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6-12-9 23:51:38
leijy 发表于 2016-12-9 23:50
我们现在的理论尴尬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一塌糊涂,质量水准堪忧!!

——说得好!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为何大都短命

文景之治持续了近40年。事实上,文帝刚刚即位时,天下还相当残破,真正的盛世出现在景帝时期,并由汉武帝推向高峰。算上武帝前期,汉代治世持续近70年,其中盛世大约30年。

唐代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阶段并不接续。贞观之治从627年到649年,持续22年,这一阶段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成就并没有超越前代。玄宗前期的盛世之治,持续大约30年。

只有康雍乾盛世持续时间最久,然而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算起,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止,持续也不到100年。即使从康熙元年(1662年)算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也不过130多年。

有人统计过,数千年中国历史,盛世和治世累计加在一起,不过400年左右,剩下的都是充斥着灾荒、动乱和腐败的平世和衰世。

“盛世”这个词是中国独有的。汉文化圈以外的史书中,找不出这两个字。无怪乎中国历史多灾多难,细细掂量,“盛世”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无奈和不祥。

“盛”“衰”相对,没有衰世作为背景,就没有盛世的美丽和灿烂。

第一,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祸乱之世作为前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是文景之治。在这个盛世出现前20年,中国刚结束了秦末战乱。十余年的战乱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汉书》中多处提及改朝换代之际各地惊人的人口变化。《汉书·陈平传》记载,秦代曲逆城共有人家三万户,而刘邦在秦末战争中路过这个城市时,发现它的人口只剩下了五千户。《汉书》还说,在刘邦即位十二年之后,全国统计上来的人口数只有秦代的十分之二三。考虑到逃亡等因素,历史学家一般的推断是秦汉更替过程中的战乱使中国人口损失了约百分之三十至五十。

至于经济损失,更是惨重。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大概比任何一个王朝都要狼狈。《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就是说,老百姓没有一点存粮,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马匹,宰相出门都得坐牛车。

中国历史上最为人艳称的盛世当然是“贞观之治”加“开元盛世”。这个盛世的背景一样是空前惨烈的人口损失。在李世民登基的前三年,也就是武德七年(624年),隋末的大规模战乱方才平息。《隋唐演义》中章章都是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贞观六年(632年),魏征描绘战乱的后遗症时仍说:“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集校》卷2《直言谏争附》)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上书时仍然说:“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

而清代盛世的背景也是持续数十年的大屠杀和大破坏。明清易代之际,人口损失至少四千万,其中直接死于清军屠城的就高达七百万。据《扬州十日记》所载,仅扬州一地,焚尸“约计八十万余”。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四川的人口变化。《清史稿·王骘传》里记载的王骘在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自荡平后,休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赵文林谢淑君所著《中国人口史》认为真实的数字并没有这样极端,有大量逃亡隐匿人口没有被王骘统计出来。他估计说1626年,四川人口为三百五十六万。到了三十多年后的1661年,人口还剩下九十五万。也就是说,损失了四分之三。

极衰之世的大破坏,正是盛世出现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王朝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压力,而大战乱则为新王朝解脱了人口压力,提供了兴起的宽阔舞台。正是隋末战争导致的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田地大量抛荒,唐王朝才能实行均田制,给每个男丁发放一顷田地。战乱导致的自然“土改”,同样是汉初“招附流亡”、清初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在大动荡过去之后,新王朝只要能保证几十年内不发生大的政治动乱,那么并不需要它提出多么高明的发展策略,只需无为而治,顺势而行,自然就会收获一个丰盈的经济自动恢复期。所以说,每一次盛世,都是对前一阶段大灾难大破坏的一种反弹、一种弥补。

