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区域性票交中心均有地方国资背景,由地方政府批准设立,接受地方金融工作局(即金融办)监管。前述区域性票交中心均称,将与央行主导的票交所形成差异化定位和业务功能互补。
“票据交易属于金融产品业务,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地方政府不具备批准准入的资格,擅自批准是违规的;而且一下子有这么多区域票交中心,竞争激烈可想而知,仅靠票据交易恐难以生存,未来不排除地方票交中心随着业务的延伸,有可能变相成为非法集资的场所。”一位股份银行风控部门人士对此评价。
京津冀票交中心官网显示,目前其自主研发的票交平台(一期)功能主要是信息发布和交易匹配。此前,一位参与筹备京津冀票交中心的人士曾向财新记者透露,“票据从签发到贴现还有很多次转让,是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这些是央行票交所做不了的;京津冀票交中心的定位是一级市场的票据流转,并不做二级市场的交易。”
不过,京津冀票交中心官网显示,后续将重点开展商业承兑汇票等商业票据交易业务,为商业承兑汇票提供鉴证、增信、电子化登记、资金托管等配套服务。
武汉票交中心官网亦称,以企业间的转让、企业与银行间的直贴和创新型金融产品为业务重心,以电票为切入点,通过电子化系统实现企业在线电票转让和直贴交易,打造“票款同时交付”的创新型模式。其官网显示,已顺利对接21家商业银行。
除了交易撮合,武汉票交中心还推出了票据贷等创新产品。通过票据贷,企业可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质押贷款。
与前两家区域票交中心不同,刚开发上线的前海票交中心目前不开展企业之间的票据转让业务,而是定位于票据流转领域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我们不做转贴现,由于监管部门要求企业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但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一位前海票交中心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在深圳,有意抢占票据交易市场的还有另一家机构——平安集团旗下的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称前海金交所)。2015年8月,前海金交所被平安集团全资收购,前海金交所的愿景是“打造全国性票据互联网交易平台、实现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
今年4月底,前海金交所的票据交易系统就已上线。其提供的主要服务为:会员间票据定向撮合交易服务和票据资管服务,包括票据转贴现挂摘牌业务、贴现挂摘牌业务、企业间电票交易见证业务。
据前述前海票交中心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与前海金交所的业务区别就是“前海票交中心不碰钱,主要是信息撮合和贴现中介”。
市场分割之忧
在业内从事票据交易的资深人士看来,地方票交中心的成立缺乏依据。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7号文)明确称,“未经国务院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不得设立从事保险、信贷、黄金等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
据知情人士透露,前述三家已开业的区域票交中心,均未获得国务院任何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比如,央行曾明确表示不同意武汉票交所成立。
“关键是这些区域性票据市场必然造成市场分割,形成不同价格的票据市场。一个多头监管的市场,会导致央行筹建票交所的初衷,即统一市场、统一监管、防范假票和金融风险的效果大打折扣,也造成重复建设。”前述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称。
对于部分地方票据交易中心打算开展企业之间的票据转让业务,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票据业务人士认为,“企业和企业之间直接做无商业背景的票据交易,步子有点大。”在他看来,按照《票据法》规定,贴现之前的票据不能直接交易,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才能背书流转。企业间将票据作为资产进行买卖,缺少法律支持,“没有交易所,企业和企业之间一样也可以流转;从这个角度看,地方票据交易中心成立的意义不大。”
对于地方票据交易中心的前景,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若仅以企业间的转让(转贴现)、企业与银行间的直贴和信息撮合等票据中介业务为盈利模式,很难说能有多大发展空间。“将来吃什么喝什么?在信息撮合方面,地方对当地企业更熟悉,在这方面有一定信息优势,但几乎没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大的交易平台。”
颇为微妙的是,11月初央行发布银办发224号文后,武汉票交中心官网称,“坚定以先行先试,为央行票交所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为原则。在未来的市场运作中,武汉票交中心愿意从技术和业务模式上无条件服从央行统一规划,服务于票交所。”
前述银行人士表示,“所谓发挥和票交所的互补作用,即发挥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中介作用,用一个App就搞定了,有必要设立上百人的交易机构吗?”
