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为书提名
    这是一本即将出版的,为非数据专业但急需掌控数据时代的读者而写的书。所以想请非数据技术背景的您帮忙选出书名。
    为候选书名投票,您将能得到如下收益:
    如果您的选择最终成为正式书名,那么您的名字或希望表达的最多5个字将被列在书后的鸣谢里(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无法出版的文字除外)。如果出现同名将合并出现,因此建议可在名字前缀上定语,如“常山赵子龙”。同名合并的形式则以“名字×重复次数”来呈现,比如“我爱周瑜×153,276”。名称的排序以重名次数降序排列,重名次数相同则按照接受调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投票请点击:
***新书候选书名投票***
从源头思考数据书源
    二十年前曾有一个由明星公司主导,多国参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火箭都承担了卫星发射任务的项目开始试验。2年后支撑该项目计划最核心的66颗卫星全部布置完毕,整个业务开始运营。1998年该项目产品被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为年度电子技术类产品大奖,次年由58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投票评出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该项目投入运作名列第八。
 
    但几个月后,该项目公司就破产了。这个项目的名称叫“铱星”,主导项目的那家明星公司叫“摩托罗拉”。
    这件事给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我非常大的触动。那时我认为在工业领域技术是决定性的成功因素。但铱星项目的起伏却让我意识到情况并非如此。
    六年前我开始进入互联网数据分析领域,在应用数据解决业务问题中不断的撞上企业对数据战略性的认知障碍;两年前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开始创业,最后也功败垂成。在与数据打交道的这些年里自己亲历的这些失败没有一次源于技术因素,这又不禁让我想起“铱星”。
    数据是为人,为业务服务的,非技术的因素才是实现数据价值的关键。招聘再多数据科学家也不能让企业从数据中获取战略性的利益,唯有能掌控数据的业务管理者才是数据时代的稀缺。而业务管理者掌控数据的最大障碍是不能将业务问题转为数据问题来思考,这是思维的障碍;只有思维通达,数据才能在企业决策中上下通达,才能从根源上解放数据价值。而这种思维一定是以业务知识而非数据技术为基础的,这就形成了我写这本书的一个逻辑起点。
书缘
    六年多前当我结束一段行业研究工作后,有感于行业内缺乏公开的实操指导和经验交流,遂在人大经济论坛(现在改名叫经管之家了)的行研板块里发了系列长文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没成想得到了特别多人的认可。只可惜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写完那个系列就断更了。其实一半是因为新工作开始忙起来了,一半是因为懒。之后一直有网友在催更,时至今日还偶然有网友会追至微博里问下文,让我一直有种负债感。
    这次在结束了一段创业经历后,又有了静下心来回头看看的机会。这次有了中统网朋友的牵线,承诺了出版社完稿的时间,还有编辑姐姐盯着,无论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废了。终于在花了4个月的时间后全文收尾。希望这次探索也能让更多人从我的成败,主要是失败中收获经验,收获驾驭数据感知世界的能力,收获突破传统认知边界的视野。
 
    也许有一天,在脑科学的突破后,在数据技术、生医工程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人与人,人与外界的交流将不再需要语言,主客观的界限都被打破。什么感知能力和思维的限制都会因此作古,那时人与世界就一体了。但在这一天到来前,不妨继续训练下我们的大脑,希望这本书探讨的思维可以带我们熟悉数据语法,借由机器感知来的数据提前体验下与外界一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