第二,盛世的出现,得益于衰世提供的经验教训。

前代统治者倒行逆施的严重后果,给看够了人间悲剧的后代统治集团以极大警醒。三大盛世的君主们,都非常善于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汉王朝建立之后,整个政治高层都在思考强秦何以暴亡。贞观之治的出现,更要感谢隋炀帝这个“反面教员”。与此相似,清初的几代帝王,也无不以晚明弊政作为自己施政之镜鉴。明代后期帝王以好货贪利闻名。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百姓剥削过甚。而清人入关之初,立即废除明末“三饷”(辽饷、剿饷和练饷)。鉴于明代教训,清代统治者所定的赋税水平为历代最低,从康熙到乾隆,皇帝们都恪守“永不加赋”原则,怕重蹈晚明覆辙,不敢越雷池一步。明代后期帝王的懒惰登峰造极,万历更是创下二十年不上朝的历史纪录。而清代皇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一个帝王群体,个个未明而起,勤奋不懈。有明一代朋党之祸最烈,造成严重的政治腐败。而从康熙到乾隆,三代帝王持续不懈地大力打击朋党,使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朋党之祸最轻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盛世,都是极衰之世付出高昂学费后考出的高分。

当然,付出了极衰之世的代价,并不见得肯定收获盛世。事实上,盛世出现的条件远比这个要苛刻。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灾难都能由进步来补偿,更多的时候,灾难换来的只是更大的灾难。

司马炎篡位不久,攻灭吴国,结束三国混战历史,晋武帝也成为继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之后,第四个一统全国的帝王。在统一之初,他积极进取,顺应民意,减免徭役,一时“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委亩,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隐隐然出现了“盛世”征兆。如果他再加一把劲,一个大规模的盛世就会水到渠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具备汉文帝和唐太宗那样出众的素质。晋武帝迅速陷入物质享受之中。在皇帝的表率下,西晋贵族文恬武嬉,大肆挥霍,兴起了一股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比富风”。因此不出人们意料,武帝死后不久,西晋便陷入了混乱之中。

因此,盛世出现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遇到英明的帝王。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都是由素质超强的君主缔造。盛世君主,一是要政治才能出众,二是要自制力超群。深宫之中,妇人之手,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并不容易。除去唐太宗算是半个开国之君外,汉文帝、汉景帝以及康雍乾三帝,实在是中国帝王中的异数。
事实上,一代帝王的精明强干还不够。盛世的出现,都是几代人的接力努力达到的结果。

中国盛世出现的规律是,一个英明强悍的开国帝王为新王朝立定规模,打下基础。开国帝王去世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磨合动荡调整期,再由另一个精明强干的子孙打开王朝发展的瓶颈期,将王朝推上盛世。汉代刘邦开国,确立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思路,但也留下了诸侯分裂的政治隐患。刘邦去世后,出现了吕后、惠帝时期的动荡。直到文帝、景帝,一方面将“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成功地打击了同姓王侯的分裂势力,消除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隐患,从而催生出武帝时代的极盛。唐代的盛世,经高祖、太宗开基立业,奠定基础,再有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的短期动荡调整,直到玄宗时才达到高峰。清代的盛世,也是由多尔衮和顺治打下基础。而康熙继位,解决了权臣和三藩这两个发展的瓶颈问题,由此大清才走上盛世之路。

出现一个英明的帝王,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而连续几代帝王都能雄才大略,那就更是如同彩票中奖一样难得,因此中国历史上盛世如此之少也就不难解释了。

盛世难以出现,更难以保持。

盛世的前奏是衰世,结局也是衰世。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汉武帝前期是汉代统治达到的最高峰。然而武帝在极盛之后,鞭扑天下过甚,很快导致了衰败。晚年更是天下大乱,起义遍及关东地区,大者数千人,小群数百人,起义烈火几乎葬送大汉王朝。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号称“全盛”,繁荣景象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752年,也就是唐天宝十一年,唐代人口达到顶峰,达5200万。但八年之后的760年,也就是乾元三年,一下子降到了1700万。天宝年间最繁华的地区,从宜阳到武牢500里,在籍人口居然只剩下1000户人家,“居无尽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王朝衰败之迅速可以想见。

乾隆盛世的政治清明与全面腐败更是只隔了瞬间。乾隆死前3年就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清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从盛到衰,如此迅速,其原因当然是这些盛世的出现依赖的是人治。中国历史上的几大盛世,只在史书上留下了统治者手腕的精明,人格的强大,却没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

中国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所说,“从来有治人无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其人存则其政举,朕有治人即有治法”。几千年间,中国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统治绩效如何,更多地依赖于统治者个人的精神振作与否。没有内外条件的严厉制约,个人的英明与自制无法抵制环境的纵容与腐蚀。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不变的规律。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理智与膨胀合为一体。他们既是辉煌成绩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西方历史上没有盛世这个词,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历史上没有过辉煌的时代,在西方历史上,它们往往被称为“黄金时代”,比如大英帝国的“伊丽莎白时期”。与中国的盛世比起来,西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则没有这么短命。

