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563 0
2016-12-09

3748.关于柯依伯带的思考

2016.12.9

60年前,一位名叫吉纳德·柯伊伯的科学家首先提出在海王星轨道外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其中的星体被称为KBO(Kuiper Belt Objects)。1992年,人类发现了第一个KBO;今天,我们知道KBO地带有大约10万颗直径超过100公里的星体。以后,天文学界就以纳德·柯伊伯名字命名此小行星带。这个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学家认为柯伊伯带天体是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团块。在45-46亿年前,有许多这样的团块在更接近太阳的地方绕着太阳转动,它们互相碰撞,有的就结合在一起,形成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以及气体巨行星的固体核。在远离太阳的地方,那里的团块处在深度的冰冻之中,就一直原样保存了下来。柯伊伯带天体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些遗留物,它们在太阳系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在那里了。

45-46亿年是目前天文学家公认的地球的年龄和太阳系的年龄,而银河系的年龄是136-144亿年,是根据大爆炸理论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周期计算出来的,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也受制于取样的局限。我认为太阳系是伴随银河系同期形成的,也许稍晚一些,但不会太多,因为太阳系距离银核大约2.5万光年的位置(据说银河系直径是十万光年,太阳系大约位于半径2.5万光年的位置),银核的形成演变需要一个过程,宇宙射线中氢射线、氦射线的速度不及光速的375分之一(按所谓太阳风速的最高值每秒800千米计算),抵达太阳系的位置需要937.5万年,演变成太阳系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不会相差近百亿年。45-46亿年应该是地球的年龄还比较贴近,因为地球前面还有一系列行星。不过,如果太阳系巨行星与太阳同期形成,地球的年龄也要重新计算,可能比45-46亿年多得多。

不同的星际形成理论和取样范围会有不同计算结果,人类的认识程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足为奇。

太阳风是太阳系宇宙射线的主要来源,主要成分是正物质高能氢、氦粒子,网上搜索风速是每秒200-800千米,密度随距离改变,速度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与太阳同轨,可能有数十万计的太阳系,前后亦是如此,宇宙射线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星际磁场交汇处,星际磁场边缘。伴随碰撞的是核聚变、核裂变,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形成。没有核聚变、核裂变,则是氢、氦同位素的冻结,太空雪和太空雪球的形成,数十亿、上百亿年的累积,形成柯伊伯带天体是完全可能的!

正负电荷的聚变形成光子,光子聚变形成原子,正反化学元素的比例应该是相同的。与主星不同的化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被相反物质星球所吸引,仍有一部分转化为太空雪、太空雪球,成为彗星和陨石的主要来源,柯伊伯带天体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