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87 16
2016-12-14
世有独步天下之武功,必有第一流经济学家,他们的思想,或善,或德,或圣或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2-14 13:43:23
吾人之东方之经济学,倡中华之德之经济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14:03: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14:09:20
为什么人总是有所求,因为人活着的表现就是不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14:09:47
美国第一流的经济学家在为里根准备的《总统经济报告》中写道:“有效的经济制度是关
心个人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奔波,这才算是有效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14:11:30
崇德社 发表于 2016-12-14 13:43
吾人之东方之经济学,倡中华之德之经济研究。
崇德向善,内圣外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2016-12-14 17:14:21
崇德社 发表于 2016-12-14 14:47
人是万物之尺度,世间可贵者,人也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这种观点曾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4卷第5章中批评他说:照普罗泰戈拉的说法,如果没有动物即感觉的主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世界了。后来皮浪把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推向极端的怀疑论。19世纪前,大多数思想家将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看作是诡辩论,直到G.W.F.黑格尔,才从认识史发展的角度,肯定这个命题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这个命题集中代表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错误观点,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是它触及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表明了人类认识的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17:15:07
clm0600 发表于 2016-12-14 15:22
屁话连篇。
别把我帖子弄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17:23:20
clm0600 发表于 2016-12-14 17:19
你的帖子就是臭的。
臭气就是从你身上发出的,赶紧跟我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19:49:40
紧守你的信仰,世间一切有形之物都不能作为信仰,记住,物不能配主。只有信仰是我们唯一的依靠。信仰无形无象,信仰不是金钱,信仰它就是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21:01:22
崇德向善,内圣外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4 23:50:37
崇德向善,内圣外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5 00:15:59
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观

  何谓崇德向善呢?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崇德向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至乐莫若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都说明古人对“人心向善”的推崇。善的本质是“心中有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善恶之别,重在存心之不同。念念为人着想是善,念念自私自利是恶。弘扬“向善”的价值观,就要求我们心存善念,生发爱心、善心、慈悲心,强化“公心”意识和服务意识。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以崇德向善成为主流,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更需要提升全民道德文明素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焦虑、减轻精神负荷、凝聚建设性正能量,为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现代社会常常可见急功近利、背信弃义、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劣行,这会埋下制约人格完善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隐患。因此,倡导“崇德向善”的精神,当今社会尤为需要。孔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学习达到其目的的。只有加强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敢为人先的意识,不断激发工作热情、迸发创新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为他人、为社会做实事、办好事,那么在服务、成就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中也成就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如古罗马时期的传记作家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只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17 23:17:28
什么叫终始为一?
终始为一讲的就是结束和开始是同一的。以前我就说过:所谓有始有终,慎始慎终,世间之道,不过如此,一以贯之。现在,该是好好讲讲终始为一的道理的时候了。


这是有关真理问题的探讨。真理本身就是一,一从无中产生,但无本身就是一。因此,我们把一看成是开始,把这个真理之一看成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是发生于一,但万物合起来本身也是一。万物分开,各自也属于一。产生万物的一开始时是一,产生万物了以后,万物还是一。  这就是天地之道,终始为一。所以说,天地有其常。常就是始终坚持不变的东西。这是一种世界观,我已经阐释了世界生生不息的法则,源自于世界坚持着一之道。  一有生的能力,事物的出现首先就源自于一。因此,事情就应该坚持最初的那个一。以一为始,以一为终。效法天地  。这就是一种价值观,事物的生息发展之道就是效法天地,始终如一。  把一之道运用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一就成了多,多就是在一的总摄之下形成的。人就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生命形式。 认为各种事物能够一以贯之,这就是一种人生观。  

所以,我们看到:一是事物的主宰,统帅,又是事物的特性,即事物本身一直在坚持着一。  所谓有始有终,慎始慎终,世间之道,不过如此,一以贯之。 这句话就是把一切的一切归纳为一。一就成为了真理,成为了信仰。 一之道,学知识的人得了,便是圣,从政治的人得了,便是王,搞经济的人得了,便是善。便能立德,政治可以得到治理,文化可以得到发展,经济可以实现繁荣。德,就是使事物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由于天地的法则存在于人心,心本是空,心本是无,心是一,所以,当人的行为处于终始为一的时候,人就表现出健康和生的状态。 如果我们本心看成是人的本,把身体看成是人的末,那,本末相应,本末一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用合一。  

有始有终,慎始慎终,贯彻坚持到底,终始为一,一以贯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