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7-20 17:58:10
sungmoo 发表于 2009-7-20 17:49
liyg2000 发表于 2009-7-20 17:09 事实上张五常教授想出这种方法就是受到朱镕基的启发。朱镕基时期人民币就是挂在1美元兑8.27人民币这价格上面的。张五常教授就话过,只是改锚,而下锚的方法不变
还是不一样吧?

在朱时期的做法下,央行自己可以直接按这一汇率进行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从而可以吐纳美元)。
问题就是央行是否有足够的美元跟国际钞家进行对冲呢?97年那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多吧?
手上的美元再多,也总有冲完的一天吧?
就是说为什么中国能守住汇率而东南亚其他国家就不行了?
李俊慧那篇文章已经说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0 19:15:11
中国到现在也在实行外汇管制(至少资本账户开放度很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0 19:18:35
liyg2000 发表于 2009-7-20 17:58 问题就是央行是否有足够的美元跟国际钞家进行对冲呢?
另外还有一点:实行(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未必意味着人民币就以美元为本位,也未必意味着货币存量调节要服从目标汇率。中国还有外汇管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6 22:59:33
张三兄还在,随便请教一个问题,关于张五常货币制度建议的。

张五常关于货币钩住一蓝子可以在市场成交价格指数的建议,不用储备蓝子物品,这与期货市场交割量往往不到1%至2%道理一样的,政府只管这篮子商品价格指数稳定,当这价格指数上升,在公开市场收货币,否则,放货币。这种制度下,汇管可以放开,汇率可以浮动,汇率浮动是别国货币购买力波动引起的,与我国购买力无关,因为这制度下,稳定了币值。

这种钩住一蓝子可以成交商品价格指数,与钩住CPI是不同的。CPI的滞后期比前者来得大,因为一蓝子可以参照国内外期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一般是1个月到1年品种都有的,时滞最多1个月,而本月CPI得在下个月中下旬出得来。另外,最重要的是,CPI是不可以市场成交的,这一蓝子商品是可以在市场实实在在成交的,人们若不信,可以在市场试买,看看货币是否真有其保证的购买力,因为其可交易性,这蓝子商品价格指数具有可信性,能时时刻刻能反应币货购买力,可以降低关于货币真实购买力是否稳定的信息费用。

另外,调整货币量,保证蓝子商品价格指数,不会改变各商品相对价格,非价格控制举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6 23:18:05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假如政府承诺一元货币的购买力相当于半斤麦子加0.01桶原油。这个期货市场确实“秒秒有价”。现在的问题是:

第一:期货市场的交割期限有多个,货币当局盯哪个?被盯住月份期货价格是否可以代表当期货币的购买力?

第二:这一秒假如原油和麦子都跌了,政府赶紧发出票子。如果这种“发出票子”不是直接购买期货合约,我们无从保证下一秒类似期货一定涨吧?从而也就谈不上“秒秒保证购买力”。

第三:如果政府发出的票子直接购买合约。政府手里一大堆期权,保不齐有一部分是要到期交割的。这不是什么好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6 23:34:05
时滞总是有的,钩住期货的话,时滞最多一个月。关键是可成交,可以提高货币购买力的可信性,降低信息费用。实际操作中,不用秒秒保持币值稳定,1星期或者1旬,操作一次往往就可以了。

第二点,原油和麦子都跌,你发货币嘛,货币多了,它总会涨的,涨到你规定的可成交价格指数,要是没涨到,说明你发的货币不够多,再发,发到达到你规定的可成交价格指数为止。

第三点,政府只用发货币,不买具体的期货合约。

只要选择的期货组合有代表性,货币与期货价格的关系,即保持币值稳定,是可以通过调整货币量达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6 23:40:39
商品价格用货币表示,其实货币价格也同时用商品来表示了,你说商品价格跌,也就是说货币价格涨,货币价格涨的话,你多放货币让它跌到你指定的价格不就行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6 23:47:16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16 23:40
商品价格用货币表示,其实货币价格也同时用商品来表示了,你说商品价格跌,也就是说货币价格涨,货币价格涨的话,你多放货币让它跌到你指定的价格不就行了吗?
这是存在时滞的,不见得你这一秒放出去多少货币,下一秒你期货中的篮子商品马上按照你理想的方向变化。货币和价格,包括“一篮子商品”价格,没有这么对应良好即时的数量关系。货币不是中性的。

用哈耶克话说,货币是蜜。

更为重要的是,货币如果不是直接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干预,那么它冲销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6 23:50:25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16 23:34
时滞总是有的,钩住期货的话,时滞最多一个月。关键是可成交,可以提高货币购买力的可信性,降低信息费用。实际操作中,不用秒秒保持币值稳定,1星期或者1旬,操作一次往往就可以了。

