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国有经济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伤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近期央企在全国各地的土地市场上频频中标地王,有媒体援引机构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各月成交总价排行前十的地块中有60%的高价地块由国资背景企业获得。
特别是在土地市场较为冷清的一季度,国资背景企业几乎包办了所有高价土地。
这一去年以来渐露头角的我国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现象,从国内钢铁业、交通业、民航业前不久也轮到了食品业了,标志性事件就是前不久宣布的中粮入主蒙牛。
5年前,国内钢铁的增量有2/3来源于民营钢企,而如今许多民营钢企却成为国企的“盘中餐”。民企日照钢铁公司尽管采取各种办法应对国企的并购,但还是在山东省政府主导下,于去年11月被新成立的山东钢铁集团重组。今年3月,宝钢与民企宁波建龙钢铁公司签署重组协议,宝钢收购宁钢56.15%的股权,从而成为第一大股东。
与民营钢铁的窘状相比,民营航空业则面临着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奥凯航空停航正待重组、东星航空破产、鹰联航空被四川航空重组。今年以来,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域都相继宣布,高速公路建设放弃之前“经营性公路”的投融资模式,转而全部改为政府“收费还贷型”公路,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将被排斥出局。
人们注意到,当前出现“国进民退”现象,主要是因为民企在资金贷款这个关键问题上得不到保障。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普遍缺乏资金,取得银行资金支持就等于注入新鲜血液。在这种情况下,国企对民企实施并购,似乎有乘人之危之嫌。
舆论认为,国资和国企并不只满足在垄断行业吃饱喝足,而是靠着政策、资金、资源和规模优势,向更多竞争性行业大举扩张,且严防非公企业冲破关卡进入垄断行业。如果说在乳业、房地产等领域,国企开始勉强按市场规则议价办事,在钢铁、民航、有色、化工、汽车等国资占绝对优势的行业,诸多民企被挤压、被收编则是家常便饭。难怪不少民企老板感叹,他们费尽心血做大后的最好结局,不过是乞求着成为各级国企的地方车间!2005年“非公经济36条”就要求放宽市场准入,4年过去了,贯彻落到实处的并不多。民资在进入垄断领域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并没有因此减少。一些垄断行业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旗号下,以种种手法把民间资本排斥在外了。
无疑,当前的国有经济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伤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垄断只能产生腐败和低效率,要真正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必须放开市场准入,让民间资本参与竞争,通过竞争激发活力,提高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