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悲喜交织的一年。由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扩展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高速发展的中国在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无法独善其身,这一金融行业的影响已经使得每个行业和产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这一影响还在逐步深化和加剧中。在经济危机下,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占很大比重的沿海地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尤甚,其直接结果就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企业人才需求减少,这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凯恩斯说:历史的进步是以恶为代价的。在我们失去的同时,也许我们会得到另一些东西。或许我们过分估量了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或许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危机并非罪魁祸首
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真的那么大吗?我不以为然,不可否认,经济危机会出现大量裁员的问题,会影响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但首先要搞清楚,既然说是影响,那就要先考虑一下我们原来大学生的就业率到底有多少?在没有经济危机之前,我们的就业率都很高,动辄90%以上,但是如果你看到《山东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这篇报道你就会明白了,我们以前的就业率水分有多大,技术操作的痕迹有多么明显,难道一场经济危机就把我们原来90%以上的就业率降到了8%?难以想象!高等教育是已经产业化了,尽管我们国家相关部门不承认,但实际上从扩招那一天起,教育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器,对GDP的贡献率是相当高的。市场经济初期,很多人是缺乏信用的,或者说缺乏社会责任的,教育行业本身造假现象普遍存在,当一项指标已经无法反映整个行业真相的时候,特别是当一些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控制和修改这个指标的时候,“就业率”这个概念就像价格一样已经失灵了,这就是教育业市场的失灵。
经济体本身和人体一样也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因此经济危机很正常,隔一段时间发作也很正常,当然这种发作会对经济产生破坏作用,但如果以此认为经济危机就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一直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只是使得这种困难更加显性化,使一些人必须要正视就业问题的真相,并且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二、供过于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埋怨大学生素质差,缺乏动手能力,理论性太强,这是社会上对大学生的普遍看法。当然,大学生的扩招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规模经济的存在也是有一定的边界的,如果超过了这个边界,必然会降低产品质量。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他们推行的是通识教育,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科学”,“历史”,“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从课程开设来看,尽管他们没有什么专业背景,可能也没有去企业实习,但是为什么学生的素质也那么高,工作之后的创造性也那么强?甚至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放弃学业去创业,这难道是偶然?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在于学生素质差,不在于专业与社会脱节,什么专业不对口,这都不是问题,最根本的:中国人口太多。以至于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扩招之后,这种局面一直存在,并在不断的恶化。人口问题是我们无法解决的国情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只能缓解,无法解决。这是一个市场环境问题,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在这种环境下,也许差异化战略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三、教育体制的内在症结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虽然我们没有采取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即使采取了通识教育,由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还是会遇到困难。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走的是差异化道路,通过专业的差异设置来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上,这种差异化是一种不完全或者叫不完备的差异化,最终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一个模式,尽管我们的初衷很好,想通过专业设置的差异化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但实际上大部分专业的开设都存在趋同化的倾向,这种现象在文科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门槛太低,比如经济管理类专业,最终结果导致相关专业恶性的同质化竞争严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路径依赖性,教育体制也是一样,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的一句话给我们很有价值的启发:我们处在产业链的末端。我们培养出来那么多的人才,硕士,博士,博士后,很多人都只是在做很基础性的工作,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这种状况值得我们反思,也许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或者组织通常都有难以言明的自卑感。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从来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过,因为很多人看不起职业技术教育,认为他们低贱,而事实刚好相反,发达国家有今天的成就是通过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起来的,没有技术人才、工程师,就没有发达国家今天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很多人想一口吃个胖子,把大把的钞票花到了硕士、博士的培养,尤其是“放羊式”的培养,也许他们根本不懂成本收益分析法,或许他们好的只是面子。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现在被提上日程,但其发展却存在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对接的问题,亦即存在纵向一体化的障碍问题。如果把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称为教育产业链的上游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职业类教育处在下游,职业学校在没有其他师资引进途径的条件下,只能从高等学校引进硕士和博士来充实自己的教学队伍,很多人报怨,硕士和博士的动手能力太差,尤其是文科的,但是你好好想一下,中国的教育体制能培养出来动手能力很强的博士和硕士吗?除非一些特殊专业。这就像产品生产一样,什么样的模子肯定会出什么样的产品,最终的结果培养出来的还是理论性人才,同质化竞争,如此往复。
很多职业类学校也很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可能也只是停留在文字上,或者是口头上,光说不练没有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类学校是无法使用的,可以说,高等教育这种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职业类学校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要么对教师进行再培养,再培养就要花钱,要么干脆放弃培养,维持现状。
四、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是唯一出路
人才最终都流向了经济体中,在经济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超前了,或者可以说超过了我们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现在处于一个复杂的时期,处在一个农业化,工业化,知识经济等各种状态并存的局面,中国现在的工业化还没完全实现,可以说还处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虽然想走“差异化”战略,但最终却沦落到了同质化的境地,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是为第三产业服务的,而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是由来已久的,这种局面还在持续中,人才培养思路或者人才结构的问题在很大情况下形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恶性竞争的局面,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一直都在持续,我们追求产业的高级化也是无可厚非的,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也是必要的,但是殊不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尤其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这种复杂性会更强。中国现在的产业升级可以用“跨越式”来形容,中国的产业升级不想再走西方国家高成本的老路,想直接通过外部力量特别是技术引进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但我们可以想见,缺乏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升级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我们的产业升级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或者一蹴而就的味道?中国目前这种农业化,工业化,知识经济等复杂状态并存的局面决定了我们还非常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类人才,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是根本不同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原因了。
也许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跨越和升级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并且产业之间这种跨越的过程也会有一定的“停顿期”,想跳跃第二产业直接迈进知识经济时代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在人才培养上,技术含量的丰富就是目前条件下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加强技术含量,才能有可能实现差异化,在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储备力量。
五、结论
教育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教育体制或者叫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经济危机给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敲响了警钟,有些专家教授的“延长本科教育至5年”等措施,不过是饮鸩止渴,此类建议只会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继续原来的路径持续的错误下去,使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更大的供需压力,这是摆在决策层面前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