给你一万元现金,可以用来作研究,也可以用作看电影,那么,同样一张1角一复印纸,只能用来作研究的钱,肯定会多复印。你如此,他如此,现在如此,不久的将来也如此。此谓可重复,叫作有规律。这里的重复是指关键约束条件相同(比如成本)的事件,并不是指一模一样的事件(哲学不是说了嘛,世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人不吃饭会饿”,这几乎是“无限可重复”的“规律”,但这样的规律估计原始人就提出了,如果我们天天围绕这样的规律打转转,理论如何进步?科学的进步,在于我们提出符合这种要求的新“规律”,而这种新规律具有“更大的”一般性。(其实本人实在不愿意用“规律”一词,最好还是用“假说”)

谈什么是科学,其中也包含了(甚至是关键的)科学演进动力的讨论。

另外,如果我们这里谈的是“世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我们的讨论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约束条件相同”从而“结论一致”这确是要求,但“约束条件”并不是事物内禀的性质,而是外部性的。我们控制试验条件,恰恰是为了得到“与约束条件无关”的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内禀性质),控制约束条件只是借以表现这种性质。如果不满足“可重复”的特征,我们很难说这是事物“内禀”的性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09:38:00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但谁给它一个可供观测的定义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12:3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0-24 9:08:01的发言:

规律的“检验”是观测者与被观测者间的博弈。自然科学规律的检验,被观测者不是“人”。自然科学家的理念是“上帝精明,但无恶意”(上帝虽然神奇,但总以相同的面目对待世人)。如果上帝总想和自然科学研究者“变戏法”,捉弄他们——每当提出一个规律,上帝就以另一种面目出现,自然科学家就不会如此提出并相信“规律”了。在经济学里,观测者要想观测被观测者如何博弈,就要将自身也卷入这场博弈中来(从而形成了一场新的博弈)。亲入经济学的“调查研究”,就会无限感慨究竟研究者能不能获得其想获得的信息。

政府政策如何有效?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规律”可否为政府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即使不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公众难道不可以同政府博弈吗?类似的说法索罗斯与卢卡斯都提过。

这种“博弈”同样是有规律的,要不然也就没有卢卡斯的理论了。当然,这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是两回事。

经济学规律的检验观测比较困难一些,但我想决不是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12:4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0-24 9:20:13的发言:

即使谈“辅助条件”,这些辅助条件也是可观测、可经验的。所有关于“时间”的判断都与“同时性”有关,但什么叫“两事件同时发生”呢?一般人也许认为这具有“不证自明”的含义。但在物理学(从而其他自然科学),没有什么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两事件同时发生”的定义,它必须由某种可操作的观测装置来定义。

观测与抽象假定“有出入”,这是不能或不必讨论的。关键是“抽象假定”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可检验或经验自身的方式。先验的、超验的、不可检验的抽象假定未必“不深刻”,也未必“没有用”,但既然称“科学”,还是应该遵守科学的规范。(科学的“规范”本身就是超验的,这并不妨碍它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在“科学”的理解上有差异,其实也不必过多争论,这是一个“规范”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只是阐述自己的理解(当然,出于语言的局限,个人未必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理解)。

另外,以上所有讨论都不是关于“观测误差”的讨论。

我想我没有谈“观测误差”。

物理学的任何假定(我指的是假定部分),都是先验的。所谓“证明”或者验证的,实际上都是一些在假定基础之上的逻辑结论。时间是什么?空间又是什么?光速如何直接测量?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又如何直接测量?我没有在物理学里看到不需要其他东西过渡而直接验证“基础假定”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物理学才需要数学,需要逻辑,需要把“基础假定”和“验证”之间通过这一条纽带联系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13:0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0-24 9:38:32的发言: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但谁给它一个可供观测的定义呢?

是的,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难题在于“测度”。任何东西,以某一种方法进行的“测量值”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这恐怕又是一个哲学问题了。包括物理学在内,只怕也未必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里,我依然谈的不是“测量精度”。

我所从事的医学和生理学,人们甚至不知道实验室测度的指标和某一症状或疾病是否有必然联系,但没有人说医学或者生理学不是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13:12:00

物理学的“时间”与“空间”与哲学上的不同,都不是先验的,它们由观测装置来定义。物理学意义上的“时空”必须是可测量、可经验的,正因为以经验为基础,物理学给出的是后验的时空的定义。如果某个时空的定义根本无法测量,物理学最终会抛弃这样的时空概念。牛顿的绝对时空由于无法(以某种经验手段)观测,所以物理学抛弃了这样的概念。

物理学概念的精髓就在这里:光速、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如何测量,其答案就在它们的物理学定义里,它们就是以某种观测方式定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13:16: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10-24 13:04:47的发言:…包括物理学在内,只怕也未必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物理学直接用观测手段来定义物理学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4 13:25: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10-24 13:04:47的发言:…我所从事的医学和生理学,人们甚至不知道实验室测度的指标和某一症状或疾病是否有必然联系,但没有人说医学或者生理学不是科学。

生理学与医学不是根据“实验室测度的指标和某一症状或疾病是否有必然联系”来判断它们是不是科学的。生理学与医学如果放弃了对科学规范的追求,才不是科学(曾经与“巫术”联系在一起)。

科学是一种规范,人们只有追求这种规范,才可能建立符合科学规范的学科。

物理学里的所有内容也不能说都是纯粹满足科学规范的(这是显然的,就与“误差总是存在的”一样),但现代物理学有对科学规范的追求。一门学科是不是科学,关键看它是否有对科学规范的追求。(当然可控制与可重复只是科学规范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