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5-10-24 13:34: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10-24 12:37:58的发言:…经济学规律的检验观测比较困难一些,但我想决不是没有。

还得强调这一点:如果经济学的概念不是以观测手段(经验方式)定义的,以概念所表达的“规律”就无从检验。

如果难度大到了不可观测(虽然不能排除观测的可能性),这样的概念也不是经验意义上的,我们也不能以这样的概念为基础建立某一具体科学。

物理学一直想引入“引力子”,但它实在太“弱”了,很难观测到。在引力子被观测到以前,引力子不可能有其他粒子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5 18:50:00

有些天没有上来,前些天的回复也是匆匆忙忙地要走,才简单地回复了一下。不料这些日子这个话题还是这么热。讨论非常精彩。对于sungmoo来说,有点吕布白门楼单挑的意味了。

声明:我毫无保留地彻底同意张兄的如下观点,并且认为自己不能比张兄说得更好:

1、任何学科的“基础假定”都不会满足“可重复验证”,基础假定只是假定,不独经济学如此。经济学不应该是数学游戏,而应该是阐述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科学应该追求“可重复”,但科学未必一定要追求“可控制”。只要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这就足以支撑经济学成为“科学”了。

2、观测和抽象假定永远有出入的。任何“规律”都是经验的,任何理论都是对这些经验的抽象总结。理论需要检验,检验的方式不止一种,而其中任何一种都无法保证“绝对正确”。

3、物理学的任何假定(我指的是假定部分),都是先验的。所谓“证明”或者验证的,实际上都是一些在假定基础之上的逻辑结论。时间是什么?空间又是什么?光速如何直接测量?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又如何直接测量?我没有在物理学里看到不需要其他东西过渡而直接验证“基础假定”的方法。

sungmoo兄的主要论点和我的观点汇集如下:

1、经济学的任何一条命题都满足“可重复”的要求吗?经济学有过这种追求吗?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可重复验证吗?个人以为,科学(不单单是物理学)有这种追求。

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有这种追求,而且一直在这样追求着。比如,米塞斯写出过煌煌巨著《human action》,此书中就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来彻底重建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他指出,人的行为是受激励所致。所有的行为构成的事件,都是符合规律的。再如张五常极力推荐的欧文·费雪的《利息理论》,也是力图从科学的方法论来建立经济学理论基础。而且,不但是经济学,就连哲学,也是一直有人不断地在追求用科学方法论来建立哲学的基础。比如,胡塞尔写过《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现象学、语言分析学、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也是力图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的。可以这样说,科学的方法,作为分析思维的一种最有力的工具,渗透到了各个学科和领域,并带来了这些学科的极大发展。 从这里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什么是科学?科学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科学也不是绝对正确的代名词,科学只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在我们认识到的许多方法中最能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清理思维的一种方法。但这并不等于科学取得了一种压倒其他学科的蔑视权或者歧视权。

2、物理学的“基本单位”都是有可操作的经验性的定义的。

请告诉我们“力”的定义。

3、经济学有多少条“规律”能给出可经验(检验)自身的方式?

我对经济学不熟,但我相信有太多的规律可以写了。请张三李四兄和蓝田兄给出更具体的例子。要我说,就一条:需求下倾定律。

4、规律的“检验”是观测者与被观测者间的博弈。

我似乎看见sungmoo兄从非常坚定的立场上往后退了一步:不再坚持科学的规律需要可控制的重复检验来判定了,而是需要“天人合一”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没有对不可观测的物体没有影响呢?一个物理学中不可验证的“伪”问题:光子到底在传播过程中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根据量子力学,这是一个神秘的方式,是我们不能知道的方式。请问sungmoo兄,根据你的科学意识,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物理学的问题?是不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难道我们可以说,普朗克常量10的-34次方立米空间层次是我们的观测极限从而也是科学的极限吗?

5、“约束条件相同”从而“结论一致”这确是要求,但“约束条件”并不是事物内禀的性质,而是外部性的。我们控制试验条件,恰恰是为了得到“与约束条件无关”的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内禀性质),控制约束条件只是借以表现这种性质。如果不满足“可重复”的特征,我们很难说这是事物“内禀”的性质。

什么叫做“事物‘内禀’的性质”?我听不懂。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我们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先验的假设,对“内禀”这个词语给出一种语言上的定义,而不是像sungmoo兄所说的那种依赖观测手段来直接定义的“科学方法”。于是,即便在物理学中,我们离开了先验的定义,我们也无法得到一个合理的体系,更不用说是“科学”的了。

6、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但谁给它一个可供观测的定义呢?

如果你站在物理学的层面上,按照sungmoo兄所说的那种可以用观测手段直接定义的“基本单位”的立场上,那你一定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智能生命,小到我们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模模糊糊地看见你,那么请问你这样一个科学的小生命:你知道世界上有一只苹果存在吗?宏观的经济学现象,苹果,对于“可观测的基本单位”来说,可能是一种模糊的存在,但是苹果它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更加宏观的人,可能就靠它来维持生命。

7、物理学概念的精髓就在这里:光速、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如何测量,其答案就在它们的物理学定义里,它们就是以某种观测方式定义的。

但是这不是物理学的全部,物理学的精髓在于:它是由一些用可观测的定义和一些先验的理论推测来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缺一不可。所以,物理学也是一个艺术品。没有一个物理学家完全同意另外一个物理学家的观点,这个情况和100个经济学家就有101个经济学理论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请问sungmoo兄:你说的物理学理论,到底是谁的哪个理论呢?就连爱因斯坦都没有因为相对论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量子力学的光子效应得奖的。在爱因斯坦看来,量子力学是一种不完备的、必然要被淘汰的,如同以太理论一般的我们迫不得已才接受的劣等的理论。

8、如果经济学的概念不是以观测手段(经验方式)定义的,以概念所表达的“规律”就无从检验。

说得非常对。但就是因为对经济学的检验手段和方式与物理学的差异甚大,所以,即便经济学用了科学的方法论,还是有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巫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经济学成为一门成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学科。

我不赞同张兄的如下观点: “是的,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难题在于‘测度’。”测度的难度有大小,但是所有的学科都存在这个问题。表现形态不同,方式不同,但这不影响它们都使用同一种方法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5 23:19:00

1)…只要人的行为有规律可循,这就足以支撑经济学成为“科学”了。

如果以“有规律可循”(设这是先验的)为判断根据,我们其实不必再争了——因为如果这句话没有给出“有规律可循”的“后验”含义,就只是概念的定义问题了。

2)观测和抽象假定永远有出入的。任何“规律”都是经验的,任何理论都是对这些经验的抽象总结。理论需要检验,检验的方式不止一种,而其中任何一种都无法保证“绝对正确”。

个人只想说,从经验中“总结”出来,与“可经验”是两回事。

3)个人从来不是“蔑视非科学”,而是讲一讲个人对“科学”的理解。(当然,受学识与表达所限,未必全面准确)。如果有强调,就是我们不可以对“科学”产生太多歧义理解。

4)“力”:动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如果物理学中“动量”、“时间”没有可观测的意义,物理学会毫不留情地抛弃这些概念。

5)“需求下倾”,你可以强调它们是“可重复”的(先验的假定是任意的,这种假定我不能也不须反对),但请给我一套可经验的方法(请注意其中的内在一致性)。如果其中的“需求”不是以观测手段定义的,我就不会再向下看了。在先验的意义上,我们不须有太多讨论。

6)“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没有对不可观测的物体没有影响呢?”