伊丽莎白时代与乾隆时代有许多巧合。伊丽莎白女王与乾隆同是25岁即位,与乾隆一样,她也是一位理智又灵活的政治家。她即位之初,英格兰内部因宗教分裂而处于混乱状态,对外则面临与法国的战争和与苏格兰及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她以高明的妥协策略使英国摆脱了宗教战争的阴影,又以灵活的外交与周围大国周旋,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为英国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流小国,而当她逝世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她的统治期因此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

与中国的盛世不同的是,“黄金时代”之后,英国并没有衰败。“黄金时代”成了一个国家长久上升的起点,在那之后,英国国势继续蒸蒸日上,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领先于世界。

原因是英国的崛起之路,每一步都伴随着制度创新。一部英国政治史就是一部制度演进史,虽然英国社会始终存在种种无法根本克服的矛盾,但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政治进步方式使得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英国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重提“盛世”二字,许多时候已经不合时宜。

第一,中国历史上,“盛世”两个字叫得最响的时代,往往问题重重。

一个蒸蒸日上、富于自信的政权并不需要通过自我宣传来为自己壮胆。相反,在一些有问题的时代,人们却常常会高唱盛世的调子。

因为“盛世”是传统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有力证明。历经暴力夺权后,一个政权就需要以“养民”“牧民”的成绩来支持自己的合法性。而盛世的出现,当然是统治成绩的最佳证明。

在一个王朝埋头开拓进取的过程之中,统治者们并不会经常提起“盛世”二字,而是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汉代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中,从来没有帝王和大臣自夸为盛世。相反,那些底气不足的统治者却常把“盛世”挂在嘴边。宋高宗因动乱而幸得大宝,偷安一隅,大敌在侧,却无心进取。这种治绩,无论如何与盛世不沾边。然而宋高宗却常常自诩为“中兴”和“盛世”。在皇帝的鼓励下,大臣们称颂盛世之声铺天盖地,应接不暇。他们说皇帝“于皇睿明,运符中兴,绵于肃清,乾夷坤宁”。“大功巍巍,超冠古昔”,“皇帝躬行,过于尧禹”。他们夸秦桧“心潜于圣,有孟轲命世之才;道致其君,负伊尹觉民之任”,“大节孤忠,奇谋远识”,“圣贤一出五百岁,开辟以来能几人”。这些当初精心撰写的谀词,今天听起来只是讽刺。

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盛世”声音叫得最响的时代是清代。众所周知,清代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心一直缺乏安全感。因此有清一代的诏书中,连篇累牍的内容是宣传大清政权的“深仁厚泽”。

但是,在整个清代盛世之中,盛世叫得最响的又是两个特殊阶段,一个是身背篡位恶名的雍正统治时期,另一个是乾隆晚期,也就是盛世已经渐行渐远之际。康熙时期,对盛世二字并不那么感冒。康熙平定三藩后,群臣请上尊号,康熙明智地拒绝了,他说:“贼虽已平,疮痍未复,君臣宜加修省,恤兵养民,布宜德化,务以廉洁为本,共致太平。若遂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赏,实可耻也!”正是这种难得的清醒,才有了以后一系列正确政策的出台。

第二,“盛世”是循环论的产物,而今天的中国历史已经摆脱循环。

“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与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多元交错发展不同,中国历史是一个封闭的自我线性循环体,其线性发展的规律是一治一乱,一盛一衰。《易经》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无陂不平,无往不复”。就是说,凡事发展到顶点后,无不向反方面运动。这确实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运转规律。《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左传》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老百姓则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无一不证明着中国人治循环规律的牢不可破。在传统政治中,一个社会如果达到了“盛世”阶段,那么就意味着眼前无路,只有持盈保泰一法,尽量推迟那不可避免的衰败来临了。

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从自身的一治一乱循环转向与世界大潮合流。跳出中国文明的视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并不是只有盛极而衰,百十年就要重新洗一次牌这一条路可走。

全球化使中国人有机会吸收和借鉴其他人类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虽然中国自我运转的规律仍然在深层次地起作用,但是无论是谁,都已经不希望中国再次回到盛极而衰的旧有轨道。正如梁启超说:

古之天下所以一治一乱如循环者,何也?恃英雄也。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即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之说也。故必到人民不倚赖英雄之境界,然后为真文明,然后以之立国而国可立,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可平。

摘自《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23:52:26
leijy 发表于 2016-12-9 23:46
恩格斯强调:
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中国现代经济学 ...
徽商哪里去了?

