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柏晶伟
看罢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曝光的各类学术造假事件,正如学者葛剑雄所言,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从人文社科领域到自然科学领域,再到学术评价机构、学术期刊,假数据、假实验、假论文,乃至挂名的假作者、假学者,汗牛充栋,见怪不怪;亦如“皇帝的新衣”,看得见但少有人道破玄机。若不是互联网和舆论捅了马蜂窝,这股学术歪风可能还会越刮越劲。
为什么学术造假“蔚然成风”?多数人认为不外乎三:人才评价制度缺陷,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个人道德失范。的确,我们国家这种学历教育、职称体系与人才的能力评价紧密挂钩的做法,使大多数从业者想尽一切办法早日拿到高学历、高职称,尽快在某一领域出人头地,或加官晋爵,或取得科研地位,为此不惜冒着牺牲个人名誉的风险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加上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存在法律盲区,也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至于个人道德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在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之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制度重建和法律完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其中甚至有如何转变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几千年形成的制度传统的棘手问题。取消类似于科举制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可能吗?没有学术成果,又用什么来证明一个人的才能呢?试想,一个头顶没有博士、硕士光环而坊间传闻又仕途无量的干部梯队人选,如果他的大学专业是历史,他会做什么?“人在北京却在两年之内就可以拿到成都高校经济学博士学位。”(据本版报道)——要彻底埋葬这种制度,相当困难。在我看来,守住道德底线恐怕是预防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的最后一道闸门。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伦常文化的国度,仁义礼智信从春秋战国时期发蒙,历经汉、唐、明、清等朝代更迭,不断发扬光大,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撇去封建糟粕不谈,先贤们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求诸己”等等中规中矩的“慎独”文化、自律文化,对于21世纪的人们的行为举止仍有教益,并且同不说谎、不偷盗、不欺诈一样,是全人类通行的基本的道德准则。西方世界在宗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自赎”和忏悔文化,同样是现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工具。遵守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即恪守了个人言行的道德底线。
遗憾的是,在今天的现实世界,这种被德国哲学家康德称之为可与灿烂星空等高的“心中的道德律”已经很少被人提及,甚至恍如隔世,而倡导者往往被公众心理和公众意识所耻笑。若干年前,不就有人嘲弄《现代化的陷阱》一书的作者是“九斤老太”吗?个体道德失范反而成了一种常态,窃取别人的学术成果变成了睁一眼闭一眼的事,不会被人重视和不耻。尤其让人感喟的是,这种事大量地发生在知识分子中间,并且令人惊讶地发生在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甚至院士身上。尽管校长、院长、院士们可以以“不知情”说明原委、推卸责任、搪塞记者,但您“心中的道德律”又何在呢?
或许,像某些分析家所说,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但当我们看到如此密集的、大规模的、无所畏惧的学术造假行为时,感觉这种说法未免牵强。如果把一个人的道德沦丧说成是“发展中的问题”,那么,这种发展注定是扭曲的,是病态的;如果把国民的集体无意识说成是“转型中的问题”,那么,这种转型显然是转到了邪路上,这种国民性显然无法造就一个一流的民族。
央视一位主持人早年留学美国的时候,一天她洗完澡从浴室出来,房东太太笑眯眯地对她说:“在美国,如果一个女孩子把头发落在浴缸里不清理,她很难嫁出去。中国可能宽容得多……”这位后来的央视“名嘴”立即通红着脸退回到浴室……
道德说教是软弱的,但道德感会警戒你自律、自赎、自省,“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无地自容”。我相信,所有被揪出来的各类学术造假事件的当事人,哪怕仅仅是沾了点边儿的人,都会悔不当初,都会为自己的不严谨、不严肃、不端正扼腕顿足。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