如果“影响”是“不可观测的”,关于这种“影响”的理论(它可以是自洽的)就还不能说是“科学”的。我们可以任意先验地假定各种“影响”(也就是提出各种理论),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而不在可经验性上前进,就不是科学的态度(按个人对“科学”的理解)。

7)普朗克尺度是不是“极限”恰好应由新的经验证据(这种证据与已有理论相悖,但实验却据已有理论来设计)来说明,而不是由某种理论来判断。

8)前面已经说过“科学的规范”本身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它是先验的),“内禀”、“形式逻辑”均如此。“内禀”并不是物理学概念,物理学通过形式逻辑构建,并不说明物理学概念是先验的。

9)“存在”与“可观测”究竟画不画等号,这是哲学的思辨了。物理学乃至科学所要强调的是,如果纵容“不可观测”,科学就会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去了,科学理论发展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哲人的语录?你如果观测不着这样的(作为整体的)“苹果”,并且别人也观测不着(哪怕世界上就你观测到了),你和别人如何展开关于这个苹果的讨论呢?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呢?要达到何种结果呢?先验地谈论完全是可以的(我从来不反对,我只想说,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讨论——当然,科学如果有别的含义除外)

10)先验的理论推导的确不假,有时天才们仅靠直觉(而未必只用逻辑推理)就发现或提出了什么什么,但这些“什么什么”如果不经由检验,就还不是“科学”的内容(姑且称为“前科学”)。历史上许多美妙的想法并不能成为科学的内容,就是因此。究竟是哪个理论?这是科学演进的过程,其评判标准就是实验。答案在未来才能出现并不等于现在没有判断与寻找答案的方法与原则。

11)观测手段差异大是一个问题,是否凭观测手段来定义其中的概念是另一个问题。不用观测手段来定义其中的概念(量),何以观测这些概念(量)?

如果只是对“科学”的含义的争论,其实只要展示各自的理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达成一致。

(另外,吕布是在虎牢关单挑,白门楼不是吕布的好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6 02:56:00

各位都很精彩,十分受益。更倾向于sungmoo的观点。也有几个疑点向sungmoo请教:

“可观察”似不必局限于间接地通过“身外”手段的测试结果,也可以直接是人体感官的感受。

“可观察的重复”是一种“证实”的表达;作为科学的标准,“可观察但其结果不能有一次与待判断的假说相悖”(可证伪但不被证伪)的表达似更好。这既是科学的标准也应当是“学科”的追求。

“科学规范”以至“形式逻辑”我也认为是“后验”的,最终以不可冲突的感觉为标准。记得你反对,但忘记了你的最后坚持是什么。我理解,给一个物赋予一个符号和给两个物的关系赋予一个命题(可能也以一个符号或概念的形式给出)不一样,后者一定是后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6 09:47:00

“形式逻辑”、“科学的规范”等我个人以为是先验的,它们本身并不是科学的内容。

同意你的“证伪”表述。

人体“直接感受”是可以的。人们运用观测手段的一个原因(当然绝不只是这个原因)是人体感受常常有“欺骗性”(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借助仪器则可降低这种欺骗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6 09:57:00

发表点意见:

1、从讨论中我看到的好像不是“直面现象”,更多的是“直面概念”。

2、“直面现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面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现象,用深奥的哲理和数学工具分析一番;还一种是直面社会经济问题中的重要现象,用大多数人能明白的话说出存在的重要问题,指出解决办法。第一种“直面现象”我们在经济学帝国主义者那里经常看到,第二种“直面现象”我们在毛泽东、刘少奇和邓小平的文章中经常看到,只不过他们自称是从实践出发。

3、我个人比较欣赏第二种“直面现象”,这种“直面”深入而浅出,对得起读者。当然,这种“直面”不是容易做的,必须是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论思考相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才值得我去欣赏、去思考。对于第一种“直面”,我认为,除了卖弄、混饭和纯娱乐的因素之外,很可能是作者自己考虑的尚不清晰,理论和现象没有在最深刻的层次上结合为自己清晰的认识。我的学习的原则是:如果一个人说了一大通,术语公式满天飞,却没有让我明白他讲了个什么意思,那我自己不比难过,肯定是他自己还没有考虑清楚,让他在考虑,等到几句话能讲清楚的时候再来讨论。

4、比方说前面有网友提到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觉得毛泽东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毛泽东在这里只是更加“直面现象”而已。他所说的自由主义指的是自由散漫主义,针对骄傲自满、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这篇文章放在当时的条件下很清楚,绝大部分人一听就懂。试想一下,如果毛泽东先对“自由主义”做个语义学的分析,讨论一下西方自由主义和他所指的自由主义的联系,在说他要说的问题,那会有什么反响。

5、要“直面现象”,首先要确定现象或实践对概念的优先权,从实际问题出发,否则就是“直面概念”,现象只是个幌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6 11:16:00

1)如果以“有规律可循”(设这是先验的)为判断根据,我们其实不必再争了——因为如果这句话没有给出“有规律可循”的“后验”含义,就只是概念的定义问题了。

张兄指的经济学规律当然是指的科学方法论含义上的规律,是经验性的。 如果sungmoo兄认为一切“科学”的东西都不是人的想像、没有丝毫的先验的概念和定义在内,那么我以为你总是喜欢享受最后的甜葡萄,而不喜欢那结出果子来的枝藤蔓叶,并且认为哪些枝藤蔓叶都是废物。如果你反对我的这个提法,而是说,你只是说,葡萄不是枝藤蔓叶,枝藤蔓叶不是葡萄,那么我就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了。我请问:人为什么会有疑问?没有疑问,会不会有科学?实际上,先验的假设、正确的提问、测试和推理,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这些先验的假定,就一定不会有科学的“后验”的果子。而且,在实验中,没有先验的假设作指导,一定不会有好的实验出来。比如,测定光速不变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际上是为了证明以太的存在而设计的。没有以太的理论假设,就没有这个实验。

2)个人只想说,从经验中“总结”出来,与“可经验”是两回事。

不可经验的东西怎么个总结法?哪怕是想像,也是一种经验。如果不可经验,那么我们一定无法总结。

3)“力”:动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你的这个定义不是一个原初定义。这个的定义的来源是动量守恒定律:mv=ft,按照微分法则写出来,就是f=d(mv)/dt。那么我可不可以接着问下去:能不能告诉我们这m的定义?

5)“需求下倾”,你可以强调它们是“可重复”的(先验的假定是任意的,这种假定我不能也不须反对),但请给我一套可经验的方法(请注意其中的内在一致性)。如果其中的“需求”不是以观测手段定义的,我就不会再向下看了。在先验的意义上,我们不须有太多讨论。

请原谅,我经济学不好,所以我只好去找了一本教科书来照抄:“需求,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中,消费者在某种商品的所有一切可想像的价格上,需要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还请原谅,我抄的这书不是高级微观里面的定义,所以,这个定义看起来还是像牛顿对“力”的定义一样〔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直接)作用〕。如果我们去找一本高级微观来,sungmoo兄一定比我更熟悉,我们可以有更详细的数学描述方法。这些方法直接指向“可观测”的、“可经验”和“可推理”的“价格”和商品“数量”。

6)“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对不可观测的物体没有影响呢?”如果“影响”是“不可观测的”,关于这种“影响”的理论(它可以是自洽的)就还不能说是“科学”的。我们可以任意先验地假定各种“影响”(也就是提出各种理论),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而不在可经验性上前进,就不是科学的态度(按个人对“科学”的理解)。

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举了一个现在依然存在而目前的物理学无法回答的问题,甚至现在都看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一丝前途:光在传播过程中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由于量子力学,不论是薛定谔方程还是海森堡矩阵方程,都指出:量子化的光波在传递过程中的方式,是我们所不能确知的。因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普朗克常量h。小于这个常量的空间尺度中的存在方式,是我们所不能“确知”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所能“确知”的东西,是一种“宏观”的存在方式,我们所习惯的“确知”才能心安理得的思维方式,乃是一种“宏观”的思维习惯,而不是一个“可靠”的“真”的方法。所以,针对爱因斯坦“上帝不会掷骰子”的断言,作为波尔的继承人的霍金的一句名言是:“上帝不但掷骰子,而且还经常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我在这里强调先验的假设,只是在强调一点:人的行为是受了激励才会行动的,怀疑与好问,就是这样一个激励。但是怀疑和好问恰恰是从属于某些先验范畴的概念和武断的定义的。当然,不但停留在先验的阶段是错误的,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同样也是错误的。

