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企业界,以下八大管理理论可谓影响深远;其社会价值自不待言,但其局限性暨过度依赖的危害性亦日益凸显。
一、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思维暨企业”本身称不上理论,但其概念误读之严重令人不可坐视。
从历史上看,往往是**性工具改变世界、并进而改变思维模式,而非所谓思维带来社会变革——个别发明家、哲学家除外。
汽车出现之前,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通用等老牌汽车公司都是从马车制造商转型而来,汽车功率也以马力标注。美国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相对马车时代,“汽车思维”变化何其大?包括速度、安全及产业配套等方面。
与蒸汽机将人类带进工业时代、电脑将世界推入信息时代不同的是,互联网对社会的改变很多是无形、难以预知的。因而,互联网思维才被搞的神秘兮兮。
雷军提出“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难道不就是典型的专注、极致和口碑吗?
或许,用户体验与参与、协同消费与分享、精确匹配与定位,这些互联网工具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功能提升,才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除了惠普、戴尔和联想等,大家不过是电脑使用者而已,绝不能混同为电脑企业。所谓互联网企业,仅指生产互利网产品及配套设施的企业,包括网关/路由器、服务器等,而我们不过是使用互联网工具或设施罢了。
乱贴标签不仅混淆视听,也将误人害己,导致浅层次竞争和社会资源极大浪费。
马云坚持:我们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商业交易服务企业,互联网不过是一种工具。将来如果大家觉得到月球上做生意更方便,阿里巴巴就做火箭,我们难道就成了一家火箭公司吗?
因此,小米公司既不是互联网企业,也并非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服务平台(米聊可忽略不计);而是相对利用互联网工具出色、互联网思维超前的企业而已,本身不过是一家手机暨智能消费品的提供商。
舍本逐末,“雷教主”身上的“新衣”正在脱落。
二、商业模式
所谓商业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满足客户需求基础上的持续盈利模式。
然而,“不创新、毋宁死”的商业模式在迅速走向自身反面。相关理论日益庞杂,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六大交易结构、商业模式“画布”的九大维度,简直成了无所不包的企业经营模式。
此时,人们开始对商业模式产生了审美疲劳:为什么基业长青的公司从来不谈商业模式?为什么雅虎、谷歌都是核心业务免费而靠广告盈利,结局却大相径庭?为什么热衷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纷纷成了“流星”?
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长居榜首的是沃尔玛——其诀窍不过是把零售商做到无人匹敌。
1987年,沃尔玛耗资4亿美元由休斯公司发射了全球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这间最大的民间数据库,涵盖了商品来源与流向、仓库管理、顾客、设备投资、管理费用等信息。2004年,沃尔玛率先启用智能标签技术(RFID)取代传统的条形码。
沃尔玛深知,零售的本质就是进销存、供应链,就是效率和差价。远在互联网问世之前,他们就解决了运营大数据和管理智能化问题。从不搞营销广告轰炸、更与商业模式创新绝缘的沃尔玛,其核心竞争力谁与争锋?
什么是商业本质的“本质”?这就是商业形态——企业存在于产业链上的组织形态。
在房地产行业,按价值链顺序涵盖了投资商、设计商、开发商、建筑商、销售**商和物业管理服务商等。在制造业,商业形态包括加工商、制造商与提供商等。
三、(营销)定位理论
举世瞩目的“凉茶大战”爆发以来,加多宝痛失王老吉商标、广告用语和红罐包装,合计连败21场,真是古今中外罕见的悲催。
将当初销售额不过一两亿元的红罐王老吉,迅速打造成国内凉茶巨无霸,加多宝创造了一个营销定位的经典神话。但其中恰恰折射出其公司战略的低级失误,甚至是无知愚昧。
众所周知,定位理论来自传播领域,当年里斯、特劳特就是广告公司合伙人。要对产品形象进行策划,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独特、有利的位置,最好的营销定位就是使其成为某类产品的代名词。
实际上,定位理论有助于企业发展初期的产品聚焦,但无以面对做强、做大的扩张需求。如果迷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多以代工起家的中国企业何以升级、转型?何谈跻身“世界500强”之林?
