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2016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进军,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战。
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文/韩洁、安蓓、王希、陈炜伟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引领中国经济拨开迷雾,实现缓中趋稳、稳中蓄进的发展态势,也向世界传递出坚定的发展信心。
11月底,普华永道等多家境外机构联合发布《中国资本市场洞察调研》。这份针对中国企业高管的调研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未来3年企业营收前景充满信心。
“大河有水小河满”,企业家的乐观源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和信心。尽管年初曾对中国经济表示担忧,但时至年底,包括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穆迪等多家机构都陆续发声,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普遍表示看好。
预期“反转”背后,折射出一年来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凡历程。
这是挑战重重的一年。
环视全球,美国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欧洲经济尚未摆脱低增长状态,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滞后……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疲弱,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
回顾国内,外需对增长拉动力减弱,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乏力,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经济结构单一地区矛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困难不可低估。
[url=]2016年11月12日,工人在河北省迁安市一个钢铁深加工企业的彩色钢板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url]
阵阵寒意中,中国经济却逆势而上,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
面对诸般困难与挑战,中国经济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实属不易。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这份成绩单的取得,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作出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
掌舵沉稳裕如,知难勇毅向前。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作出关键决策,指引中国经济拨开迷雾,稳步前行——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如何为中国经济开好局,起好步?
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为经济增速树立底线思维,这是魄力,更是准确把握经济大势的信心和决心。
4月,春暖花开。在分析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实体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市场风险点增多。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扎实做好工作。
不为表面现象所惑,紧紧抓住供给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切中要害,久久为功。
进入二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消费需求转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深度分化调整加剧。
面对海内外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于年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
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进入下半年,中国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可喜的变化——
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9月份打破连续54个月下降走势后,连续 3个月正增长;
企业效益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民间投资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
10月底,收官之季序幕拉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这一重大判断,指出要深化、细化、具体化政策组合,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不为一些经济指标回升而喜形于色,也不为一些指标下行惊慌失措,如同“定盘之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中国经济巨轮,迎风破浪,不断前进。
2016年11月29日用无人机拍摄的连云港港口。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面下调发达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但却维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速6.6%的预期不变。报告认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当支柱产业遇上去产能,河北不是没有纠结:压减产能,势必影响短期经济总量;维持现状,结构失衡矛盾将愈演愈烈。
去留之间,河北选择了前者。
有效减法换来发展加法。截至10月,河北提前完成年度钢铁产能压减任务,前三季度地区经济增速也出人意料地两年来首次高于全国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如何“攻”掣肘经济转型的结构之“坚”,关系决胜全面小康全局之成败。
煤炭、钢铁加速去产能,供需关系改善;
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
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措施陆续出台,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清费减税、简政放权,企业成本逐步下降;
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扶贫攻坚,补短板走向深入……
2016年7月25日,已关停的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厂区。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找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病根——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对症下药,主动出击。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确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路线图;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开启了结构调整的大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改革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利普顿说。
制定工作方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周密部署,系统解决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如何落实”等问题,为改革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
这是目标明确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方向明晰的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这是锁定病灶的改革:抓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这是厘清边界的改革:既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同样是在河北,去产能也并非一马平川。
近日,针对河北仍有企业不顾中央三令五申,顶风作案,违法违规建设钢铁冶炼项目,一周之内,国务院调查组、专家调查组、河北省调查组三次实地检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革故鼎新的攻坚战,样样关系到存量调整,刀刀动的是既得利益——
去产能面临“人哪去、钱哪来”,形势复杂;
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依然巨大,风险隐患加剧;
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
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隐性成本备受诟病;
“补短板”亟待破解社会资本进入难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
“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改革落实,释放出坚定的改革决心。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忍得一时“痛与断”,会迎来凤凰涅槃。
地处江苏的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至10月盈利3.7亿元。公司总经理陈少慧感触深刻:“近一年来,淘汰部分过剩产能、打击违规违法生产,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市场预期明显向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比于需求侧的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一剂标本兼治的良药,促进中国经济祛腐生新,稳步前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中国正在经历的去产能以及经济转型尽管有挑战、很痛苦,但这符合各国广泛的利益需求,转型升级将推动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前行,让全世界受益。
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攻坚关键期。2016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调研,这也是他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后的首次地方调研。
关键的时间节点,重要的改革“地标”,此次调研传递出强烈信号:改革开放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决不止步。
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30次研究部署改革工作的会议。三年来,每次会议,都会针对改革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最突出矛盾和最需要把握的问题提出要求,为改革沿着正确轨道运行把脉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