7)普朗克尺度是不是“极限”恰好应由新的经验证据(这种证据与已有理论相悖,但实验却据已有理论来设计)来说明,而不是由某种理论来判断。

不是说要由某种理论来判断,而是量子力学这种理论本身根本就不能指出如何证明或者证伪这种判断的检验方法。你甚至根本无从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正好是爱因斯坦极力反对量子力学的根据所在。

8)前面已经说过“科学的规范”本身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它是先验的),“内禀”、“形式逻辑”均如此。“内禀”并不是物理学概念,物理学通过形式逻辑构建,并不说明物理学概念是先验的。

我们似乎得说明一下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先验的了。同时,sungmoo兄似乎说的是:一个非“科学”的东西引导出了一个“科学”的东西?不能理解。它们中间似乎不是用苏堤上的“断桥”相连的。

9)“存在”与“可观测”究竟画不画等号,这是哲学的思辨了。物理学乃至科学所要强调的是,如果纵容“不可观测”,科学就会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去了,科学理论发展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哲人的语录?你如果观测不着这样的(作为整体的)“苹果”,并且别人也观测不着(哪怕世界上就你观测到了),你和别人如何展开关于这个苹果的讨论呢?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呢?要达到何种结果呢?先验地谈论完全是可以的(我从来不反对,我只想说,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讨论——当然,科学如果有别的含义除外)

前面已经说过了,观测的层面不同,就有不同的测量手段。宏观经济学中有很多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及其取数,就是经验的、可控的,虽然不是可重复的,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使用了科学的方法论的。

10)先验的理论推导的确不假,有时天才们仅靠直觉(而未必只用逻辑推理)就发现或提出了什么什么,但这些“什么什么”如果不经由检验,就还不是“科学”的内容(姑且称为“前科学”)。历史上许多美妙的想法并不能成为科学的内容,就是因此。究竟是哪个理论?这是科学演进的过程,其评判标准就是实验。答案在未来才能出现并不等于现在没有判断与寻找答案的方法与原则。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说枝藤蔓叶是重要的,能够结出果子来的一定是符合逻辑的,而且也是符合科学方法论的。结出来的果子,有的要用物理学的实验来检验,那么我们得到一个物理学的结果;有的要用人的行为和反应来看,那么我们得到社会科学的结果;有的没有结出果子,那么我们把这些枝藤蔓叶砍掉,或者做标本以醒后人。所以,什么是科学?科学,按照拉卡托斯的说法,它是一种按照科学方法论建立起来的一些纲领,它具有用反面启发法规定的“硬核”和用正面启发法建立起来的辅助保护带。这个纲领的“硬核”,可以是先验的,也可以是经验的,可以是物质世界,也可以是人的行为。检验只是促使这个纲领生长或者死亡的一个手段,但它不是纲领本身,更不能说它就是纲领的全部。如果sungmoo兄说,你只是指出科学就是那些果子,那我认为你的科学的界线划得太窄了一点,除此而外,我就没有别的可说了。

11)张三李四:观测手段差异大是一个问题,是否凭观测手段来定义其中的概念是另一个问题。不用观测手段来定义其中的概念(量),何以观测这些概念(量)?sungmoo:如果只是对“科学”的含义的争论,其实只要展示各自的理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达成一致。

我倒不同意张兄的观点。用科学的方法同样可以演绎一些哲学的东西,由科学的方法论构建的很多社会性学科,它的观测手段,有时是使用人的感受和心理体会。如果我们承认人也是物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人这个物质体的反应作为检验的手段呢?

12)另外,吕布是在虎牢关单挑,白门楼不是吕布的好地方。

虎牢关只是枝藤蔓叶,白门楼才是科学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7 09:01:00
1)实在不知您是何以得出“枝藤蔓叶都是废物”?抛弃“以太”的根据是什么?不正是科学的要求吗?你可以任意设计你的理想之物,但拿到科学的台面上来,请给出检验。
2)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可经验的吗?人们从对待大自然的经验中总结出“神”,那么请给我一定可经验“神”的方法。

3)在地球上,在真空中,放在天平上的两个物体使天平的指针处于某一刻度,就说两个物体“质量”相等。如果其中一个物体被定义成“标准”,则可用此标准度量另一物体的质量。

4)“需求,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中,消费者在某种商品的所有一切可想像的价格上,需要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即使我们把它当作“需求”的定义(先不管它有什么其他问题),它也不是“需求下倾”的表述,请给我一个“需求下倾”的可经验的表述。

5)“不但停留在先验的阶段是错误的,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同样也是错误的。”

非常同意,指出“两种错误”的这句话是永远不会错的。所有理论,无论它是不是“科学的”,都应该满足形式逻辑的要求。但只有形式逻辑的理论是不是科学?科学理论的关键特征是什么?科学也要靠形式逻辑来建立,这是显然的,也是必然的,当然任何理论皆要如此。当然,我们又可以在“什么叫关键”上讨论一番了。

7)个人理解,正因为“小于普朗克尺度”的尺度不可经验(观测到),我们才说这种尺度没有(物理)意义。哲学上完全可以将空间与时间理解成无限可分的。但在物理学中,分到一定层次后,人类现有的观测手段已经无法观测到了,在现有的物理学中,“无限可分”就是没有意义的。承认普朗克长度是“长度量子”,正是按科学原则。

8)“sungmoo兄似乎说的是:一个非“科学”的东西引导出了一个“科学”的东西?不能理解。它们中间似乎不是用苏堤上的“断桥”相连的。”

人们以形式逻辑处理可经验的事物,并推出可经验的命题。是“可经验性”是思维与存在间的“断桥”。人们要求“可经验性”,这种要求并不是科学的内容,这是哲学的内容。

9)“前面已经说过了,观测的层面不同,就有不同的测量手段。宏观经济学中有很多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及其取数,就是经验的、可控的,虽然不是可重复的,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使用了科学的方法论的。”

我只想先知道这些“数据”的定义及收集方法(其他讨论先不说)。如果我们在“应用理论”时忽略了这些定义,对得出来的结论一定要三思。

10)“什么是科学?科学,按照拉卡托斯的说法,它是一种按照科学方法论建立起来的一些纲领,它具有用反面启发法规定的“硬核”和用正面启发法建立起来的辅助保护带。这个纲领的“硬核”,可以是先验的,也可以是经验的,可以是物质世界,也可以是人的行为。检验只是促使这个纲领生长或者死亡的一个手段,但它不是纲领本身,更不能说它就是纲领的全部。如果sungmoo兄说,你只是指出科学就是那些果子,那我认为你的科学的界线划得太窄了一点,除此而外,我就没有别的可说了。”

我从来不想用“废物”来描述“藤叶”。这个讨论才是我们讨论的关键。没有或忽略“检验”的话,仍然可以出现各种思辨性的理论,仍然可以得到启发与智慧,但这时是不是科学讨论?您想说科学必然包含“藤叶”,这本身不假,更不必争论——任何理论都得有“藤叶”。我想我们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讨论某一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而不是在妄想的基础上,讨论某一想法是否是“科学理论”。回到前面的讨论,我们也许在争论什么是科学的“关键”特征,您认为“关键”特征应是“整体”性的,我认为讨论“关键”特征的前提是关于众多理论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7 09:10:00

回到我最初的判断:在“可控制”且“可重复”试验未出现以前,经济学还是不叫“科学”为妙。

这句话应该推不出,如果经济学是科学的话,经济学就只有“可控制”且“可重复”试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7 14:04:00

***这个讨论才是我们讨论的关键。没有或忽略“检验”的话,仍然可以出现各种思辨性的理论,仍然可以得到启发与智慧,但这时是不是科学讨论?您想说科学必然包含“藤叶”,这本身不假,更不必争论——任何理论都得有“藤叶”。我想我们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讨论某一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而不是在妄想的基础上,讨论某一想法是否是“科学理论”。回到前面的讨论,我们也许在争论什么是科学的“关键”特征,您认为“关键”特征应是“整体”性的,我认为讨论“关键”特征的前提是关于众多理论的讨论。***

