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好习惯:
   1. 主动记忆
   当你学的内容很难,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上书本,试图回想章节的重点,比起用萤光笔划重点重复阅读,通过回想有助于理解内容,而不是只记得只字片语。
   2. 检测所学
不断测试自己, 记忆卡片(Flashcards),不仅适用于学习语言,也可以运用在数理化学习。还有就是把自己知道的内容,解释给别人听。 因为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才有办法跟别人解释,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先教会自己,再去教别人。
   3. 拆分问题,整合成记忆组块 chunking
通过拆分,找出新问题和以前解决过的问题的相似性。解出一道题后,再整理一遍思路。确保你已理解每一步。把问题想象成一首曲子,不停在脑子里演奏它,这样相关信息就在大脑里结合成一个整体,你便可以在需要时得心应手的调用。
   4. 有间隔地安排复习
像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那样,把每门学科复习内容细分为每天只做一部分。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对于每一个科目,它每天只能承受有限的训练强度。
   5.交替练习不同的解题思路
千万不要重复练习一种解题方法太久—因为这样,你会产生思维定势,见到什么问题都用一种方法解。交替练习:不同思路和不同问题。这可以让你知道如何与何时使用某个思路。(课本往往不是这么编排的,所以你需要自己做。) 
   整理考试与作业题,找出错误,搞清为什么犯错,然后重新做一遍。记忆卡片有助于高效学习,把问题写在(手写,别打字)卡片的一面,解法写在另一面。(手写比起打字能建立更牢固的神经网络)你可以把卡片照下来存到手机里。随机检测自己不同种类的问题。你也可以随便翻开书本的某页,找一道题看看能不能马上做出来。
   6. 适当休息
   面对新的问题,第一次解不出来很正常。这也是每天学一点比一口吃成个胖子强很多的原因。当你学累了,歇会儿,你的大脑会在后台以发散模式整理思路。
   7. 解读问题,用简单的比喻
   遇到瓶颈时,采用换位思考,想想这个问题怎么给十岁的孩子讲明白?类比是很有用的工具,比如把电流比作水流。不要只在脑子里想—大声说出来,用笔写下来。这样可以加深记忆。
   8. 专注
   把手机电脑统统关掉,开启一个番茄钟(定时用)。在这段时间内尽可能地集中。时间到了,给自己一点奖励。在远离干扰源的地方学习。
   9. 先找最重要、最难的下手。
   比如说,在一天中最清醒的早晨,把最难的任务解决。
   10 怀揣梦想,勿忘初心
   想想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在书房贴一张有关你的梦想的照片或横幅,给自己打打鸡血,激发继续前行的动力。
   十个坏习惯:无论如何要避免这些——它们不但浪费时间,还会让你产生已经掌握了的错觉!
   1. 消极地重复阅读:
除非你能合上书本,把内容复述一遍,证明已经理解消化,否则重复阅读是浪费时间。
   2. 用荧光笔划过多重点:
   用荧光笔划重点来会让大脑产生掌握了的错觉。其实你只是手部做了运动而已。划一点点重点没有问题—有时可以提醒你关键点。但是如果你用划重点来记忆,确保与此同时你的大脑也记住里所划的内容。
   3. 看一眼答案,就觉得自己会了:
   这是最坏也是最典型的学习误区。必须能完整独立地解决问题,才是真正搞懂了的标志。
   4. 考前临阵磨枪:
   你属于平常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类型吗?记住,人的大脑就像肌肉——对于一门学科,它一次只能进行有限的练习。
   5. 重复练习你已经掌握的习题:
   如果不停练习类似的习题,其实你不是在为考试做准备—这个就像为篮球赛训练时,只反复练习运球一个环节。
   6. 把学习小组变成聊天小组:
   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的时候,和你的朋友互相批改答案,互相测试,找到问题,可以让学习更有趣,更深度。如果你的学习小组在完成任务前玩游戏,就是在浪费时间,而你最好换一个学习小组。
   注:这点主要适用于大学学习,课后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做讨论,复习功课 。 
   7. 不复习上课内容,就直接开始做题:
   你会在学会游泳前就练跳水吗?不会。课本就是你的游泳教练—它引导你找出答案。要是不复习就做题就是在浪费时间。在开始阅读课本内容前,扫读章节目录以了解知识框架。
   8. 不跟导师或同学交流:
   老师鼓励学生向他们提问—帮助你是老师的工作。他们所担心的是那些从不提问, 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搞明白的学生,别成为其中的一员。
   9. 一心多用:
   学习时不专注,同时发短信,聊QQ。脑神经科学表明:每一条短信都会损耗大脑学习的力气,每一个干扰都会阻碍神经的形成。
   10. 睡眠不足:
   如果考前睡眠不足,一切都将成为徒劳。你的大脑在睡眠时会整合信息。过度疲劳会在脑内产生毒素,扰乱神经元的连接,让你无法敏锐的思考。
4
关于学习的思考
   Barbara总结的思考方法和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但理想状态下的学习,是追随兴趣,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万一你的兴趣不被社会所需要,一条路走到黑,最后连饭也吃不上,那么还谈什么发展兴趣?
   受限于成长环境,我们70年代的人读书的时候很少有能追寻兴趣,大都随波逐流,不少人连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至今都不清楚。
   因此,我对孩子学习的观点是:绝对鼓励你追寻兴趣和热情,但前提是学校里的科目,该学的还是要学好。把学校功课做完,剩下时间你可以用来发展兴趣。小学,初中阶段,作业很少,孩子有充分的时间探索兴趣。高中以后,功课负担越来越重,只有学会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持续发展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要会怎样学习,还要把学习目的搞明白, 因为学习目的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上周我在自习教室执勤的时候,遇到一个刚升入高中的新生在做她的数学考卷。 她因病缺席了班上考试,所以事后在单独补考。
   答题过程中,她三番五次的举手,反复想找我帮她确认答题思路,小心翼翼的,唯恐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用意有半点差异。 当她第五次举手的时候,我把她叫到一边,严肃的跟她说:“克莉丝,你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
   她一愣。 
   我接着问:“ 是为了来揣摩老师的意图的吗?” 她摇头。
   我于是说:“学习的目的,是要对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而考试则是老师用来检验你的理解和判断的手段,所以老师怎么想的不重要,你所关心的应该是怎样准确无误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知道吗?” 她盯着我,一脸茫然,仿佛我跟她讲的是中文。
 虽然我没有见过克莉丝的父母,但是我可以肯定她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或多或少受家庭的影响。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建立起自己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认知体系。作为家长,我们要鼓励孩子学习不要仅满足于获取已知问题的标准答案,不要以考试得高分为目的,而是要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必要的时候,挑战既有的思维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和浮躁速变的社会里,保持独立思考,把握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