腰缠十万贯 骑鹤上扬州
现代学者曹聚仁在《万里行记》中说:“扬州成为世界城市,有1500年光辉的历史,比之巴黎、伦敦更早。它是我们艺术文化集大成的所在,比之希腊、罗马而无愧色。” “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扬州”,说的是人间仙境。“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说的是人生至乐。支撑扬州繁华的基础是什么?是盐务和漕运,而这两项业务基本都由徽商垄断。直到现在,扬州的说书人还有“这扬州城原是徽州殖民地”的说辞,扬州人以自己祖籍徽州而引以为荣。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乾隆末,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大宗出口商品当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大商人江春、鲍蔌芳、胡天注、汪定贵、胡雪岩、程量越等名震南北,雄居一方;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也曾“舟楫停阜,望之隐约城郭”。整个东南沿海凡是交易频繁的地方都有徽商出没,时人有“无徽不成镇”之说;《红楼梦》前几十回中描写荣宁二府的豪奢只是盐商们平日生活的折射,就连乾隆也六下江南大有乐不思蜀之慨。众徽商为博得龙颜大悦,占尽风光,出尽风头。
      
财富的急剧增长带动了整个徽商所在地的繁荣。文学艺术方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书院、扬州画舫(豪华游船)、扬州瘦马(病态美女)由此大兴;扬州园林,所谓“二十四桥”,所谓“平山堂”,以瘦淡见长,不让苏杭;徽州建筑,徽菜庖厨,博采众长,大富大贵,巧夺天工;南北地方戏昆腔、弋腔、秦腔都以在盐商的庭院中献艺为朝宗,京剧艺术就是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而正式诞生的;徽商们的生活方式竞相开放,引领潮流,以致发契于徽商的早茶晚浴(早晨皮包水,傍晚水包皮)在东南一带成为一种时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23:52:53
leijy 发表于 2016-12-9 23:50
我们现在的理论尴尬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一塌糊涂,质量水准堪忧!!

——说得好! ...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当徽商消失的时候,18、19世纪的地球上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虽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被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但实质上还有更复杂的制度原因。意大利人早于英国170年前就发明了蒸汽机,而工厂制度早在14世纪就在意大利出现。当时的威尼斯兵工厂有2000多工人,用流水线装配一艘大船只需1小时。但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意大利?因为意大利还没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威尼斯兵工厂只是一家典型的由ZF直接经营的“国营企业”,这种企业也压根产生不出企业家。再仔细看英国。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后来将蒸汽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是詹姆斯·瓦特的儿子小瓦特。小瓦特与其父不同的是,他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个企业家。他与商人马修·波尔顿合作,经营索霍铸造厂,把蒸汽机批量生产,推向市场。英国工业革命实则是由发明家和企业家共同发动的。那么企业家、发明家、工业革命这些宁馨儿为什么偏偏降临在英国?诺斯的研究发现,当时英国是世界上首先建立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也是率先限制王权,君主立宪及实行普选制、责任内阁制和人身保护法、定居法等法律制度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又是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欧美国家纷纷走上现代化之路。整个19世纪,中西方国家由于制度上的差距,其现代化进程也大大拉开了距离。
      
那么,新中国以来的半个世纪,徽商的后代们都干什么去了?他们作为人民公社的社员被牢牢捆绑在土地上,仅“外来人口”和“农村户口”两道门槛就令他们难以跨越;割尾巴,打击投机倒把,农民们长时间被隔离在市场之外;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政策也只是为了就地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个私经济始终受到有形无形的抑制。民营力量的兴起仍然缺乏土壤和气候。
      