这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或许sungmoo兄的发言是有所指的,但是我是在一个比较宽泛的基础上来看这个问题的。妄想与理论的差异,我最好还是回避一下。

***“回到我最初的判断:在“可控制”且“可重复”试验未出现以前,经济学还是不叫“科学”为妙。这句话应该推不出,如果经济学是科学的话,经济学就只有“可控制”且“可重复”试验。(那是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

其实sungmoo兄还是没有把什么是“科学”、什么“科学理论”、什么是“科学讨论”这些词语说清楚,起码我是不清楚的。我认为把我理解的科学说清楚了。只要用了科学方法的理论,我们就都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好的理论。虽然这些理论的各自发展阶段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它们都在用科学方法论来指导自己,并且努力使自己达到应有的水平。原则上,这些水平不是其他学科相互之间所能攀比的,虽然在某些方面是可以比较的;比如运用数学和逻辑推理的水平等。而不同层次和不同应用领域的检验手段不同,它们各自得到的成果也不同。

但每次当sungmoo兄说这不是科学讨论、那不是科学理论、经济学不是科学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感受,好像说这、那和经济学都是“低于”物理学的某种学科,只有物理学才是科学的唯一标准学科。也许,我最想要反驳的,就是这种倾向。当然,如果sungmoo兄只是说,科学就是物理学,不是其他任何学科,那我也没有任何异议。我努力想表明一点:物理学本身也是非常模糊和前途莫测的一门学科,它有很清晰的地方,但经济学也有很清晰的地方;它有说不清楚的地方,经济学也有说不清楚的地方;物理学的状况并不比经济学好到哪里去。同时,物理学也是由很多假想来指导的。没有因就没有果,sungmoo兄一直盯着果,却忽视了因。以太理论目前是被淘汰了,这一点,的确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导致的(但我们保不准它什么时候还会复活)。但是并不是所有与理论不符的重要实验都能证伪或证明一个理论的,即使这个实验没有任何错误。你可以用goolge搜索一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连续的证明光速不是守恒的实验,在没有任何声明表示那些实验是错了的情况下(恕我孤陋寡闻,起码我没有看到类似的报道,如果你有,我非常乐意看),却始终没有导致现在的物理学课本改写相对论中光速不变的前提假设呢?而长期以来,基于牛顿力学的关于水星近日点的理论计算值和采用多重方法得出的众多实际观测之间的极不吻合(没有考虑到广义相对论效应),却也始终没有能够改写牛顿力学呢?同时,在狭义相对论出来以前,实际上,在大多数物理学家中,以太理论并没有被抛弃,只有少数物理学家认为以太理论不正确。这种情况任何理论都存在。所以,即使是实验手段,也必须受到理论的指导、检验和保护。按照拉卡托斯的话,就是研究纲领具有一个正面启发法的辅助保护带,它可以保护这个纲领的硬核不受那些反证的攻击。物理学、经济学,都具有这种辅助保护带。如果把任何不经过逻辑思考和理论分析的实证实验全都拿来可以直接攻击纲领的硬核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看不到任何科学理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在这样的攻击环境中成长起来。如果我们一味坚持脱离了理论指导和逻辑分析的实验手段作为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一定会走向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因为人认识不到所有的事实,总有些事实和我们的设想有差异,所以,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些可以证明或证伪我们设想的实验存在。在这里,张三李四兄再次证明了他的原则的正确性,我可以非常恰当地把他说的一句话引证在这里:“如果你不能重建一个理论,那么就要坚持它。”

下面是一些关于其他非关键问题的讨论:

1)实在不知您是何以得出“枝藤蔓叶都是废物”?抛弃“以太”的根据是什么?不正是科学的要求吗?你可以任意设计你的理想之物,但拿到科学的台面上来,请给出检验。

呵呵,先为我说错了的话向sungmoo兄道歉。请问sungmoo兄:“光的存在形态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一个自己说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并宣称这个问题无意义的理论,你还能不能说它还是科学?

2)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可经验的吗?人们从对待大自然的经验中总结出“神”,那么请给我一定可经验“神”的方法。

可经验的“神”就是那些我们不能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一些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人?为什么会有思维这种“东西”?为什么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而不是其他温度?为何我们这个世界的物理学常数正好是那些数值,而不是其他的数值?这东西你不会否认都是经验的吧?那么这不是神造的,还能有什么解释?人这种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的存在,就是神的经验证明。或许你听得糊涂了,但是这的确是符合逻辑的推论,而且完全符合你的科学的检验标准的要求。 别以为我在胡说八道。为了推翻这个著名的“神”的假说,物理学家们绞尽脑汁提出了另外许多“不可验证”的假说,其中著名的有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最负盛名的量子力学家戴维‧多伊奇。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出了两个理论:1、强人择原理和弱人择原理;2、宇宙是自在自为的一个存在体,它通过时间的虚轴首位相连,不需要上帝。多伊奇在《真实世界的脉络》中提出:有无数多个平行宇宙和我们的宇宙参数不同,这些宇宙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是量子化的,所谓的量子化,就是我们“实际上”在众多的平行宇宙中一直存在着,但是我们的“选择”(这让我想起黑客帝国)让我们最终只存在于一个宇宙中。 按照sungmoo兄的标准,这些都是假说,并且不是科学。但是多伊奇已经根据自己的“不可验证”的假说来设计量子计算机了。而且,即便他的量子计算机成功了,他的假说也未必成立。这里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什么叫做证明?什么叫做证伪?

我在太阳旁边看见一颗太阳背后的星星,这证明了什么?证伪了什么?是太阳移动了还是星星移动了?是光线移动了还是我有透视功能?是空间弯曲了还是不存在什么空间之说而只有引力场的波动?其实,爱丁顿观测的这个结果,什么都没有证实,只是证实了一个预言:我们可以观测到太阳背后的星星。它证实了什么?相对论吗?其实相对论还只是一个假设,不是你所理解的“科学”。所以,对实验结果本身,什么都没有说明;对实验结果的判定,也必须要用理论来解释。证据天天有,只是我们未必信。那要证据有什么用呢(开个玩笑哦)?

3)在地球上,在真空中,放在天平上的两个物体使天平的指针处于某一刻度,就说两个物体“质量”相等。如果其中一个物体被定义成“标准”,则可用此标准度量另一物体的质量。

a、请先告诉我们“真空”的定义!这个真空的操作条件有可能达到吗?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真空”这个条件? b、这是质量的定义吗?对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的定义只能依赖于检验手段吗?恰恰相反,对物理学的概念定义只能依赖于先验的假定,然后才轮到检验手段来检验。如果检验手段与定义不符,那么,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更改定义,一种则是改进测量手段;而不是简单地只有一种:推翻定义。举例:在还没有了解电磁力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有你的这种质量的物理学定义。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把一块磁铁和一块木头放在一个真空的铁台的天平上称,你还告诉我们什么它们的质量是相同的吗?如果说,对质量的先验的定义都不是科学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初中、高中物理学课本上的东西,全都不是科学的东西。

4)“需求,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中,消费者在某种商品的所有一切可想像的价格上,需要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即使我们把它当作“需求”的定义(先不管它有什么其他问题),它也不是“需求下倾”的表述,请给我一个“需求下倾”的可经验的表述。

我已经说过了,我经济学学得不好,由我在这里为经济学辩护,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的,说错了或者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见谅。需求下倾定律基于边际效用递减公理,我个人以为,这个定律实际上是对边际效用递减的一个统计表述。我手边同样一本教科书上这样写:“不过,这一定律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定律,而是一种通常可以观察到的倾向。”我认为这种糊涂话是一种没有透彻地了解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看法。正如sungmoo兄所说的那样,这是无法证实和证伪的话,所以,教科书上的这句话不是“科学”的:D。判断需求下倾的前提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需求下倾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硬核”。所以,经济学家会使用一切合理的手段来保护这个硬核。我认为,现在倒不是我举出一个检验性的手段来定义的时候,因为在我看来,对经济学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不是仅仅由检验手段来定义的,而教科书上也已经给出了许多可观测的经验例子,什么黄油大炮啦之类的,不需要我再次重复了吧。相反,如果sungmoo兄有反对意见,倒是应该由你来提出反证。