不能否认,加多宝暨鸿道集团当年即使不能收购王老吉品牌,也可以买断黄振龙、和其正等,也就不会出现旷日持久的品牌之争了。
可以看出,由于掌控强大的市场渠道,加多宝并没有被痛失王老吉商标击垮,其真正危机是销售额超200亿元时依然单一凉茶打天下。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你还能使销量翻番吗?
今年6月,鸿道集团主动与北控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涉及体育产业商业化、房地产及健康养老、食品饮料、混改、足球俱乐部等五大方面。这一多元化扩张显然有慌不择路之感。最近,加多宝又爆出裁员、部分线停产等**。
收取天价咨询费,依赖“高举高打”策略,导致营销费用、渠道利润奇高而产品性价比极端脆弱的营销定位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危害性不能不慎。
我们眼中不能只有产品,不见产业。
四、(产品)竞争战略
依靠“竞争战略三部曲”成名的迈克尔·波特,被誉为当今首屈一指的战略大师,并荣膺哈佛的“大学教授”。
简而言之,波特的核心思想包括:
(一)战略就是与众不同的竞争方法,是取舍。问题在于实践中舍弃容易,但企业如何进取、扩张?路径、规律何在?
(二)作为战略的核心,战略定位的实质就是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运营活动。问题是有那么多的与众不同吗?而且没有任何独特的竞争策略、运营方法,是企业之间难以模仿的商业机密。
(三)由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构成的“通行战略”,可作为战略定位的代表性活动。问题在于通行策略与企业规模无关吗?小企业容易聚焦,大企业在税收、员工待遇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责无旁贷,哪来的成本竞争优势?
“好空调、格力造”,作为全球空调业霸主的格力为何跳出单一产品的窠臼,涉足冰箱、生活电器等其它白色家电产品?近来,日益焦虑的董姐更是急火火地玩智能手机、投新能源汽车,这种多元化扩张路径成功概率如何?
应当承认,“只有方法、没有方向”的波特大师,与无休止的价格战、无底线的产品战不无干系,其后果:
一是产业发展“悖论”:一个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只要中国人进入了,其他人就要出局了;很快,中国人自己也玩不下去了。
二是竞争策略雷同:大小企业一起对外拼价格、对内控成本。
实际上,竞争策略与行业地位息息相关:小企业讲竞争、拼价格,因为缺乏市场影响力;大企业重联盟、讲合作,一来社会有形象要求,二来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甚至合谋来赢取超常利润。
五、标杆/赶超战略
标杆管理的要旨是: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得以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循环过程。
麦肯锡咨询即典型代言人:将标杆企业作为追赶目标,将最佳实践予以普遍推广。
毋庸讳言,标杆管理的弊端有:
一是导致企业竞争趋同
由于鼓励企业相互学习和模仿,产品、质量与服务均大同小异,导致运作效率上升、利润率却不断下降。
二是出现标杆管理陷阱
单纯为赶超先进而持续标杆管理,难免陷入“落后、标杆、又落后、再标杆”的陷阱。
实际上,标杆管理就是一种赶超战略,具有后发优势是其成功的前提。
2008年,美国通用汽车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将雄踞77年的全球销量冠军拱手让出。以精益生产闻名的日本丰田“弯道超车”,随之而来的则是其高达45亿美元的财年净亏损,这也是其71年历史上的首次亏损。
更奇葩的是,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丰田在全球累计召回汽车达900万辆,创了业界奇迹。
丰田家族“富三代”丰田章男深刻检讨:赶超通用、全力以赴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战略有误。
无独有偶。2014年,德国大众赶超丰田成为全球汽车界的新霸主,次年则是“诈骗门”事件爆发,大众危矣。行业老大的“魔咒”又显灵了?
与标杆管理一样,赶超战略必然加剧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指导思想是将企业发展目标、经营指标等混同为战略方向,如“销售额超过100亿元”、“行业地位进入前三名”等等。
这不仅是典型的目标和手段混淆,实践中也往往将企业拖入崩盘轨道。
再问一句:成为“老大”之后的战略目标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