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58 2
2009-07-21
今天,你“被就业”了吗?阅读(101674) 评论(308) 发表时间:2009年07月18日 17:47 本文地址:http://qzone.qq.com/blog/622006444-1247910466
本文标签: 就业率 毕业生 教育部 高校 协议书



本文已被推荐到腾讯博客,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陈方

部分高校采取五花八门的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大家都已经熟悉了“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现在,“被要求就业”已经升级为“被就业”,有网友称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针对自己“被就业”,有应届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今年毕业包分配了,只是不含岗位、工资等相关福利。(《南方都市报》7月17日)

在我国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和困难的大背景下,“被就业”这个词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帖子被转得到处都是,应届毕业生们也纷纷讲述自己“被就业”的经历。“被就业”虽然荒诞不经,但还是被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所羡慕,相比自己被学校逼着自己找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盖章否则缓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遭遇,能够“被就业”——学校主动替你把章盖好,这是一项多好的“福利”啊。

当“被就业”成为流行词在网络上一夜蹿红的时候,我们又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了高校就业率的虚假繁荣。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今年高校就业率: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这一数据被广泛质疑,舆论认可的不是教育部公布的就业数据而是那些质疑的声音。不能怪舆论和公众偏好负面想象,而是当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被就业”故事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时,高校就业率的繁荣景象如何能取得我们的信任呢?

对于就业率注水的现象,事实上教育部早有所察。2006年11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对就业率造假高校实行“一票否决”,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就业率造假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部也曾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有效的监管方法,防范部分高校在就业率上做‘文章’。”但是,几年过去了,高校就业率的注水现象不但没有杜绝,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回头看就业率的“原始效用”,它曾经对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改变许多高校重招生、重进口,而忽视就业、忽视出口的状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一好的“工具”到底还是“生锈”变质,成为了推动就业虚假繁荣景象的一个道具。既然人人都可以“被就业”,那么就业率这一指标是否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呢?也有舆论认为这不是工具的错,而是使用者和使用方法的错。在美国统计就业率,有关机构要对此跟踪3年,包括“总在业时间、工资水平”等;在英国,更是以《教育法案》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而加拿大是利用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真实和科学。以此观照我国高校就业率的衍生出的种种“闹剧”,值得反思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

以“被就业”的就业率为参照,最让人悲哀地方的恐怕还在于,一方面是掩耳盗铃般的高校就业率大跃进,一方面又是高校无时不刻不在强调的诚信观建设。当高校这个母体在最基本的就业率统计上都不能保证诚信而是千方百计作假的时候,她又有什么资格和权威去引导她体中的每个学子诚信做人呢?只要有虚假繁荣的就业率在,大学生诚信建设恐怕永远都海市蜃楼般遥远而飘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7-21 15:41:04
“被就业”  真悲哀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1 22:42:37
被就业 新名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