5)个人理解,正因为“小于普朗克尺度”的尺度不可经验(观测到),我们才说这种尺度没有(物理)意义。哲学上完全可以将空间与时间理解成无限可分的。但在物理学中,分到一定层次后,人类现有的观测手段已经无法观测到了,在现有的物理学中,“无限可分”就是没有意义的。承认普朗克长度是“长度量子”,正是按科学原则。

现代的哲学,根本没有谁还会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无限可分,倒是非常讲究语言的清晰性。至于说“分到一定层次以后,人类现有的观测手段已经无法观测了”,这种话正好表明了所谓的“科学”的确证性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如何理解观测光子的结果,或者说,光子的存在方式到底是什么,这需要我们转变思考的方法才能了解到现实的真相。这种真相并不是给出一两个实验的检测结果就可以的。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实验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它,而不是去寻找什么检测的依据。相反,舍弃日日看见的物理现象,要去设计一个实验,这正好证明实验也是理论的指导产物。难道实验和检验脱离了理论假说,还能叫科学吗?我是难以想像这一点的。

6)人们以形式逻辑处理可经验的事物,并推出可经验的命题。是“可经验性”是思维与存在间的“断桥”。人们要求“可经验性”,这种要求并不是科学的内容,这是哲学的内容。

那么难道说,物理学中那么多由数学推理得来的可经验的定律也是哲学的内容,而不是科学了?

7)我只想先知道这些“数据”的定义及收集方法(其他讨论先不说)。如果我们在“应用理论”时忽略了这些定义,对得出来的结论一定要三思。

抱歉,我经济学不好,不能给出来。有劳其他高手。不过,如果你对某些经济学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反对意见,我建议你可以给出你的反证来。

8)重复我的判断:凡是使用了科学方法论的学科,都是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纲领,这些纲领通过其预言被现实检验的程度来不断演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领域,其演进的方式和检验的方式不同。只要它们都使用了同样的方法,那么它们都可以被简称为××科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7 14:42:4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7 18:55:00
1)…人这种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的存在,就是神的经验证明…
我并不糊涂,我只想说,这样的“经验”不必要求理论是发展的。
2)按照sungmoo兄的标准,这些都是假说,并且不是科学。但是多伊奇已经根据自己的“不可验证”的假说来设计量子计算机了。而且,即便他的量子计算机成功了,他的假说也未必成立。这里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我想你误会了,假说本身不是科学的全部,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以科学的原则或态度对待假说。我们提出“证伪”的原则,就内在要求可重复检验性。对于同一“现象”,我们当然可以提出许多“假说”(理论),我们究竟选择哪种理论呢?“科学”是一种规范与原则,而不是某一具体假说。
3)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初中、高中物理学课本上的东西,全都不是科学的东西。
是的,就我的理解,我们在初中、高中没有接受太多的有关“科学”的教育。虽然不能说这些课本“全都不是”(也不知您为什么会得出“全都不是”的结论),但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太差了。

5)…难道实验和检验脱离了理论假说,还能叫科学吗?我是难以想像这一点的。

我又不明白你为什么得出此种结论?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难道可以得出“检验脱离理论假说”的结论?至少这不是我的逻辑。如果检验不是在一定理论下设计的,就无从谈对该理论的检验。对某理论的检验正是由按该理论设计的。

6)…那么难道说,物理学中那么多由数学推理得来的可经验的定律也是哲学的内容,而不是科学了?

只要您承认定律“可经验”,我就满意了。

7)…不过,如果你对某些经济学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反对意见,我建议你可以给出你的反证来。

您给我一个具体的采集方式,我再提出反证(也许您提出的方式我还同意呢)。

8)重复我的判断:凡是使用了科学方法论的学科,都是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纲领,这些纲领通过其预言被现实检验的程度来不断演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领域,其演进的方式和检验的方式不同。只要它们都使用了同样的方法,那么它们都可以被简称为××科学。

也重复我的判断,如果“同样的方法”是一套组合式的方法,我们没必要太多争论(只要是“组合”,我永远争不过您)。说这么多,也许只想强调,不能向这套“组合”任意添东西,这样受损害的只能是科学本身。并且如果这套“组合”太大,那么叫“科学”的东西也就太多了。

本人不是学哲学的,有关哲学探讨的功夫也是很浅的(这里也无意对哲学问题纠缠太深)。但愿哲学上颇有造诣的人们能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比非学哲学者更大的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7 19:17:00
以下是引用散步在2005-10-27 14:04:53的发言:…我努力想表明一点:物理学本身也是非常模糊和前途莫测的一门学科,它有很清晰的地方,但经济学也有很清晰的地方;它有说不清楚的地方,经济学也有说不清楚的地方…

不知这一点您是否同意?物理学有“模糊”,是因为我们在追求科学。经济学有“模糊”,是因为我们在追求哪种“科学”呢?

您想反对这种“倾向”,我并没意见。不知我想的对不对,正是因为您心中有“物理学高于一切”的思想,才会得出关于我有“贬低非物理学”倾向的结论。在我心中,科学只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只是人们理论研究的一种方式,这其中无所谓“谁高谁低”。您认为其中有“高低之分”,我也不反对;我本人认为其中没高低之分,你也可以反对。我反对的是,您不要以您心中的高低判断来认为我有高低判断。我只想说,一个人谈什么是科学,要有点分寸,并且是必要的分寸。对必要性的强调经常被认为是对充分性的强调,这是我非常纳闷的。

持有各种不同的科学观,很正常。祝大家在彼此的科学之路上好运(当然,我们完全可能本在一条路上,却观到了不同的风景)。

由于本人功底毕竟浅,如果在语义语境上造成了莫大的冲突与困难,敬请原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8 09:56:00

关于经济学的一些数据采集问题,我的确才疏学浅,经济学更是门外汉,无法提供实例,即使照抄一个上来,也不敢保证自己所说的正确性,因此还是就此闭嘴了。

经济学的模糊是由于我们对人的行为的统计方式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公认。这不是经济学不讲科学导致的,而是社会科学的性质所导致的,是研究领域内的特质。经济学也在逐渐追求这个过程的清晰性,这也正是科学的要求。在米塞斯的《hunman action》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非常清晰的经济学科学的理论构建。而米塞斯声称:对经济学规律的检验,不应由实践政策来检验,而应由逻辑来检验。我理解他的话的意思是:理论本身是一种先验构建,符合逻辑不但是理论本身的要求,也同时是实践本身的要求。这个信念,我以为是和爱因斯坦一致的。爱丁顿在日食观测时看到太阳背后的星星时,寰宇皆庆;但消息传到爱因斯坦耳朵里,他却淡然一笑:如果他没有观测到,那是他的观测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理论错误了。按照米塞斯的理论,罗斯巴德曾经写过一本《American's Great Depression》,对人们所认为的大萧条是由于自由放任所导致的结果进行了反驳,指出正好是由于政府干预了市场,才导致这场大崩溃。这算是一个实践的检验吧(实际上,按照米塞斯的说法,他反对“检验理论”这种说法,而更赞成“运用理论”这种说法,可能这更符合科学的精神(从而更科学?:D))。