按理说,安徽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但安徽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问题在哪里?可将安徽等省的问题归结为“中部板结”。“板结”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专制主义文化根基深厚,公社制的传统色彩过重,计划经济的遗留太多。许多皖南人自豪于自己厚重的文化优势,我却只看重两点:其一,徽州人穷则思变、追求剩余的冲动,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胆魄;其二,戴震朴学反儒、启蒙的创新精神,平民立场、人文关怀以及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这两年,大家都在谈论区域经济模式的创新问题,皖南人能否以上述两点为核心公式走出一条新路子来?当然,问题不那么简单,在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的“两个转变”之后,尚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主的“第三个转变”,这是一个深化改革的问题。
      
对安徽经济振兴有六个字的建议,曰:民营化,曰:市场化。只有市场化而无民营化,就有可能滑入坏的市场化,徽商的兴起就是例子;只有民营化而无市场化,民营化就无法展开,徽商衰亡就是见证。沉湎于“祖上也曾阔过”的自慰中没有出息,有道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23:54: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0:03:02
leijy 发表于 2016-12-9 23:54
呜呼!
《管子》、《资本论》不是经济学,世界上还有什么著作敢称经济学?
管子、马克思不 ...
因为雷工程师没有系统通读中国史,从中整理中国经济史,也就不能准确说明中国经济思想,以至于,您跪倒在“西方圣人”的体系下,宁可相信中华无科学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3:53:57
今年诺贝尔奖,契约理论。其实这个理论以前就有,但是这个人最近做的是半契约理论(不知道怎么翻译好)。就是说,因为工作合同的不完善,在干完自己工作的时候老板会指派其他额外工作并不给钱(因为本职工作已经做完,虽然还在上班,但是属于额外工作),所以造成磨洋工的现象。这个理论我感觉特别合适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8:35:48
leijy 发表于 2016-12-9 23:15
林毅夫不是经济学家。其他就更不足挂齿啰!
井底之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0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03: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05: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07: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09:25
雷老师的观点,客观分析一下,似乎有点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12: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13: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14: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45:27
这两天感冒了,不舒服~~嘻嘻~~我看这里面理论太多~~还是要先梳理一下~~拿出可行的办法来~~老雷太疯魔~~嘻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09:59: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01:17
leijy 发表于 2016-12-9 23:27
《资本论》“是异常出色的研究著作,人们从中将会第一次懂得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资本,以及其 ...
谢谢雷老师!有机会要找到刘炳瑛教授的《资本论》(选读本)读一读了,雷老师有电子版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03:46
小小磊子 发表于 2016-12-10 09:45
这两天感冒了,不舒服~~嘻嘻~~我看这里面理论太多~~还是要先梳理一下~~拿出可行的办法来~~老雷太 ...
这个帖子使一些网友都变了模样,修正了行为特征,愤青不那么愤青了,捣蛋改变了方式。。。。如雷工程师的行动,很强烈的,具有多重目的。。。。有些试图掀翻此楼观点,也苦于无计可施。。。。哈哈,不说了。



——此楼要旨:

以中国历史本位掌握历史、逻辑统一关系,产生现实版的“三驾马车”,而又探索“中国政治经济学”,

它不是调和版的,是原创版的,不是随意综合的,是创新发展的,不是纯逻辑理论的,是指导现实和实践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导论”来掌握,把历史作为核心的规定和内容来书写。

创造性地深化了我们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与运用!!

我们认为,这是深层次的保卫资本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06:44
龚民 发表于 2016-12-10 09:59
`    没有这个总体盘算。说小了这是国家教育、文化、宣传部、党校、社科院、高校马列主义学院高薪院士专 ...
前面回您的审核的帖子,都放出来了。对新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纲目,至少能够提出一些审查意见,或阅读心得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11:23
linxiaozhijia 发表于 2016-12-10 10:01
谢谢雷老师!有机会要找到刘炳瑛教授的《资本论》(选读本)读一读了,雷老师有电子版的吗?
马克思资本论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OXl3yTNni3DlHfEqwR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17:34
龙族D王小狼 发表于 2016-12-10 03:53
今年诺贝尔奖,契约理论。其实这个理论以前就有,但是这个人最近做的是半契约理论(不知道怎么翻译好)。就 ...
中国合约,还是从“承包制”(古代已有,很流行)开始。

