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684 2
2005-10-14

众所周知凯恩斯宏观政策之一的财政政策,其手段有扩大政府的投资和消费,但根据哈耶克的思想,由于政府的知识局限性,对社会变量掌握的缺乏,导致政府的政策失误与加重经济的波动。政府刺激居民消费的手段无非是借钱给居民消费,最后经济似乎发展了,但是这是对庞大的债务和银行黑洞无视的结论,债务和银行呆帐和经济增长对冲后,究竟是发展还是倒退了,几乎是无人来算这个帐的,这种经济其实还是反映了其自身特质即泡沫,只不过被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吹得大之又大。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就是一例。

银行对信用扩大,投资者不断地投资于该产业,到后来发现其现象不妙,政府限制对其行用的扩张,进而引起前期生产阶段的停滞。引起需求的过渡,波动的加峻。

对于政府的消费问题还需提出的就是,对于一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被淘汰的产业,身为利益集团或是受利益集团的游说与寻租,导致这些产业仍然在政府的包庇下,也即扩大其消费对其产业的支持。毫无疑问,这一定会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其效果与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发现的保护主义对其早该在自由贸易中被淘汰而消灭的情况相类似。

诺斯曾说过:“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因此要成为一个好的政府,就应做政府应做的事情,早在300年前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已经对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详细地写在了巨作《国富论》:政府应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一是,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二是,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三是,建设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提倡刺激消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打破市场秩序,人为地干预。在70年代后,世界各国己经普遍地认为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现象,相反地,让位于市场经济的调节才是任何国家政府所应该做的事情。

个人的收入是基本上固定的,因此消费与储蓄也大概地成一定的比例。提倡刺激消费,也就是打破这一比例,也即储蓄相应地减少。银行为了保持一定的现金流,必定会控制信用,那么管理者、创新者在前些阶段观察到的市场前景好的情况下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供给受到抑制,由此而引起了生产停滞,生产者不得不利用原始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利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这就是一个经济波动了。

可能你会问,这个时候如果政府进行调节,通过货币政策来缓解信用紧缩的现象。那么你们就是对政府太有信心了。在这里我只想说说两点,就足以提醒提醒大家对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1)寻租问题,在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中国,由政府的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从而使经济中产生巨额租金,经济人通过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合法的、非法的手段从政府官员获取垄断特权而取得直接的非生产利润的行为活动,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这一问题。由此产生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2)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拥有着、掌握着人类的一小部分知识,也即应该承认其知识的不完全性。即便是政府拥有一大批经济学家,掌握着社会当中的无数变量中的大部分,因而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经济进行干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进行了扩大性的货币政策,这使得银行利率即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厂商会向银行贷款进行生产投资,也即扩大生产前一阶段的投资,资本、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大量购买机器生产、技术也相应地提高。从中国劳动结构中可看出,必然产生大量失业。一方面厂商不断投资,一方面广大不熟练劳动力人口却不能及时得到技术上或熟练程度上的提高,甚至被机器所替代了,最终将会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效果。在长期看,还会出现生产过剩,生产被迫向靠近一般消费品(劳动密集的产品)进行生产。这样的现象可用个例子形象地说明,在一个荒岛上,人们发现发展资金、技术的产业很好发展,因此不断地发展此阶段的产业,到后来发现资本全用完,人们基本生活用品、食物得不到供给,因此不得不停止一切的生产,转而利用原始资料,劳动力去耕田,满足人们基本生活。于是,大量的机器便废弃在一边了。

所以本人认为,在市场经济里头,有着他自身的发展规律,经济的真是变量,如产出水品、消费水平、就业水平等,都有其客观值,任何处于好心或坏意的干预都会使得经济的波动更为之严重,都是无效甚至是破坏性的。

需求是交换的原因、是经济的动力,但需求本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理性人的假定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种主观能动性,即交换行为是一种主动的操作行为而非被动的反应行为。

有钱谁不会花?有钱不会花费的人不是理性人。效用学派的观点一直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是充分考虑了自身效用最大化问题的。既然如此,消费者就不需要第三者指导他消费什么和如何消费。和有钱谁不会花对应的是有钱谁不愿意赚。政府其实不需要为经济发展速度的波动而犯愁。经济速度发展减速,标志着人们的某种需求偏好的转移。供给者本身也是理性人,如果需求者消费偏好转移了,供给者自然会追逐这种需求走势,如果追逐不上,说明条件不容许或者不值得去迎合新的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15 01:30:00

不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5 07:51: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