关于检验的可重复性、可控制性。

什么是可重复性?我们提出可重复性是为了什么?在物理学中,我们面对的物理现象是“死”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存在着可重复性,因此,必然提出检验的可重复性。检验的可重复性是由其研究对象所规定的。 但是在经济学中,我们研究的人的行为,千变万化,历史在不断地重复着,但是没有一时一刻的历史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对经济学规律的检验,我们怎能要求一个如物理学一般完全重复的场景模拟检验呢?这不但本身是不现实的,更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即使某人做出了这种检验,那也一定是演戏。因为只有演戏才能不断模拟重复。 因此,检验的可重复性本身,是研究对象的特性所规定的,不是科学所绝对的、必然的要求。当然,如果你把科学的定义改换一下,规定:凡是不可重复检验的理论都不能叫科学,这我也没有意见。但是这样取得了什么效果?有什么意义呢? 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可重复性的检验?可重复性的检验,目的是为了抽取出一种确定性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如果不符合某种逻辑,那就一定不会呈现同样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重复性的检验,实际上是为了让规律经验性地把它的结果呈现出来。根据量子力学,物理世界是符合统计学规律的。在宏观领域中的规律的确定性和精确性的概念,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而经济学中的规律,就是这样一种符合统计学的原则的规律。因此,我们对经济学的可经验的规律的检验,必然符合统计学的要求。这就是那种“不精确”的检验和“不精确”的理论。而根据逻辑来检验,实际上是和可重复性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检验手段上,我以为经济学和物理学也是一致的。我认为这也是米塞斯的根据所在。

什么是可控制性?我们对检验的对象是可控制的?这即使在物理学中我们都无法保证这一点。由于经济学比我们通常所见的宏观物理世界更量子化,因此,量子化的效应在经济学中更明显。在物理学理论中,我们必须要把观测者和被观测者视为一个整体,才能得出一个可信的实验结果;而在经济学中,当政府控制了货币发行量时,我们如何去预测社会经济总体的动向呢?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以预测的东西。这个情况不比我们在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箱的思想实验中遇到的困境差。所以,我们有很多经济学理论提出,要进行多种方式:比如哈耶克就不赞同用政府来控制货币发行,而改由各银行自身来发行,把货币的发行更靠近市场需求本身,这样可以减缓由于集中控制货币发行量导致的一些宏观不可控因素。个人以为,这种方式本身就借鉴了物理学中的热力学平衡的第一、二定律的思想。

确定性。我猜测(猜错了,请sungmoo兄海涵),隐藏在sungmoo兄的“可重复性、可控制性”背后的,是一种认为科学就是确定的思想。我不想多说了,只说一句:确定性是我们所最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它不是科学的全部;不确定性的东西,从而是难以检验的东西,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物理学的最前沿,处理的都是这些不确定性的问题。

关于科学的著述也是汗牛充栋,我只不过管窥蠡测而已,有语焉不详乃至胡说之处,还请海涵。或许,我也真的只是以己之心揣度sungmoo兄,这倒使我汗颜了。虽然对话本身就是你猜过来我猜过去,但是若猜错了,枉费口舌,却也是一种无用。向sungmoo兄谢过!或许我们本来就的确是就在一条路上看到了一些不同的风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8 10:02: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8 17:48:00

散步兄反对的科学就是确定性的思想,正是我接受的思想。错在哪里还望散步兄详解一下。

我以为,研究对象给人感觉的不确定性与这些不确定性后面因果及函数关系的确定性同时存在。而科学研究的目的正是力图找到不确定性后面隐藏着的确定性。

当你对一特定事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准时,你会认为该事物是不确定的,杂乱无章的;但当你已经认清了影响该事物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时,对你而言该事物就是确定的。如庖丁解牛。章法,有章可循都是说确定性的。

所谓“不确定性的东西,从而是难以检验的东西,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怎么理解?能理解成:“研究对象是不确定的,而研究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所以不确定性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吗?

散步兄说:“我认为把我理解的科学说清楚了。只要用了科学方法的理论,我们就都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好的理论。”疑惑是:所说的“科学方法”内涵是什么? 我们怎么来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用了科学方法”?如果“科学”还是一个待澄清的概念,科学方法还不是“不言自明”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8 19:07:00
哪位仁兄有林老师的经济学方法论电子版的?有的话麻烦给我传一个midouzhongguo@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9 13:00:00

获益匪浅,我就集中一下论点。

我感觉sungmoo认为一门学问能称之为“科学”必须具备“可重复”的条件(“可控制”隐含于“可重复”),而经济学尚不能被“重复”试验,因而不能称之为科学。

张三李四兄至少从个人的经历来说明在外部条件相似下人做出的反应行为也基本相同,在不精确的范围内满足“可重复”,因而经济学仍然是科学。当然主流经济学仍然存在许多不“可重复”的结论,但在新理论尚未确立之前,应当承认经济学的科学地位。

散步兄认为科学本身包括了“不确定”的东西,因而不能将“可重复”作为判别科学的依据,科学最大的特征并不是能否被重复加以验证,而在于是否合乎逻辑,而逻辑亦产生于经验,那么就是说符合人类经验(或为经验所检验)的理论都可称之为科学。

我个人观点:sungmoo兄和张兄虽然对经济学是否是科学观点相反,但论证观点更近于自然科学的传统思维,都以是否“可重复”作为“科学”的判别条件。而散步兄则站在哲学的高度讨论什么是“科学”(在哲学的高度来谈视野更开阔,散步兄旁征博引可见阅读范围相当之广),而哲学总结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基本观点并加以统一,其中社会科学由于社会本身是人类经验的累积过程和结果,严格来说不具备“重复”的可能性。这与自然科学是截然不同的,散步兄展开论述时显然也对两个领域作了区分。那么什么是“科学”?波普认为理论是否能被证伪,即能够为经验所推翻才是判别科学的最终依据。这个依据不仅适合于社会科学,也适合于自然科学,并将“科学”与“信仰”区分开来。然而波普的问题是,在没有被经验证伪之前谁也无法确定某种理论可能被证伪,这亦是科学不能将宗教完全逼入死角的原因之一。

有一点不能认同散步兄,即在引证哈耶克关于反对政府发行货币时认为他借鉴了物理学定理,只有通过分散发行权经济才能出现具有统计规律的现象。这显然歪曲了哈耶克,因为哈耶克在《经济学与知识》一文中就驳斥了根据经济统计现象摸索经济规律的方法,原因之一便是具有意识的个人与统计学中样本单位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注意,哈耶克并不反对使用统计手段监测经济运行,而是反对将统计结果视为经济规律。而散步兄认为要凸现经济规律,就要使经济社会符合统计学要求,实质上就是要从统计中发现经济规律。哈耶克反对政府发行货币是基于他一以贯之的个人主义思想,约翰·格雷认为哈耶克个人主义的基石正是那篇《感觉秩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9 14:02:00
呵呵~~~~~大哥哥我有点看不懂,能不能在QQ里给我说下3259395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9 19:34:00

ruoyan:

看来对确定性的理解是这个讨论的一个“硬核”。:D

由经典物理学带来的确定性的思维方式,是最常见于各门学科中的一种思维习惯。由于我们所经验到的现象大多数以确定性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这种思维习惯占优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量子力学出现后,情况出现了巨大的改变。爱因斯坦和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之间长达数十年的争论,其实核心就是这个问题。描述这个问题的最通俗的一个故事是“薛定谔猫”:一只关在黑匣子里面的猫,如果你从盒左面往里看,那么它是活的;如果你从盒右面往里看,那么它是死的。这是量子力学给出的量子的存在方式。所以,问题就是:在我们没有去看这只猫之前,这只猫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量子力学的答案是:它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它的死活取决于你看它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方式:这个世界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它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取决于我们的行动。这个思维方式的正确性,爱因斯坦至死都没有接受;但是,他在完成广义相对论后的剩下时光里,反对这一种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就成了他矢志不渝的坚定目标。但是最后,他没有成功。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除。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经济学都面临这这样一种困境:我们面临的量子化的现象本身的确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确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量子化的现象世界的反应取决于我们对待对方的行动。所以,我一直认为,经济学与物理学在根本上是没有差异的。但是这并不是表明我们没有办法了。我们可以通过搜集、总结我们的行为方式,来确定地知道现象世界最终会对我们产生出何种反应,就像量子力学一样,经济学也有很多模型,这种模型也是针对特定的条件下的人的行为的特定的反应的描述。这就是科学工作。但是,不确定性是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个人认为,这一点也是无庸置疑的,因为这是量子化导致的结果。

