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校教师的困惑:“严师”一定就是正确的选择吗?
“现在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已经快赶上医患关系了。”对于如今的师生关系,艾雯这样评价。
艾雯表示,她所在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一般是看科研部分。“其实我们的教学是不被考核的,凭着良心认真教学生最后还导致这样的结果,老师有这时间干点什么不好?”
然而,学校把教学压力给了老师。艾雯表示,“我们是导师负责制,只要学生的论文出了问题,就是导师的事。学生撂挑子不干了,最后是老师的责任。我们两头受气,太无语了!”
“老师现在成了弱势群体。”艾雯说。
渐渐地,艾雯也开始“反思”:如果她当时没有那么热心,就不会有这些麻烦,“我不要对学生太好心了,他们爱怎么着怎么着吧”。艾雯开始“长记性”了。每次考试出分时,她不去学校,尽量不接电话。最让她觉得自己“机智”的一件事是,有同学在考试完什么都不说直接给她发“QQ红包”,“还好当时我没手抖,我绝对不会点!”
事实上,如何当好一个大学老师,已经成为艾雯不少“青椒”同行面临的问题。艾雯的一个同学在北京某知名高校当数学老师,他告诉艾雯,在种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下,他开始以做文献研究的劲头寻找“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答案,然而翻遍了网络,没有一篇文章可以给他指明方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校教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少大学生也表示,在学分绩点为重的大学生活中,很多学生和老师成为学分绩这一“指挥棒”下的“木偶”,不得不做出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有师生反映,大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正是社会不良风气传入校园的结果。
“学分绩”成了师生关系的指挥棒
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的微信公众号“长大大”做了一项名为“高校师生关系为何‘无解’”的调查,近200名网友参与投票。投票结果显示:47%的网友认为“大学还是要回归其本来单纯的样子”,22%的网友认为上大学时“还是希望有个严师约束自己”,12%的网友表示“现在的高校老师也很奇葩”。
网友“淡墨”表示:“奖学金和就业注重于绩点,为了将来,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得不选择给分高的老师,其实我并没有发现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老师迷茫,我们又何尝不是?我常在想,高中小学的知识能记忆犹新,大学的知识看完就忘。整个学期认真学习的结果却不如考前刷重点刷历年题有效。这是大学的悲哀,也是我的悲哀。身为一个985高校的学生,并没有感到大学带给我的学习快乐,主要都是自学。”
有网友表示,社会化的大学生与迎合学生的老师,实际上都是“学分绩”背景下的“套路”。名为“贾艳”的网友表示:“我觉得现在大学生把绩点和证书看的太重要了,所以才会有很多套路。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认真学了这门课,人们只看你是否复习到了老师要考的重点。”
对于如何做一名“严师”,网友“C泽虹”认为:“只在结果上面要求严格,而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帮助、解忧、改善教学方法的老师,学生是很难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的。平常不怎么跟学生交流,不及时纠正学生平常的学习态度,反而在结果上面严格要求的老师,是让学生反感的。”
对此,网友“燕”表示,大学生到最后还是要就业的,而就业要看成绩与奖学金,“大学里很多老师的评分标准并不一致,有的严有的松。为了自己能够有更高的就业平台,明显选择打分高的老师好啊”。
严师与否,需要平衡理想与现实
“无言以对。只能尽力而为。工作,工作而已。”一位高校教师在看过此文后这样表示。的确,不少高校教师对于“怎么做才算一个好老师”这一问题感到无奈。
网友“杨亚龙”表示:“慈母多败子,严师出高徒,我觉得大学很有必要严格要求学生,教育是为了促人成才,而不是仅仅为了一张文凭。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严进严出。大学一步步扩招,反倒是感觉大学生泛滥了,空有一张文凭,却没有真才实学。”
网友“nu nu”说:“老师并没有错,是现在的大学学风普遍不行,太多人急功近利,既不想付出太多,又想拿个耀眼的分数。为保研、出国铺路,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大学成绩不该按照什么分数对应什么绩点来评比,这样大家都会先考虑哪个老师给分高。可以参考其他国家,前百分之几属于哪个分数段,后百分之几为不及格,必须重修,这样大家就会好好学习,而不是混混而已了。”
“严师”一定就是正确的选择吗?在大学生的“集体排斥”下,很多高校教师也在纠结这个问题。网友“小美女爱栀子花”说:“严师确实会有很多收获,但就从分数来说,自己老师严,给的分低,别人的老师给分高,在某些硬性指标下,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不便’的。”
因此,有不少高校教师表示,这样的苦恼实际上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很多和学生斗智斗勇的经历则是 “不良社会风气在大学的映射”。对于如何维系师生关系,有网友表示,“信仰缺失,三观不正的人日益增多,老师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儿,但求问心无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