第二点,原油和麦子都跌,你发货币嘛,货币多了,它总会涨的,涨到你规定的可成交价格指数,要是没涨到,说明你发的货币不够多,再发,发到达到你规定的可成交价格指数为止。

第三点,政府只用发货币,不买具体的期货合约。

只要选择的期货组合有代表性,货币与期货价格的关系,即保持币值稳定,是可以通过调整货币量达到的。
如果不是直接进入期货市场干预,货币通过影响现货价格进而影响期货价格,时滞只能比CPI更长,而取样更不完整。优势何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00:07:23
我调整货币量,不需求冲销什么呀,我的唯一目的是保持我指定的那个蓝子商品价格指数稳定。至于货币的性质是蜜也好,是水也好,这是货币本身的性质,与我们这里说的无关吧。

时滞问题上,本月的CPI是多少,你至少40天以后才知道。蓝子商品指数,最多1个月就知道了,以后每天的时滞每过一天缩短一天,到月末前一天,我只有一天时滞了,比你CPI时滞短。

至于价格反应时滞,没有根据说,期货价格对货币的反应时滞,一定比现货价格反应时滞长的吧?没有理由认为,货币量的改变先影响现货,再影响期货的吧?这个影响是什么样的,是根据什么来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吧?

取样的问题,也是想象吧,股票市场各种成份指数不是和综合指数很吻合的吗?当然,怎么样取是有学问的,但没有理由说,取期货市场样品比取的CPI中的样品没有代表性的吧?而且,我这蓝子商品价格指数是可以成交的,你的CPI代表的指数,不可以在市场成交的。在币值可信性稳定性方面,可成交的指数当然比不可成交得来得准确,更容易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00:13:58
以下是李俊慧的解释,张三兄可以参考:

现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所谓Fiat money货币制度,其实也不是真的完全无锚,而是以通胀率为锚,因为中央银行是看着通胀率的高低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便把通胀率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这跟张五常教授所主张的、中央银行看着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即张五常教授有时称之为“小通胀率”的东西)的高低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便使这个价格指数保持稳定或在一个可以接受的上下限范围之内波动的情况,显然在逻辑上是类似的。而现行的通胀率其实也是根据一个一篮子物品来进行计算的,为什么不直接利用这个现成的篮子,而要另外构建一个篮子呢?



其实张五常教授已经在多篇文章里一笔带过地简略谈到现行通胀率的问题。问题主要有二。第一,通胀率所选取的一篮子物品太多太复杂,以致其物价指数难以在市场上成交(即人们无法真的在市场上购买到这样一个篮子的物品,原因主要是这些物品在市场上直接成交的交易费用太高),这样的锚就显得不够清晰,其指数不能即时计算出来(例如每月的CPI指数在下一个月的中下旬才能计算出来并予公布),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有相当长的时滞。而张五常教授所建议的一篮子物品,是一个种类少得多(三十至一百种)、选用的物品也以能够在市场上有清晰、即时的成交价格可以查看到的为标准(所以他主张的是期货市场、批发市场上的物品,详情请看《一篮子物品的选择》和《一篮子物品的组合与操作》二文)。



这样,由于篮子中每一种物品的价格(期货市场价格与批发市场的价格)本身就是秒秒皆知的,篮子中物品的数量与比例又是固定的,那么这一篮子物品指数的高低当然也是秒秒皆知的了。因此,在这个货币制度下,货币政策几乎是没有认知时滞的。



而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则是通过直接地投放与回笼货币(钞票,那个所谓的M0)来实施的。根据张五常教授多年的观察,发现中国的经济活动对M0这个货币供应量的反应要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灵敏快速得多(这个现象他也曾向弗里德曼提出并讨论过),因此用直接控制M0的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其时滞也比较短。即使有,肯定也比现在这种钩住通胀率的要短。正如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摩擦的物理世界里一样,我们不可能达到一个完全没有交易费用(如完全没有时滞)的货币制度,我们追求的只能是比现行更好的东西。



第二,通胀率所选择的一篮子物品的质量经常变动,不能正确地反映真正的物价变动情况。物价水平上升,可能是因为货币贬值,但也可能是因为质量普遍提升,实际上已经变成另一篮子的物品,但计算通胀率时全都糊里糊涂地算作是物价上升了。因此,张教授建议的一篮子物品在选择时不但要选取成交价格清晰可见的,而且要选取质量稳定不变的(于是期货市场的商品再次受到青睐,因为这个市场上的商品质量之清晰稳定,甚至是可以用标准化合约来进行成交的)。