至于你提出来什么是科学的方法论,我以为就是拉卡托斯那种描述比较好。如果非要我说得简单一点,那么我跟sungmoo兄也没有什么两样,即:“假说、预言、检验”的不停的循环。这种循环导致某个研究纲领的演进,或者促使产生出其他新的研究纲领。

hupichi:

拉卡托斯是在波普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科学研究纲领假说的。他指出了波普尔证伪的困境,并力图加以改进。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在前面提到过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尔之间(也即证明与证伪两种方式之间)的争执就是这种具体表现。拉卡托斯对科学的描述是方法论形式的,从而也显得有些“哲学”;他并没有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区分,虽然他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领域进行讨论。他认为:所有可称为科学的,都是一些研究纲领,这些纲领具有反面启发法规定的研究纲领的“硬核”和正面启发法规定的辅助保护带。而检验手段,则是促使这个研究纲领成长的约束条件。但是,同时检验结果也受到纲领本身的解释,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科学理论的动态的、演化的解释。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解释方式。从库恩到波普尔到拉卡托斯等,形成了一个比较有系统性的科学哲学传统,专门来解决关于方法论和科学的理解方面的问题。

你说得很对:哈耶克“是反对将统计结果视为经济规律。”不过,这好像与我的猜测并没有矛盾的地方。对于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的主张和物理学规律之间的联系,是我个人的胡说八道,所以我在前面加上了“个人以为”。如果要再深入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那我就要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了。虽然我自己的看法和你不同,但是,呵呵,还是就此打住。

我的胡言乱语,姑妄言之: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讲究合理的猜测,可经验的证据;科学只是为了提供一种让我们相信的、可参照的行为模式。如果这种模式是确定性的,那么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如果这种模式是不确定的,我们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可能失去的只是“心安理得”。但是我们为什么非要心安理得呢?不确定本来就充斥于这个世界,而且,没有不确定性,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动画片,远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我认为,不用把自己的思想限制在某个方式中,别认为a就是a,b就是b;a不是b,b不是a。其实,这个世界的本来现象是:a不是b,b也不是a;但是a也可以b,b也可以是a。关键在于a和b各自存在的形态和相互转换的条件。研究并确定这个存在和转换条件的,就是科学。

最后的一句胡说八道:你确信的东西,就是科学的。根据:博兰尼——虽然知识有传统,但知识是个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9 19:37: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9 20:00:00

[讨论]回复楼上网友

1我自己相信我明天能捡到一百万元钱,这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他们都会认为我神经不正常。不知这是否是你的“科学”概念。

2只要我们定义清楚啥是“死”猫啥是“活”猫,那么箱子里的猫,是死猫还是活猫,就是一个独立于不同观察家的客观存在。系统性的研究,优异于一维性的认识方法之处,在于对客观存在认识的复杂性的把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9 20:22: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9 21:12:00
这贴太深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29 22:29:00

经济学和哲学是分不开的,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和方法必须以哲学的思想来锤炼.经济学并不是基于"存在就是真理"的科学,解释现象,深入本质,预测未来是经济学应尽的使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30 10:33:00

量子力学得出的“不确定性”结论本身是一个确定的命题。概率研究的是不确定的对象,但概率本身是一种规律或确定性的描述。研究对象本身的确定性与研究结论的确定性是不同层次的概念。“死猫活猫是不可能确定的”这个论断本身却是“确定性”的。科学就是要找到这个确定性的“论断”。所以,我理解,科学还是一种确定性的描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31 13:45:00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5-10-29 20:00:12的发言:

1我自己相信我明天能捡到一百万元钱,这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他们都会认为我神经不正常。不知这是否是你的“科学”概念。

2只要我们定义清楚啥是“死”猫啥是“活”猫,那么箱子里的猫,是死猫还是活猫,就是一个独立于不同观察家的客观存在。

特别声明:我已经说了,那是我的胡说八道。所谓的胡说八道,就是那些言语不缜密、很容易引起歧义的语言。

1、如果容许仔细追问一下,我(也包括任何人)都不会认为你神经不正常。比如你事先就窃听了百万富翁之间的百万英镑的打赌,然后去当那个流浪汉拣那只丢在地上的苹果……

2、不好意思,我认为fujo11兄并没有理解量子力学的描述。我认为fujo11兄的描述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 a-、确定性信仰:薛定谔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但是,在我们清晰定义死猫和活猫的前提下,这两种状况都不能同时并存。 b-、客观性信仰:虽然这种状况我们不能知道,但是它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客观存在。

我认为,这两种含义都是不正确的。

a+、死猫和活猫的清晰性,取决于你的“定义”,这个定义是语言上的,不是现象本身。所以,你的确定性是语言上的确定性,不是现象世界本身的确定性,从而不是“科学”的。 b+、客观性信仰。这更是一种信仰,我们在没有检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确定地知道,它一定是一种确定不移的客观的存在呢?为什么它不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呢?我们从哪里来的证据能表明这个死猫和活猫是一定存在的呢?我认为这样毫无根据地来信仰客观性,这和信仰上帝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不是某个精灵在开启某个开关,当我们从盒子左面看的时候,这个精灵就丢一只活猫进来,当我们从盒子右边看的时候,这个精灵就丢一只死猫进来?这个假设已经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来过了。麦克斯韦定义的“麦克斯韦妖”就是这样一个类似的精灵(它控制着热平衡的两扇门,使活动程度不同的气体分子分别跑到容器的两侧,从而导致热平衡不能达成)。所以,这种客观性是一种没有根据的“信仰”,它不符合科学的精神,所以,它不是科学的“果子”。 科学的量子力学的描述方式,反驳(或者更中立地说,回避)了这个问题所包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我们不能知道这个盒子里面的猫(光子)是死是活,它可以是活(波形态)的,也可以是死(粒子形态)的;它是死还是活,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观测方式。换句话说:我们和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面对的对象的特性(这个情况与我们在经济学中面临的困难有什么两样呢?)。

3、关于量子力学给出的不确定性的证明,这是一个已经超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场大争论。很多人还与爱因斯坦一样,对确定性具有坚定的信心。甚至对于什么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身,在语言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分歧。但是无论语言如何含混不清,物理学的科学进展,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由量子化主导的现象世界。

4、rouyan兄:语言上的确定性并不表示现象世界的确定性。科学只对现象描述的确定性做出判断,并不是对语言描述的确定性做出判断。这个工作交给了语言哲学。统计学的概率论中也有信仰上帝的一派(我胡说八道的哦),比如先验概率解释。用确定性地描述明天我的存在状态是:我明天肯定活着;用概率论的方式描述是:我明天活着的概率是99.9……%。你认为这两者都是一样的确定描述而没有丝毫差异吗?你说的确定性,一方面指向量子力学定律判断的确定性,一方面又指向科学规律的内容的确定性。你不能把“确定性”这个词语一边指向现象世界的描述,一边又同时指向语言的描述,这是偷梁换柱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或许能够换得你对确定性的信仰,但是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5、最后,是对我的胡说八道进行一个辩护。 我说的是“确信”,而不是道听途说的“相信”,没有证据,不能称为“确信”。任何人确信的东西,已经成为了这个人头脑中条件反射的内容之一。如果有人来反驳它,那么就一定会引起这个人的坚决的反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我们“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知识是个人的,从而科学也是个人的)”来看,如果不把这种坚定的信仰称为“科学”的话,那么还有什么东西配称为“科学”呢?在看到这里的时候,请每一个看这段话的人反思一下自己:我是否正在反驳你自己确信的一些“常识”——科学就是客观的真理,哪怕是局部真理?你是否因为我正在反驳你的“常识”而感到我是如此地可笑而无知?甚至都懒得来反驳我?那么好,你的这种状态正好证明了我的表述的正确性。我说的这些都是一些套套逻辑,它没有任何科学内容,它只是一种让你产生包容态度的催化剂。 呵呵,好了,我不会再对我的胡说八道进行辩护,因为这种对话是没有共识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1 15:32:0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31 18:58:00

