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经济学ⅩⅧ】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驳消费决定论》
一种虽然不可能被正视的谬论——消费决定经济发展,尽管只是把现象当作规律,但依然从对之的批判中可以引证出正确的结论。
消费确实可以影响到生产,这一点也不违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也丝毫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中国的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好吃辣,其饮食消费如此倾向于辣味,以至于到了无辣不食的地步。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在云南地区,湖南人和四川人分别占据了外来人口数量排名的第一和第二位。而四川、湖南和云南三地分别是盆地、多水系和山区地理环境。这就决定了这三地同属较为潮湿的地区,而其潮湿的温度感觉上又不一样。
为了祛湿,这三地形成了吃辣发汗的饮食消费习惯。
川、湘、滇三地祛湿均偏向食用一种辣味较重的小尖椒。
但是正如我们从植物学和养生学中得到的知识,植物的辣味本质上是植物为减少和避免被动物侵食而分泌的一种毒素,所以辣味较重的植物基本上不是,也难以作为人类的主食。
大量消费辣味尖椒,使得三地大量面积原本可用来种植粮食和果蔬的农田被占用来种植了辣味尖椒。所以,如果在这三个地区的主要城镇生活,就会发现,这三个地区的城镇主食价格——无论是主粮、蔬菜还是禽肉等商品的价格丝毫不低于不靠近粮食主产区的一线大城市。
我们在这里无意分析这三个省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我们只需要指出,由于这三个省份的总体经济水平尚不及东南沿海省市,而一般居民的总收入中,食物消费比重又因为饮食偏好因素而过高,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三个省份的高附加值产品消费水平偏低。
如果我们把汽车和电子数码产品的消费水平放进来,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三个省份的汽车消费对价格极为敏感,可以说,绝大多数居民在购车时,价格更低是主要考虑因素,而且会因为价格而宁可放弃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较为普及的配置。同时,数码产品价格较贵不是因为运输和运输量的原因,而是由于居民普遍较少消费电子类产品和服务而使得供应商采取了在刚性需求下抬高价格以保证相对较高总销售额的做法。
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的确看到了消费偏好和消费水平的确导致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结果。但是,这只是现象,即:发经济发展程度其实是从消费现象中观察出来的。但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性规律从来不能只是从现象中得出,那样的话,政治经济学就太容易了。
纵然,川、湘、滇三地总体气候环境水气较重。但这丝毫不等于说,这三地的人只能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实际上,生活在这三地,我们会发现,只有那些住房窗户朝北,卫浴地漏落水管都没有做好导致洗漱时会溢水的住房才是终年潮湿阴冷的。而这样的住房,无论是作为居民自住房还是作为旅客的商住房,在这三地都比其它省市更为普遍。
我们知道,常年住在阴冷潮湿的房屋中,不仅会导致人由于湿气而生病,也会导致一个人终年精神不振思维不畅。因此,我们也发现这三个省份不是不愿意,而是从一开始就基于人口素质问题而难以发展起精密工业。甚至连机修改装性质的加工业在这三地,尤其是云南难以完善——我个人甚至发现,机械零配件只要是发往云南地区的,代理厂商一般都会发货副厂件来冒充原厂件。
最终我们发现,前面的结论其实不是由消费或者说是人的主观偏好造成的,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人所居住和生活的环境造成的,人的消费结果其实是劳动和生产水平的结果。
是因为没有建造或者在建造时注意排水和干燥所以导致了劳动效率的低下,是终年生活在阴冷而缺乏阳光的环境中,所以导致了劳动积极性的降低;是因为贪图用辣味这种简便而较为懒散的方式来祛湿而不是营造一个较为干爽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以导致了总体消费结构的原始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