其实上述的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都是计算现行通胀率的那一篮子物品的成分太复杂,质量有变动只是加强了复杂性的一个突出因素。



举一个例子吧。例如“住”的物价,现行的通胀率是以租房价格、建筑材料价格等组合计算出来的。其中租房价格就是一个非常模糊不清的价格。因为其质量大不相同:不同地段、不同装潢配套程度乃至不同面积的房子,其价格之天差地远是人所共知的。建筑材料中有也很多是质量变动不居,或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相当大。用这样模糊不清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是无法在市场上成交的,因为政府根本无法担保你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些物品的确定数量——如果政府担保说一万元可以买到一平方米的房子(简单起见,假设现在的篮子里只有一种物品——房子),你是买穷乡僻壤的一间草房里的一平方米,还是繁华都市的一座高楼大厦里的一平方米呢?如果说担保的是买这两个极端的平均数,但又怎么会有大量房子正好就处于这个平均数上,可以供人们真的去尝试着购买一下,而又不会因这种尝试性而不是出于真正的需求而进行的购买影响了它的价格(所以前面要强调这类房子的数量必须是大量的),从而证明政府是言而有信的呢?但如果没有这种真的购买一下的可能性,这钩住一篮子物品的约束又怎么算是可靠的呢?(虽然通常不会有人真的去尝试着购买一下这一篮子物品,就如同期货市场上很少人会真的进行实物交割一样,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最有效的约束。)



张五常教授主张用水泥这种物品来代表“住”(当然代表“住”的还有其它物品可选进这个篮子里,此处只举水泥是为了简化起见),因为这是房子的基本原材料,而且其质量的稳定、不同市场却有相当一致的价格这两大优良特性完全满足要求,人们若不相信政府的担保还真的就可以去尝试着购买一下。这对于政府不承兑而仍能保证市场相信政府担保该指数稳定,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朋友一直坚持必须承兑,说这样才能保证信心。其实,要保证信心,只要政府能提供一种人们测试其诚信的可行方式就可以了。承兑固然是一种测试;让人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在什么市场上用多少数量的货币可以购买到怎样的一篮子质量明确的物品,也是一种测试。只要有测试,并真的可以施行,那就够了。没有必要测试非得是承兑。这就有如,你不相信自由落体定律的话,你自己去抛个苹果看它是不是飞天上就是了。人们对物理科学那坚定的信心,不就都是靠这些可实验性来建立的吗?具体是什么形式的实验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当然要选择一种交易费用最低、政府对市场干预最少的测试方式来建立信心。而保证承兑的测试方式,是以前的金本位或类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政府若非要储备锚物品,就要卷入干预物品(而非货币)交易(哪怕只是期货合约交易)之中,都无疑会使货币制度的交易费用大增。(事实上,后面会提到,以商品为锚的货币制度前人并非没有想过,但要储备锚物品来提供承兑的成见,使经济学家觉得这种制度交易费用过于庞大而不可行。一旦破除了这个成见,以商品为锚的货币制度的交易费用大为减少,其可行性也就大为增加了。)



总之,一篮子物品的指数能否在市场上真的进行成交,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一分野使张五常所主张的以一篮子物品为锚与现在通行的以通胀率为锚的货币制度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张教授有一段时间习惯于使用“以一个可以在市场上成交的指数为锚”来称呼朱镕基发明的货币制度,只是朱老钩住的是单一货币(美元),其可以成交的指数是外汇市场上的汇率,而张教授建议改钩一篮子物品。



还有些朋友提到服务怎么办?那就用有关的物品来代表。例如“行”是交通,是服务,可以用石油来代表。如此类推。



还有人提到三十至一百种物品能用来代表整个经济吗?其一,有什么不行?股票市场的指数不也是只以少数公司的股票来代表整个股市、进而再代表整个经济吗?不需要百分之一百地代表,大致地代表就行了。(再说,天下何时有百分之一百这种事情的?就算是只能代表百分之五十,也总好过现行的货币制度什么都代表不了吧?)其二,对于普通人来说,衣食住行最关键,能把衣食住行代表起来,确保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交易是在稳定的币值下进行,还不足够吗?其三,想深一层,虽然世界上的消费品种类成亿上兆,但追根溯源,用来生产它们的原料基本上也就那么几十上百种,只是把它们进行不同的组合与不同程度的深加工,发掘出不同的用途而已。能用来生产衣食住行的产品的原料物品,实际上已经能生产所有的产品。而所谓服务,大部分的投入是人力,而人的生产还不就是以衣食住行来进行的吗?所以说服务不能用一篮子物品来代表的人,对于生产的物理本质还是理解不深,或是想象力太有限了。



