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俞忠华投稿,俞忠华,上海云门投资管理董事长计划是如何摧毁经济的
一百五十多年前,在屡次饱受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痛苦之后,鉴于当时“高度发达”的生产能力,一些思想家开始构想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当时自然形成的市场经济相对应,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被称为计划经济模式,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苏维埃革命的发生,前卫的革命者终于有机会把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在年轻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付之实践。
经过70来年的实践,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2003年,单伟建先生在财新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侧面反映了苏联这次社会实践的成果:
“斯大林时期的前苏联曾经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其效率低下也是众所周知的。前苏联解体后,经济几乎完全崩溃。现在,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只相当于中国的1/3。这种增长是真实的幺?我的一个朋友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之后经常访问莫斯科。他注意到酒店房间里的电视屏幕前常常有很大的标志牌,上面写着:‘看电视时请保持适当距离,以防电视机爆炸。’
前苏联人只能买这种电视机,因为他们别无选择。成千上万的前苏联工厂不断生产越来越多的劣质产品,同时,他们还出口这些到东欧各国和中国。前苏联的经济是真实的,并且不断增长。
但在前苏联解体之后,外国商品进入其本土市场,国产品的市场需求就急剧下降。俄国人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索尼电视,难道会选择会爆炸的国产货吗?这些生产性资产多数一夜之间变得一钱不值。回头看来,前苏联经济在封闭的时候是真实的;一旦外来竞争者进入,它就成了虚幻。”
在开放了它的经济之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基本上是全线崩溃,因此,在原苏联经济体制下,受累的不仅仅是它的电视机工业,基本上是它的所有生产部门,也就是说,这种伤害是普遍的,那么其背后又是什么样的作用机制在起作用呢?
让我们来举例说明,如果一个银行要发放一笔贷款,有5个潜在客户。对应于两种经济模式,有两种配置方式:
在市场体制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银行会认真比较5个客户,认真检查5个项目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等内容,银行会根据它自己的专业判断来确定最好的项目,此外,它还会检查每个申请人是否在内部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检查其历史上是否有相关的不良纪录,从而避免被欺诈、被挪用、、、如果银行的职员不想失业、银行的股东不想破产,他们会非常认真地研究工作的方法,并把最好的规范落实到工作中去,并且持续关心,以保准银行资产的安全和收益。因此,这个过程本身在选择最佳项目的同时,也帮助社会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并为社会建立了商业诚信的文化、良好公司治理的规范,也筑起了金融安全在银行层面的防波堤坝。
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贷款给谁已经被决定,从银行层面来讲,没有人会因为贷款失败而失业,更不用说因为贷款失败而破产,因此,项目层面的审核就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即使这个经济体在开始的时候拥有良好的商业规范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良好的规范和文化都会冰消瓦解,因为,在这样的体制下,那样的规范和文化都是不必要的修饰,都会被逐步抛弃。
金融如此,实业也一样。因此,在实施计划经济几十年之后,当加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时候,苏东经济的崩溃是必然。
以前,我们曾经天真的以为,计划经济可以模拟市场经济的所有结果,尽管现在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已经比150年前丰富了很多,但我们拥有超级计算机,我们可以把计划做得更好。但是,尽管“计划”可以模拟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它同时摧毁了市场导致那个结果的机制,“计划”摧毁了经济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彼此逐利、相互监督的“张力”,也因此而摧毁商业的规范和文化,从而最后摧毁了经济。
前一段时间听说中国社科院要改组经济研究所,分流原来研究市场经济的研究员,加强对计划经济的研究。此时此刻,我觉得,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中枢,来自于那些不懂经济的中枢中高层经济参谋,在理论层面,他们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经济学家”,在操作层面,他们没有正经经营过企业,有的最多就是在受行政、垄断保护的国有企业“锻炼”的经历,他们只是国有企业的车间主任,还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家。面对全球的竞争,由这样的人来制定目标、战略和策略,确实有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