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赫赫铭儿0
嗯,你这个思路我也考虑到了。似乎这样就成立了,其实不然。
回复作者对我的提问
我所举例的汽车,事实上与其零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重要的是,这些物品的产生,是在一个分工的环境下产生的。
按照作者的这个逻辑,我们现在坐的马桶的“个体生产率”都可以逆推至原始社会的某些劳动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劳动”,就应该是计算某产品在遥远的过去的个体生产率了。因为现存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是靠过去人类不断摸索出来的。
之所以会产生分工,产生集中劳动,正是因为一个人完成不了。小到一颗螺丝,不依赖专门生产设备,而靠个人制造出来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们讨论的个体劳动成产率,前提正是,这些劳动过程都只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涉及剩余价值的问题。
那么,为了使得“个体劳动生产率”成立,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每个工人必须得熟悉制造某物的知识、技术和工艺流程,以致单独完成生产过程。(小到一颗螺丝,其制造参数只要发生些许变化,就有天壤之别) 而,这个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
其实,作者一直认为,把某产品分解开来,就能使得工人能够去完成。不知道作者是否是工科出身,本人是工科出身的,我可以明确的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生产不是玩泥巴,随便怎么捏都行。必须有诸多限制,而且很多环节是不可拆分的。
比如一个合金螺丝,作者准备怎么拆分?让懂得合金知识的人来做合成方面的事,再让懂得铸造方面的人来做成型方面的事? 非也!!!如果这两人不同时工作,不同时控制工艺过程,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只是一个螺丝,就说明作者的“拆分”法是不科学的,更别说作者提到的飞机火箭什么的了。
所以,就技术而言。在工艺上,工人不可能单独制造出与工厂制造出的一样的产品;在理论上,工人不可能掌握符合其产品生产的制造理论。(为什么,因为他都不知道工厂里的生产过程,是依据什么理论进行的。原因很简单,按照作者的假设,他还没进工厂工作嘛!)
2、工人必须得有生产设备、原材料等等生产资料。作者对此的解释是,有鞋匠木匠等个体劳作者,所以工人就有生产资料。
问题是,这些生产资料产出的产品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是不同质的,是不可比的。
再退一步,就假设工人有了这些生产资料吧。那么请问,他们还是工人吗?应该叫资本家了!那么接下来,还是讨论资本家攫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吗?应该是资本家攫取他自己的剩余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