“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票据市场。”前述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明确表示,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市场必然会蕴含风险,今后会从银行这一端把票据交易锁定在票交所内部。这意味着地方票交中心的运作空间几乎被扼杀。
此外,从2017年1月1日开始,300万元以上的票据都必须通过电票办理,也意味着地方票交中心很难做得起来。在一位股份银行票据业务部负责人看来,其实在贴现环节,企业之间的票据流动是一个支付手段,不需要交易,没有定价的问题。“我们也不会去地方票交中心做交易,因为央行的票交所是全国统一的,最安全、信息最全面,我们没必要走弯路。”
值得关注是,区域票交中心均有地方政府的背书。比如京津冀票交中心官网显示,该中心是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成立的。不过,据财新记者了解,在2012年末开展的上一轮国务院清理整顿地方交易场所的行动中,天津至今仍未通过验收。湖北省政府官网则显示,湖北省人民政府于8月22日发布“关于同意设立武汉票据交易中心的批复”。
“地方招商引资和吸引资金的内在冲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位金融监管部门人士表示。
票据市场大变局
多位票据市场人士反映,今年的票据业务非常难做,整个票据市场规模萎缩,交易不活跃,多家银行下调票据业务指标。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3.6万亿元,同比下降18.1%;金融机构累计贴现70.2万亿元,同比下降6.7%。
不可否认,票据市场的萎靡与年初以来频频爆发的票据风险案件有直接关系。从2016年1月末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爆发39.15亿元票据窝案开始,中信银行、宁波银行、广发银行、天津银行和工商银行等,相继爆发金额巨大的票据风险案件,涉资已逾百亿元。但多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曝光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许多银行都在私下协商如何处置票据窟窿,或通过其他办法自己填补,票据相关业务备受冲击。
8月曝光的工行30亿元电票案,影响深远。财新此前独家报道,工行廊坊分行为代理接入的河南焦作中旅银行开出30亿元的电票;但因是中旅银行的离职人士盗用银行相关资料开票,最终导致恒丰银行手上20亿元票据面临无人兑付的风险。
此案曝光后,工行、中信银行等主要办理代理接入服务的银行全部停办该业务,重启时间尚不明朗,这导致现在全国只有300多家银行接入了ECDS系统,或将减缓票据电子化进程。
所谓电票代理接入业务,是指有些小银行不堪承担系统建设成本,或没有资格接入ECDS系统,只能通过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代理接入。
上述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认为,工行票据事件和电票系统没有关系,这属于银行内控漏洞。工行是出票方,在同业开户上有问题,没有审核开户人的资质;而且,融资类的账户只能在地市二级分行以上的营业机构开户,而工行廊坊分行只是一家二级分行,不符合开立同业账户的条件。
其实,票据案件频发的原因不在于缺失规则,而在于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2016年以来,央行、银监会多次发文和检查,规范票据业务,主抓内控漏洞。
一位银行票据人士介绍,从10月开始,该行就开始接受银监会关于同业业务的检查,其中包括清查和规范同业银行结算账户(同业户)。他表示,如果严格按照《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通知》执行,几乎没办法开同业户。
对于票据市场的变化,银行相关业务人士的感受最深。一位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票据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他所在的银行和其他多家股份制银行都发生了明显的票据人员转岗现象。原来专门从事票据业务的人,完全或部分转向其他同业业务;总行和分行大幅调低票据业务指标,市场上以“过桥行”著称的多家城商行,也因风险爆发和监管趋严叫停了过桥业务。
中介何去何从
票据中介一直是票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视为票据市场的“润滑剂”,在票据流通、中小企业快速直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检视今年爆发的票据大案,多有违规票据中介涉入。正是违规票据中介采用“一票多卖”等手法,将银行资金通过票据套现挪入股市,引发兑付危机。
今年以来票据市场已经渐渐萎缩,加之票交所将统一票据业务,票据中介赖以生存的空间日益缩小,不论是合规中介还是违规中介,都亟需寻找到新的市场角色。
在《办法》未出台之前,曾有一位票据中介高管表示,票交所虽然前期致力于转贴现的二级市场,但也不可能把所有二级市场吃透。当时他预测,票交所政策尚不明朗,可能会对交易对手设置门槛,比如依据两家银行之间的授信额度来买卖,而非平行买卖。
但是,上述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表示,票交所的建立以及《办法》制定都围绕着市场化原则展开,不会为市场参与者设置交易门槛、交易额度,也不会指定专门的托管行、保管行。由此看来,票据中介基于二级市场的撮合经纪业务,恐怕再难有生存空间。
一位票据中介人士向财新记者解释道,票交所成立之后,会将贴现后的转贴现市场统一起来,令二级市场的价格、交易对手变得非常透明,意味着二级市场的利差空间逐渐丧失;同时贴现市场的价格又深受二级市场价格影响,这将导致整个链条上的利差收窄。
各方人士比较统一地认为,票据中介应该向信息服务商的方向转型。本次《办法》并未涉及票据中介,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票交所成立之后,票据中介经纪人制度会如何发展尚不得而知,这也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他认为,票据中介可以扮演信息服务商的角色,
据财新记者了解,很多大型票据中介公司早就开始布局转型。某家排名靠前的票据中介公司内部高管曾向财新记者表示,该公司从几年前开始涉足债券业务,现在两类业务的利润贡献各占一半。
像上海普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等票据中介公司,已经搭建起提供票据市场报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系统。
监管部门留给包括票据中介在内的市场参与者的过渡时间已然不多。按照《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的要求,自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则上单张出票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
票据市场重塑行动正在如期开展,统一的全国市场和交易规则必将带来变局,市场参与者惟有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