--------------你说的确定性,一方面指向量子力学定律判断的确定性,一方面又指向科学规律的内容的确定性。你不能把“确定性”这个词语一边指向现象世界的描述,一边又同时指向语言的描述,这是偷梁换柱的方式。---------------

“量子力学定律”是不是人们归纳、推理、经实验检验并还未被证伪过的“理论”?如果是,就可以,也仅因为此才可以,被认为是“科学规律的内容”,即被认为是“科学”。在这时,两者是统一的。一个不确定的“规律”可以用“确定”的语句表达吗? 而当你说“可以”时,你已经把“无规律”当作确定性了。

至于“客观存在”之说,本身也是一种关于观察对象的“规律”(最一般规律)的表达,这种表述是否为“真”,仍然可以用“证伪”方法辨别。

确定性是观察对象的一种“稳态”。是关于观察对象“有关要素的因果关系”、运动趋势、存在状况等方面的一种“稳态”。语言上表达为规律、定理、公理等。如果你承认了观察对象在一定条件下会存在某种“稳态”,就应当承认观察对象存在着确定性。科学就是关于这种“稳态”的描述。稳态不是静止。人体摄氏37度是一种稳态,但不意味着人体各个细胞不运动。

向上投掷一枚硬币,落定后哪一面向上?

有两种途径; 一种,测出投掷的初速度、角度、重力加速度、空气密度、硬币的重量、形状、体面的弹性、表面摩擦系数等等,然后根据物理学揭示的“确定性”原理,计算出结果。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另一种,根据统计规律揭示出来的“确定性”原理,只告诉你某面向上的可能性。无论哪种方法,都依据的是“确定性”理论所揭示出的观察对象的一种“稳态”。不同方法只不过是考察到了“稳态”显示的不同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31 22:37:00

量子力学到目前为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研究纲领,就如相对论一样。我认为“科学”这个词语,广义地来说,是一种泛指概念;狭义地来说,是指物理学。

关于硬币的向上情况,我所看到的两种论述中,你是符合拉普拉斯的决定论的信仰者。拉普拉斯说:只要我们有充分的了解程度,知道了宇宙的初始条件,我们就能够根据科学理论揭示的函数计算出所有的真实情况。这是确定性的最坚定的表述。这个表述好像是在18世纪就做出了。爱因斯坦是这个传统的坚定支持者。但是,你所例举的根据统计学规律揭示的确定性概率,和拉普拉斯的揭示,在根本上是水火不容的。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即使你知道了一切你所能够知道的,你也不能确定这个硬币到底是朝上还是朝下。不过,我不想重复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争论了。我认为我把自己的看法表述清楚了,这就足够了。希望各位不要误会。

最后,我想,大家还是应当仔细去了解一下量子力学的思想,它给我们的观念造成的冲击,已经远远大于任何人的想像。如果大家想谈科学的话,不了解有近100年历史的量子力学是不行的。《量子史话》这本书写得非常好:http://book.sina.com.cn/nzt/liangzishihu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 16:34:00

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偏见与傲慢。

http://cul.sina.com.cn/s/2005-02-28/112783.html

http://tech.sina.com.cn/d/2005-03-03/0840540650.shtml

今天在新浪上看见了上面这则新闻,令我感到极度震惊。我如鲠在喉,不得不在此一吐为快。中国或许在古代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但是在当今后现代化的寰球,中国却是一个可怜的国度。这个国度没有宽容的胸怀,只有偏狭而短视的目光;没有自己的文化,却总是津津乐道于煌煌5000年文明;没有深邃而包容的思想,却只有对技术的狂热崇拜。当下的中国人,哪里有温良恭俭让的翩翩君子风范?哪里有百家争鸣的思想?5000年的文明历史,好比一块被屎尿熏臭了的遮羞布,却不但没有遮着羞处,反倒高扬在头顶,当做一面旗帜。人家欧洲早就从理性的狂热中清醒过来,我们反倒接过了这种狂热的接力棒,在朝向末路狂奔。

对科学的偏狭的误解,使得那些原本正当且公正的反伪科学反倒成了面子工程,何祚庥、方舟子,似乎成了科学的代名词,成了真理的化身。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缺乏一种宽容的精神,缺乏一种思想的沉淀,一路走来,似乎铿锵有力,却实际上只是理性狂妄和狂热的代言人,偏狭而执拗,硬朗而缺乏柔韧。但是,我要说:所有不能容他人于眼中的任何正确言论都是一种带有原罪的言论,不管它再正确,也必将遭到历史的嘲笑。这让我想起美国国立图书馆(名称不记得了,在阳光卫视看的一个短片中得到的短暂的记忆?)对待所有的言论的态度。美国这个国度,在最近的一次全球初版自由的排名中,位列第31位;它也有不少禁书被查禁。但是,这个图书馆把所有被禁的书籍,都会利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向所有的读者开放,让任何人去查阅。因为一种思想,虽然现在难以得到检验,但这不表示这种思想以后不能被检验;现在被证伪了,但是不表示以后也不能被证明。所以,具有一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思想,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理性有限,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那些异端邪说采取如此残酷的手段呢?欧洲大陆没有禁止纳粹党的思想,我们在美国也可以看见3k党思想的传播,为什么呢?科学,如今已经带上了傲慢和偏见的有色眼镜。当我们借助正义的名义的时候,或许我们正在行着罪恶;当我们借助了科学的名义的时候,或许我们正在反对着科学。

人们那,要小心啊。

对大自然的秘密的探究,必须要有一种敬畏的心。如果我们还怀揣着一种勃勃雄心,以为含混不清的一定是伪科学,以为不能直截了当地看见的东西就一定是海市蜃楼,以为抵触了现有的清规戒律的法则的就一定胡言乱语,那么,我想,我们离自己的末日一定不远了。如果思想的价值被淹没在所谓“科学”的狂潮中,那么我们还要人干什么?这世界全都变成机器好了,机器人是那么的精确,那么滴水不漏,那么严丝合缝,那么的合乎规律,只要你输入的东西符合科学,符合规律,符合大自然的可经验的、可证明的、可证伪的法则……我请问:人在哪里?!什么是人?!在方舟子的眼睛中,人就是一个按照一定的化学程序发展起来的自然物质,人在本质上跟石头没有两样。my god!我不愿意做一个石头人!拉普拉斯的决定论在20世纪已经被众多科学定理给暂时证伪了!比如:歌德尔定理、量子力学。这种完全的自洽的体系是不可能存在的!

请给不可验证的“思想”一个宽容喘息的机会,不要带着嘲笑和鄙夷的眼神盯着那些在那条先验道路上攀爬的人,他们如同煤矿井底的矿工,满脸都是尘土,心里充满了悲伤;但是,或许,他们会在黑暗中给人类挖出一个希望的明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4 08:44:00
这才是论坛所需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 04:36:00

新传体育 论坛

http://www.omnik.cn/

www.xinchuantiyu.com

www.xinzhuanyiyu.com

新传体育 或 nusport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 11:24:00
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难拿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31 21:37:00

我的看法很简单,要么有本事建立全新的框架,要么就服从现有的框架。混社会应该如此,做学问也应该如此。否则的话,倒是“很容易陷入牢骚满腹和愤世嫉俗的无奈情结之中”

汪先生说的是:“我认为理论的主要功能是澄清思想,而不是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的目的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我在前贴说:“请大家不要把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世界和用经济学原则来改造世界这两件事情搞混淆了。理论解释是让大家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但是理解了问题本身并没有让问题自动消失掉。”所以,理论的用处这一点是我以为很清楚的。

窃以为以上两段是所有学习经济理论和希望应用经济学知识来改变现状,包括自己或者家庭的XDJM们最应该清醒认识的两个要点。 这样才不会偏离方向。 希望论坛经常有这样的思想辩论和观点交流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