中国的协作或合作,是另类的“合约”。

许光伟:博士论文(马克思企业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22:37
sunny2010830 发表于 2016-12-9 22:45
《资本论》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齐名的大作。资本的游戏,就是政治和经济的游戏,经济发展离不开政治框 ...
请您探究:中国政治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26:43
xuguw 发表于 2016-12-10 10:11
马克思资本论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mhqY4bJPhjZdKsVQjRyCLdNyAvrhNSiqkVKZ ...
谢谢许老师,这个链接只是大概介绍啊 ,内容不够充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30:32
sunny2010830 发表于 2016-12-9 22:50
《资本论》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齐名的大作。资本的游戏,就是政治和经济的游戏,经济发展离不开政治框 ...
从资本和产业再生产循环的角度可以分析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国富论》对理解当下贸易问题有助益。《资本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指导作用。

您所谓的政治和经济的游戏,能否放到中国历史视野下考察。金观涛的作品,您怎样看呢

钱穆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31:01
sunny2010830 发表于 2016-12-9 22:50
《资本论》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齐名的大作。资本的游戏,就是政治和经济的游戏,经济发展离不开政治框 ...
开放中的变迁

作者探讨1840至1956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变迁的最新著作,观点新颖并富挑战性。作者不同意海内外的流行见解,即把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视为传统社会的断裂,而认为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过是传统的某种变构。作者企图超越国共两党和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用大量史料证明,传统深层结构如何左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其实是超稳定结构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扑朔迷离,本书则简明清晰地勾画出社会变迁的主线,以新的视角来考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36:24
巴黎艺术家 发表于 2016-12-9 23:00
一、我和你不熟,不劳你送什么给我。二、我不喜欢你讲话的语气,你还不是孟子,就这样自以为是了?三、即 ...
呵呵,接受你的批评!不过,对于资本论这样的书,只是浩如烟海的经济学著作中的一种,真的算不上最顶尖的!个人感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47:25
linxiaozhijia 发表于 2016-12-10 10:26
谢谢许老师,这个链接只是大概介绍啊 ,内容不够充足!!
刘教授的修订版:资本论选读和简论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01

《资本论》博大精深,对其选读和简论,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对《资本论》做选读和简论,在这里说明几点:
  1.保持《资本论》体系及其篇、章、节框架,从中选读科学原理的论述。
  2.面对当代普遍存在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突出选读《资本论》对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的论述。
  3.适应《资本论》教学和自学的需要,从《资本论》一至三卷的250多万字中,选读50万字,并做解读简论。
  4.《资本论》的解读简论,深入浅出,对当代怎样学习研究《资本论》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特别对《资本论》的科学原理及其实践意义,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简明阐述。
  5.本书选读和简论的《资本论》,采用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的译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简介
《资本论》博大精深,对其选读和简论,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对《资本论》做选读和简论,在这里说明几点: 1.保持《资本论》体系及其篇、章、节框架,从中选读科学原理的论述。 2.面对当代普遍存在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突出选读《资本论》对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的论述。 3.适应《资本论》教学和自学的需要,从《资本论》一至三卷的250多万字中,选读50万字,并做解读简论。 4.《资本论》的解读简论,深入浅出,对当代怎样学习研究《资本论》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特别对《资本论》的科学原理及其实践意义,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简明阐述。 5.本书选读和简论的《资本论》,采用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的译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目录
《资本论》简论 《资本论》概观 领会马克思对阅读《资本论》的提示 《资本论》第一卷选读的理论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第二卷选读的理论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选读的理论内容及其实践意义《资本论》选读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跋 法文版序言和跋 第三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1章 商品 第2章 交换过程 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4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5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6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7章 剩余价值率 第8章 工作日 第9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10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11章 协作 第12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13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14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15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16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17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18章 计时工资 第19章 计件工资 第20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第21章 简单再生产 第22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下)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续)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计量单位和货币名称表作者简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0 10:48:47
孟子的学生 发表于 2016-12-10 10:36
呵呵,接受你的批评!不过,对于资本论这样的书,只是浩如烟海的经济学著作中的一种,真的算不上最顶尖的 ...
资本论自然不是唯一的顶尖,希望孟子的学生推读更多社会科学“顶尖”,为中国经济学贡献力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