另外,有些读者提到,国内期货市场不发达,很难选择到足够的期货市场上交易的物品进入这个篮子。其实张五常教授并没有说一定要以国内的期货市场为准,完全可以是以国外的成熟的期货市场上该物品的价格为准。至于有读者可能会进一步提到以外国期货市场上的物品价格为准,会不会被外国操纵了物品的价格。这一点在下一问题项里有解释,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另外,以美国为代表的Fiat money制度,准确来说钩住的其实并不止通胀率那一个锚。除了通胀率,还有失业率等其它经济指数,因此锚的清晰性更差(失业率这个指数可是完全无法在市场上进行成交的,其模糊不清更远甚于通胀率),调控的复杂程度更是倍增,币值之难以稳定可想而知。张教授经常提到的一个证据是:美国的利率调整极之频繁,而利率本应是投资回报率的市场指示器,投资回报率显然是不可能如此频繁地变动的,这意味着美联储(美国央行)一直在摸索着那个模糊不清的锚在哪里,钩来钩去就是钩不住。可见这是货币制度的问题,而非人的能力不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00:15:49
李俊慧关于货币政策实施时滞的补充解释:



有些人仍然在执着于那个货币政策的实施时滞问题,问如果物品价格突然暴涨,央行回笼货币的作用来不及反映到物价上去,钩不住这一篮子物品怎么办?



要说实施时滞,现在的货币政策时滞更长(美国的经验是要半年)。我们不可能追求完全无时滞的货币制度,能做到比现在更好,就应该采用。



另外,如果确实不能接受较长的时滞(在某些情况下,哪怕是一个星期的时滞也可能会显得太长),那可以动用外汇储备直接在外汇市场上帮忙调节一下。如上述物品价格突然暴涨的情况,货币政策应该是收缩根银提升币值,如果嫌时滞太长,可以直接在外汇市场上投放外汇储备(也就是从外汇市场直接回收人民币)来提升币值,这可是完全没有时滞的了。这就是张五常教授在《一篮子物品的组合与操作》中提到:“守锚是调整人民币的货币量,币值在国际市场偏高,币量调整得不够快,可能要用外汇储备救急,币值略为偏低就不需要什么储备了。”的含义所在。



所以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理论上不需要有外汇储备,但如果是为了缩短时滞,有外汇储备可以拿来协助一下。当然,如果不是币值偏高(即有贬值压力),而是币值略为偏低(即有升值压力),连外汇储备都不用。因为这时反映在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上,是这个指数下降了,即物品价格下跌,要增加货币供应量,而人民币是我国央行印多少就有多少的,直接印了出去抛进外汇市场就能马上把升值压力消除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11:42:26
我想,如果是实行货币的自由竞争,最终胜出的将是金本位和金银双本位,因为历史上它们本身就是胜利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11:50:03
呵呵,历史上计划经济,希特勒专制也是胜出者,如今呢,哪个是胜出者?

把时间作为考虑因素之一,约束各种制度的外生变量,诸如要素与产品价格,技术,信息等也会改变的,这些因素改变,各制度的相对租值大小改变,制度就会变迁了,制度优与劣也是对约束其局限条件变化的反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12:01:05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17 11:50
呵呵,历史上计划经济,希特勒专制也是胜出者,如今呢,哪个是胜出者?

把时间作为考虑因素之一,约束各种制度的外生变量,诸如要素与产品价格,技术,信息等也会改变的,这些因素改变,各制度的相对租值大小改变,制度就会变迁了,制度优与劣也是对约束其局限条件变化的反应。
金银可不是靠专制取胜的吧?历史上很多不同的民族都采用了金银作货币。金银可是在自由竞争下的取胜者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12:06:48
你说的是制度变迁的方式了,制度变迁包括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无论哪种,都是对约束制度的外生变量的反应。是的,要说诱致性制度变迁,或者自由竞争性的制度变迁,贵金属是在这种变迁下当过本位制度,但不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被别的制度替代了吗?比如纸币制度。这其中的约束条件,可能是国际贸易规模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7 17:30:44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17 12:06
你说的是制度变迁的方式了,制度变迁包括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两种。无论哪种,都是对约束制度的外生变量的反应。是的,要说诱致性制度变迁,或者自由竞争性的制度变迁,贵金属是在这种变迁下当过本位制度,但不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被别的制度替代了吗?比如纸币制度。这其中的约束条件,可能是国际贸易规模啥的。
试问,金本位制度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被纸币制度替代的吗?历史上,什么时候实行的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呵呵。此且不谈,即便在假想的完全的“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纸币本位制度是否自动出现当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