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lele213 
用各指标的简单平均求得潜变量的值,这是一种处理方法,在不需要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不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好方法,但同时也是最
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呵呵,想不出更好的表达方法了,就是直白了一点哈)。国内确实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做得,尤其是公司财务研究领域,因为他们在乎的往往只是回归的符号和是否显著。
当我们想要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的精确性或者说当回归结果不是特别显著,处在显著或不显著的边缘,就需要对数据和研究方法认真选择了。
简单平均既没有考虑测量误差,也没有考虑各变量与潜变量的关系强弱,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因子得分提取公因子时,我们只是按照累积解释方差或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来提取公因子,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丢失,而结构方程模型既考虑了测量误差,也充分利用了原始信息,因此用潜变量得分作为各测量指标的“代表”来作进一步分析,结果应该是这几种方法里面最准确的了。
实际研究中,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该是根据研究目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财务研究领域,大家都用简单平均,你也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但是换作是在心理研究等讲究计量方法的领域,这样简单平均的做法是很少见的。
附件中,文件1是结构方程模型的创始人Joreskog写的关于潜变量得分原始及其应用的文章,文件2 是中文的一篇利用潜变量得分的文章(里面详细写了潜变量得分与EFA中的因子得分的区别),有兴趣的话,可以好好看看,非常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