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疗机构外包检验业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特定区域的检验样本集中到大型医院的检验科(共建),二是将样本交给ICL企业的区域检验中心进行检验。然而,大医院自身的检验业务应接不暇,很难完全满足其他医疗机构的需要,因此ICL企业的区域检验中心成为外包业务的主力。区域检验中心能不能推广开,主要还是看医院和政府的配合力度。医院方面来说,有几个因素:院长和检验科主任的态度、临床科室需求、病患数量等;政府层面则主要是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及区域领导的接受程度。就企业本身而言,在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情况下,更多的降低医院成本、提升效率,是衡量独立实验室能否推广开的重要因素。
截止2016年2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2万个,占比高达93.6%中小医院尤其是社区以及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检验设备简陋、闲置、检测结果误差大等现象,在分级诊疗的推动下,它们外包检验科的动力强,是ICL企业当下的目标市场。
从ICL企业的角度来看,基层医疗机构的订单比较分散、单笔金额小,且机构较为分散,因此ICL企业出于对采购设备折旧、营销支出、物流费用的考虑,更倾向于在几个社区医院之间建立区域检验中心,以达到效应最大化。
图1:ICL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时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独立实验室的重点市场仍在二级及以上医院,以迪安诊断为例,2015年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占迪安诊断客户数的65%以上,但业务贡献占比只有38%,二、三级医院贡献60%的收入。
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14年全国范围内二级医院数量达到6850家,较3013年增长2.10%;年度诊疗11.47亿人次,同比增长5.07%。二级医院诊疗人次数的增速为医院数量增速的近二倍,表明二级医院诊疗压力有所增加。随着首诊人群就医行为的下沉,未来二级医院检验外包的市场空间将有望进一步增大。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级医院外包检验科的动力更强。
图2:2012-2014全国范围二级医院数量逐年增加

另外,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健康检查和高端医疗(比如肿瘤基因检测)也有了一定的需求,在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部分需求会转移到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多数为县级医院,受限于技术平台和仪器设施,无法完成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肿瘤标志物检测、酶联免疫检测等。二级医院由于自身条件局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寻求与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合作就是顺理成章的。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三级医院的检验科主任和院长对检验科外包的意愿比预期要高。三级医院面对的病人疾病复杂程度高、病理检验技术针对性强,大型连锁实验室的高技术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其需求。因此决定检验科外包与否的关键因素是第三方检验机构的项目范围数量和技术平台能否达到三级医院的要求。
无论是普检项目还是特检项目,三级医院都有外包给独立实验室的动力。
普检:以广东省和广西省为例,2014年广东三甲医院外包意愿前三的项目分别是高血压、乙肝HBV、甲状腺检测;广西省三甲医院外包意愿前三的项目分别是维生素D、遗传代谢病、宫颈癌。分析原因,一是这些普检项目样本量大,医院有设备故障和人手不足的担忧;二是有些项目成本较高,比如甲状腺检测,价格200-400元,一般要做五到七项检查,成本高,且收入占比小,医院反而愿意将其外包。
特检:大部分三级医院大部分能开展800-1000个项目,以金域为例,金域检验能开展大概1300个临床检测项目,这多出来的300-500个项目主要是基因类的项目,比如肿瘤标志物检测、染色体测序等,这类检测部分三级医院因盈利少(样本量少)或者人力资源不够,不愿意自己做这些项目,反而愿意将其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